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凉山兄弟

我的凉山兄弟_第1张图片

此书的起源是台湾学者刘绍华女士的博士论文,英文版先于2010年出炉,2013年初繁体中文版发行,终于2015年中文简体版面世,书中所写的是中国四川省西南凉山州昭觉县利姆乡诺苏人(凉山彝族)的故事,中国大陆却是最后的出版地。

阅读此书之前,我对于中国西南一隅的凉山毫不知情,读罢此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以人类学家的身份,深入凉山的大山深处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进行社会变迁研究,观察利姆乡的年轻男子,一群一群一代一代地前赴后继到城市探索,融入城市文明的同时又被卷进了海洛因和艾滋的时代洪流中,这个过程既是诺苏人的自主选择,又有国家改制时代变迁的影响,再放眼放去,强势难敌的全球化力量同样在推波助澜,其力量之大,令小小的利姆乡毫无抗拒余地。

合书回想,触动我的地方有三点:一是作者的人文情怀令人感动,一位年轻的女性人类学者勇敢地海洛因与艾滋蔓延的偏远山区,没有高高在上的怜悯,只有朴实细致的观察,放下任何的偏见与污名,结交外人眼中的土匪或当地人称的兄弟,这份精神令人感动。二是现代化发展对凉山的巨大冲击,建国以后原本强势独立的诺苏部落被烙上“20世纪50年代中国仅存的奴隶社会”标签,这个负面标签和其后诺苏人的自我建构融合在一起,使其在追求向往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低下头来,越发孱弱,直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乃至现今,凉山一直处于中国现代化计划的边缘地带,一代代的凉山青年带着对自由的渴望向外探索,纵情青春的同时吃尽苦头甚至感染恶疾,这段成长礼走得既璀璨又艰辛,让人不禁感慨盛世之下,人如篓蚁般渺小,在时代大潮面前,一代代人被裹挟着向未知的方向前行。三是失败的禁毒运动与艾滋污名化,政府与公益组织介入的禁毒运动倒不如立足家支的禁毒协会的草根运动有效果,虽然最终亲属组织为基础的草根禁毒也草率收场。利姆原本没有艾滋污名,政府与公益组织一厢情愿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入利姆,忽视年轻诺苏个体的真实感受,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反倒使得艾滋污名化在凉山蔓延开来。这种失败与失误在历史前行的路上虽不可避免,但仍令人唏嘘不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凉山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