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位名校生大调查:爸爸10个好习惯,孩子一定好成绩!


· 很多人都知道,想要孩子养成好习惯,收获好成绩,家庭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人不知道,爸爸在家庭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再精明能干的妈妈也替代不了;

· 日本的研究人员调查了100个孩子考上名牌中学的家庭。结果显示,几乎都是因为父亲对教育的积极参与,孩子的能力才得到充分的发展。

· 这些家庭的爸爸基本都有以下10大好习惯,善于用自己的日常言行影响教育孩子,无形之中帮助孩子收获好成绩!


一、“三明治”说教

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

很多家庭中,父母的角色都遵从“慈母严父”的设定。爸爸不苟言笑,要求严格,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基本不懂怎么称赞孩子。然而,孩子只有得到一定的表扬,才会更有进步的动力。

那么,爸爸该怎么说教才能让孩子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获得了鼓励呢?

可以采取先扬后抑的说教法,比如“你文章写得很不错,但是有很多错别字”。更好的,是采取“三明治”说教法——先扬后抑,再表扬。

比如孩子最近有些迷恋游戏,不爱写作业,爸爸就可以说,“必须完成的任务都认真完成,这不正是你的优点吗?相信你这几天只是暂时贪玩。想玩游戏的话,先把作业做完。我可以让你玩15分钟游戏。”

不管哪种说教法,爸爸都请牢记:与孩子的交流中,要从认为“这孩子能行”的角度出发,多多表扬和鼓励孩子。


二、早睡早起吃早餐

规律自己和孩子的作息

很多做爸爸的会这样感叹,“没时间,抽不出空来跟家人团聚,哪有空管孩子。”不少爸爸经常加班,回到家最早也九点甚至十点,再玩会手机、看会电影,睡觉就过12点了。

孩子在小时候的一个主要学习模式是模仿。所以当他看到爸爸的“坏习惯”,妈妈一直提醒孩子的那句“要早点睡”就成了空话。因为孩子很可能在妈妈离开房间后,模仿爸爸的熬夜行为。

前一天晚睡,到了第二天上课,就很难集中注意力。长期如此,孩子的学习成绩必然下滑。

数据表明,一般而言,睡眠时间越充分,孩子的学习成绩越高。另外,吃过早饭再去上学的孩子,准确回答率明显要高。

因此,爸爸一定要带头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吃好早饭。


三、把工作情况带上餐桌

培养孩子坚实的职业观

大多数人觉得不应该把工作带回家。的确,工作压力、同事之间的冲突等负面信息不必传递给孩子。但爸爸可以适当挑选一些工作见闻告诉孩子,拓宽孩子的视野,并且让孩子产生坚实的职业观。

就有一位在制药公司上班的父亲坚持这样做。他从儿子和女儿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开始,一有机会就会在饭桌或饭馆里,谈制药行业的情况和医疗第一线的故事。

“这种药物得到国家的认可,就会有这么多的人受益。”“最近我遇到了一位很有意思的医生。”……

之后,儿子说“想要从事帮助那些痛苦的人的职业”,女儿甚至直接说“想要做医生”。如今,两个孩子都在名牌中学就读,为自己想从事的职业而努力学习。


四、读书给孩子听

效果是妈妈读书的三倍

妈妈自幼陪在孩子身边。相比于妈妈的声音,爸爸的声音对孩子来说更为新鲜。孩子的关注度和注意力会大不相同,效率也就更高。

爸爸要注意一些朗读技巧。在朗读的时候,用淡淡的腔调,不必过分抑扬顿挫。这样,孩子的注意力才不会被爸爸的声音吸引,更关注故事情节发展。

一般来说,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加解释,不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朗读完之后,再对孩子解说内容和背景,“润物细无声”地拓宽孩子的知识面。例如《格林童话》或《绿山墙的安妮》,可以给孩子讲讲故事所发生的德国或加拿大,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西顿动物记》或《昆虫记》,则可以跟孩子谈一谈近年来的环境问题。

孩子能够理解爸爸工作一天下来的疲惫。但回家后爸爸还为自己朗读,孩子会感受到爸爸对自己强烈的爱。


五、在孩子面前查辞典

把各种辞典放在桌边床边

童心是好奇心的集合。孩子会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蝾螈和壁虎的区别。孩子提问之后,爸爸千万别偷懒在网上查,或者叫孩子自己查资料。

上网检索的弊端在于查找时间太快太迅速,查到的内容不容易留在脑海,成不了自己的财富。这种做法就如同面对乘除法的题,教孩子用计算器解题一般偷懒。而如果事后再查,或者让孩子自己查阅资料,很有可能被遗忘。孩子的兴趣就是“想要立即知道”的欲求,如果“以后再查”,效果会大打折扣。

