肉体须谨慎,思想当放荡——这样走出写作混沌期

肉体须谨慎,思想当放荡——这样走出写作混沌期_第1张图片

又到了一周一次的写作日,发现最近几期都缺少灵感,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写,思维似乎也变得有些迟钝。

跟朋友交流,复盘了去年写作的初心——因为创业公司业务探索的需要,自己有很强的危机感,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做行业研究,案例剖析和心得总结,以期实现公司业务水平提升,自身从业水平提升。有新知,有领悟,自然愿意写,也能体会到写的乐趣。有时用自己文章里的见解为团队提供分析逻辑,得到认可,欣欣然庆幸没白研究。

冯唐在第三期《奇葩大会》上说:写作,小说,就两个目的,一是度己,二是度人。首先,自己写完舒坦了,其实目的就达到了,如果还能影响一些人,对其他人有些影响和帮助,那就已经很好了。去年写作的时候,我是能体会到这种“好”的。

年底离开原创业团队,进入新公司,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岗位职责,按部就班的项目推进,突然有种求知思维停滞的感觉——本能感知是似乎不用费那么大劲去独自思考研究,follow领导意见,完成本职工作即可跟上队伍前行。那么这时,写作的目标和动力是什么?该围绕什么去写?怎么写?没想明白!


怎样让自己走出不可名状的写作混沌状态呢?

我尝试回到问题的原点,首先定义自己想做的事情,即“写作”是什么?我去各个搜索平台询问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想却得到了很多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的回答。其中尤以知乎作者碎瓦的回答最为印象深刻——

“写作是作画谱曲。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后落于笔下,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境界。山川草木,造化自然,人情世故,喜怒哀乐,这是实境,写作者用心造境,这是虚境,化虚为实,在心织笔耕之间。咬字作骨,行腔为风,用分段、标点分出繁简快慢,用细节刻画、场景勾勒分出浓淡疏密,画面感油然而生。”

“写作是行军打仗。一声令下,词语从我的脑回路里蜂拥爬出,对正看齐,由我沙场点兵。水无常势,兵无常形,打什么仗用什么战术,调度遣用是我的本分,让每一个字都在合适的位置上是至高的追求。若是写诗,形容词全部出列,回营待命;名词按意象性集合,按高矮个站好;动词到排头带队,控制队列节奏。”

“写作是云雨交欢。每个词语都有生命。一道道骨甲的烧裂,一根根蓍草的弯折,经过反复的赋值和衍义,形成复杂多变的性格,如女人心般不可捉摸。每一个名词都指向一个实物,又指向若干意象。每一个形容词都有色彩,冷的暖的,明艳的深沉的。”

“肉体须谨慎,思想当放荡。看那帮孙子写,何如老子自己写?”

虽然以我的写作功力,自然是还没有体会到作画谱曲、行军打仗、云雨交欢的玄妙,但不得不对作者的描述拍手称快。尤其是这最后两句,原来写作也可以是一项如此性感的技能。

顺着这“肉体须谨慎,思想当放荡”的“名言”,我也试着给写作这件事下一个简答的定义:写作就是一个从“发现”到“呈现”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与作画、摄影、拍电影等等文艺创作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之所以今天写出“不知道呈现什么?怎么呈现?”的混沌状态,本质是因为缺少在上游缺少“发现”。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流畅的笔锋一定源于流畅的思考,流畅的思考必然根植与广泛的涉猎,深入的洞察,激烈的碰撞。而“去发现什么”则需要回溯到目标、兴趣或者机缘偶遇。


回想近几年的“发现”,2015-2016年在和君商学院系统学习商学知识,感受产融互动、三度修炼的魅力;2017年在领悟互联网营销的创意、运营、数据之美,惊叹四两拨千斤的独角兽成长之路,有了内化于己的发现,自然有呈现的欲望,度己,度人。如今走上新的岗位,开启新的赛道,自然需要去做新的发现,用新一轮的学习认知重新泵出写作的源头活水。

朋友说,要时刻保持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能力,无论是工作技能、生活兴趣,还是去跟这个世界谈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肉体须谨慎,思想当放荡——这样走出写作混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