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最是书香能致远_第1张图片
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通过阅读,能够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扩展知识,开阔眼界,充实精神生活,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兴趣阅读——悦读中飞扬

曾经对学生的阅读做过问卷调查,发现他们的阅读状况十分糟糕,阅读的书可谓五花八门,仅仅书籍的选择就令人堪忧:很多学生仅仅是阅读一些学校订阅的杂志、作文选等,阅读面过窄;部分学生选择的书籍毫无价值,迷上网络上流行的读物,比如玄幻、穿越架空、仙侠类的书,有的学生抱着《斗破苍穹》看的入迷;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著、现当代名篇,名人传记等学生读的不多,更有甚者,有的直接不会读书。

阅读很重要,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所以在选择推荐书籍时,应遵循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多样性等原则,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文质兼美、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书籍。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我和同事通过交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想结合的方式选择阅读书目,具体实施中集思广益,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教师把关。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网上浏览(当当网、亚马逊、孔夫子旧书网、京东商城等网站)等方式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搜集了大量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制定出来阅读书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书目涵盖中外名著,当代文学精品,内容广泛,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童话、戏剧等,使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文学类别有选择的空间。当然书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阅读的深入,阅读书目也在不断的调整当中,发现有好的书籍补充进去,通过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更新、改进,逐步形成课外阅读书目体系。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没有兴趣,一切免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愉快,在愉快中阅读”,实现由“阅读”到“悦读”的转变。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热情,创设阅读动机,营造最佳的阅读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个性化阅读的活动之中,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尊重阅读差异,卸下阅读包袱。因为学生的个性、知识构成、阅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差距。因人而异的推荐书目,喜欢故事性强的推荐看小说,情感细腻的推荐看散文,喜欢读人物传记的推荐名人传等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不强制阅读,不施加压力,不布置任务,培养兴趣阶段学生可以作摘抄,写读后感,但不要强求学生去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身的体会,只要是带有强制性的任务,即使很喜欢读书也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教师尚且如此,更遑论学生了。有了强制性任务,学生也会因为任务而去应付,兴趣在无形之中就失去了,那阅读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阅读之初,引导和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真正的阅读是放松的,倾心的,自由自在的,放飞学生思想,这样的轻松自由氛围受到学生喜爱,学生都沉静下来以放松的心境徜徉在文字所营造的世界里。

其次,尊重学生的原始阅读体验。从学生阅读原初体验出发,是激发并保持浓厚阅读兴趣的基本要求。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来的。因此,我们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还给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静心品文,深入感悟,获得带有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很多学生在读完之后,静静思考,写出来很多优秀的读后感。

第三、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保持兴趣。在班级中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课前2分钟开展介绍一本好书活动、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诗词擂台赛,古诗词赏析等等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这样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当然展示也是持自愿原则,尽量鼓励学生展示,对于性格腼腆不愿展示的同学也不勉强。学校经常举行过读书汇报会,学生用各种方式如话剧,小品,舞台剧、辩论赛等方式来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激情和巨大的创造力。在班级墙壁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教师评出优秀,及时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随着阅读活动的开展,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思维得到拓展,开阔了视野,爱上了读书,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有的学生不仅爱书,还敬书。我所教班级里有一对喜爱读书的双胞胎姐妹:尹梦雨与尹梦雪,尹梦雪层在日志中写道,在读书前要先把双手洗干净,以免把书弄脏。爱书如此让人心生感动

二、海量阅读——览天下文章

许多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如何“读”还不是很明确;有的学生只凭兴趣,不注重对文章内涵的深入思考,有的读了文章,不懂得积累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生爱“读”,而且要他们会“读”,所以就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尤其重要。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 因此我们在指导阅读时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

一是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第一种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可采用浏览法,只要了解其主要内容,能捕捉要点和有价值的信息就可以了。如对于一本浅显的书,教学生先读目录,再读序言部分,学生也就了解了书的主要内容,对于报纸类,浏览标题形成粗略印象即可。第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问题快速翻材料,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选取自己所需信息。这种方法指向性比较明确,所以经常选择一篇文章进行限时阅读训练,经过训练,这种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学会并运用。三是有品位性的精读。引导学生选择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品位好词佳句,体会文章内涵,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及文本中蕴含的真善美。在讲授精读方法时,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让学生以春风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与迎春图等五幅图为基础进行品味赏析,任选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品味精读,如可以语言的运用、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精读的方法,口语表达也有了提高。

另外,读书还要精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和思考是分不开的,只有熟读精思才能让阅读向纵深发展,所以我们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养成学会质疑的习惯,提供给学生自读自思表,做到疑难之处要思、精彩之处要思、无疑之处也要思。

三、深度阅读——灵魂深处的碰撞

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度交流,营造“百家争鸣”的氛围,采用师生展示交流和生生展示交流的方式。先由教师抛砖引玉,我先以名著《简爱》为例,上了一节阅读课对学生加以引导,整堂课既有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又有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深入分析,也有文本影视资料相结合的对比阅读,最后以诗歌结尾作为拓展阅读,学生深深地被简爱的自立、自尊、自强、坚韧打动了。之后打铁,又上了一节《水浒传》阅读课,侧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了老师的示范和鼓励,之后由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制作PPT课件,有的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过程,有的着重内容的分析;有的学生以作品为例谈论自己的阅读感悟、谈对生命的感悟;更有的学生读写结合,如读完三国演义后,吴文浩同学写的《我心中的英雄》,大气磅礴;而邱小庆同学《我家的三国》则充满了生活气息。个体的阅读体验通过交流逐步成了大家的阅读收获,交流提高了阅读的兴趣,阅读又在不断提升阅读思考能力,在思想的碰撞中阅读实现了良性循环。

阅读是心灵的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借助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个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因为经典文本中蕴含着生命的本真和人心的真善美,在阅读中我们尽量加强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经典之作是通过感染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陶冶人的精神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体现出它的什么审美意义的。通过阅读用心去发现作品中的美,去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美,“一切景物皆情语,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让人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去体验它所包容的人生意义和高尚情趣。”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个“痴”字,写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外的雅趣。朱自清的《春》展现出花卉争妍、生机勃勃的春景;沈从文的《边城》则闪烁着湘西边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光辉。学生在这些作品中品出了真善美。张凡同学在读完《绿山墙的安妮》后,以《为梦想而努力》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相信生活有阳光,它就会有阳光;你向生活微笑,它也会毫无保留的向你微笑。只要你时刻用一颗乐观的心去看待世界,你就会发现,原来每天的阳光都是那么的灿烂。”阅读开启了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

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是书香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