所以,下次孩子问问题,爸爸不妨和孩子立马查阅百科辞典。越是费劲,找到答案时的喜悦也就越大。孩子也能体会到查阅工具书的乐趣。


六、辅导孩子的作业

该主动的时候别错过机会

“你去盯孩子做作业吧。”很多爸爸被妈妈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他们也总是说句“嗯,好的”,轻松地答应下来,就跑去监督孩子作业了。

但是,需要监督到什么程度,这个度不容易把握。如果都让孩子自己想,扔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一股脑儿教孩子做了,孩子的解题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这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孩子应该会做的简单题,可以放手不管;如果是一些较难的题,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问孩子想到哪一步了,把握孩子的理解程度,不断地进行“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的尝试。最后,给孩子一点提示:“是不是可以这样思考呢?”然后得出正确答案。经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孩子的学习能力会有所提高。

之前有老师指出这么一个现象,“在幼升小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进校的学生,毕业时仍旧名列前茅的比例非常低,因为很多人会在三四年级的时候遇到不能更少一层楼的情况。”

因此在孩子三四年级的关键节点,父母更应该主动参与,帮孩子一把。光靠母亲的话,有时会对孩子评价过高,或反之评价过低。如果加上父亲这个“第二滤镜”,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孩子学习的长处和短板。


七、培养户外兴趣

带孩子接触大自然

户外活动,为爸爸和孩子之间互相接触提供绝佳机会。包括烧烤等“食”的方面,宿营等“住”的方面,甚至郊游、登山、钓鱼、划船等“游”的方面。

试想一次野外露营场景。当风比较大、柴比较少的时候,应该怎样让火保持燃烧?水比较少的时候,应该怎样节约用水?在这些过程中,孩子在不断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在孩子眼中:很快生起火并忙着烧烤的爸爸,以及让孩子走在前面,自己在后面照看的爸爸,看上去比平时要显得更加值得信赖。


八、带头迎接挑战

让孩子看到你在坚持

一位考上重点初中的孩子爸爸说,“我自己也在学习外语,这比要求孩子‘你必须学好英语’,要有说服力得多。”

还有一位记者爸爸以女儿上小学为契机,迎接新的挑战,准备出书。最初,他送稿件到出版社时,由于知名度和出书经历等原因,再三被拒绝。这让他很苦恼。

但他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递交。最后,他的著作数量一本本增加。女儿亲眼看到爸爸一直在坚持,感受到爸爸的努力,也开始积极应对原本不擅长的日记和作文了。


九、讨论将来的梦想

带着孩子一起设定目标

“爸爸将来想成为什么人?想要做什么?”一位爸爸听到孩子这样的问题,不禁有些不知所措。一般人会这样说,“当然是一直从事现在的工作。”

但是,请稍等一下。对于那些要求孩子为了将来而认真学习的父亲来说,这样的回答真的会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答案是否定的。

面对同一个问题,有位父亲给出了这样的回应,“爸爸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把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告诉给更多的人知道,哪怕多一个人也好。我的梦想,大约是制作一档能创收视记录的广播节目吧。为此,我每天都在坚持读书看新闻,把最有用的信息第一时间播报给我的听众呢!”

这样一来,孩子会感到“爸爸原来也在努力”,因而也开始产生梦想——“我要成为XX,我要以XX为目标。”

爸爸不妨在家立一个规矩:在月初或年初,制定本月目标或本年目标,用冰箱贴贴在冰箱上。

例如——

父亲:本月的营业成绩取得第一

母亲:装修好新房子,年底搬新家

女儿:下次模拟考考好,考上医学院

儿子:希望把球投得更远,比赛获胜

就像这样,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成了家人之间对话的材料,而且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干劲十足。


十、尊重孩子的个性

把自己和孩子看成不同的人

越是学历高的父亲,越是要求孩子跟自己一样,越是喜欢抱怨“这孩子一点没有老爸当年的风范”。其实,他们陷入了两个陷阱:一是过时的价值观,二是认为孩子继承了自己的DNA,就一定会像自己。

建议爸爸可以尝试着经常和孩子玩一个观察小游戏——“大眼瞪小眼”。爸爸和孩子对视五分钟,看看谁能忍住不笑。凑近点,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照在对方眼睛里的样子。在这种注视中,爸爸会发现孩子的独特美。

尊重孩子的个性,承认“现在已经不同于自己的时代”、“孩子和自己完全是不同的人”,才是观察孩子的基准线。孩子得到了爸爸的尊重和肯定,才会更有激情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母爱如水,常陪身旁,满怀柔情;

父爱如山,时而远观,满眼秀景。

其实,每个爸爸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缺少时间或羞于表达,和孩子的关系不够亲密。不要着急,慢慢培养起文中所提到的十大习惯,孩子一定会感受到爸爸浓浓的爱,变得越来越优秀!


部分内容参考自:

日本“提倡父亲力第一人”清水克彦著作:

《爸爸好习惯,孩子好成绩》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点亮好习惯,更多育儿好文等着你~

100位名校生大调查:爸爸10个好习惯,孩子一定好成绩!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位名校生大调查:爸爸10个好习惯,孩子一定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