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笔记之宪问第十四

刘坤

论语学习笔记之宪问第十四_第1张图片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伐,自夸。

原宪问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时仍然做官拿俸禄,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心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作到仁了吗?” 孔子说:“可以说是难得了,但是否做到仁,我不知道。”

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说:“读书人如果总是留恋居家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个读书人。”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危,正直。孙同逊。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时,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德之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kuo四声),孔子学生南容。羿(yi四声),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射,曾夺夏太康王位,后被其臣寒浞(zhuo二声)所杀。奡(ao四声),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夏太康曾孙)所杀。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南宫适问于孔子说:“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自己下地种田,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来后,孔子说:“这个人是个君子,这个人崇尚道德。”

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得天下。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做出一些不仁德的事是有可能的,小人做出仁德的事是没有可能的。”

人无完人,君子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小人即使做了好事也是形式上的,不是真正有仁德,最终还是为了私利。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劳则思,思则善心生。诲,教诲劝告。

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忠于一个人,能不对他劝告吗?”

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裨谌(bi四声chen二声),郑国大夫。世叔,郑国大夫,子产死后,继为郑国宰相。行人,官名,掌管外交事务。子羽,郑国大夫。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孔子说:“郑国发布的政令,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改,最后由宰相子产加以润色。”

为政需慎重。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西,楚国令尹(宰相)公子申,曾阻止楚王给孔子封地。伯(bo二声)氏,齐国大夫。骈(pian二声)邑,伯氏的封地。没(mo)齿,终身、一辈子。

有人问子产怎么样,孔子说:“对人宽厚慈惠。”问子西怎么样,孔子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怎么样,孔子说:“是个人物。剥夺伯氏封地骈邑的三百户人家,使之只能吃粗茶淡饭,但一直到死也没有怨言。”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不抱怨难,富贵而不傲气容易。”

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孟公绰(chuo四声),鲁国大夫,廉静寡欲,但短于才智。赵、魏,皆晋卿。老,家臣。

孔子说:“孟公绰如果担任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担任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应知人善用,如枉其才而用,则为弃人也。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成为人格完备的人。臧武仲,鲁国大夫藏孙纥(he二声)。卞庄子,鲁国勇士。要,简要、俭约。

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教化提高文化修养,也就可以称为成人了。”孔子又说:“现在成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时考虑该不该要,碰到危难时接受任命不逃避,长期处于穷困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说是成人了。”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谥号文。公明贾(jia三声),卫国人。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道:“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的话;高兴的时候才笑,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笑;该取的时候才取,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孔子说:“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吗?”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鲁国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准备逃往齐国前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自己离开封地防邑的条件。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他的封地防邑请求鲁君立其后代为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鲁君,我不相信。”

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谲(jue二声),欺诈、耍手段。两者都是春秋时的霸主。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是不可接受的。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

孔子说:“晋文公好欺诈不正派,齐桓公正派不欺诈。”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召忽和管仲都是公子纠的老师,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是不忠不仁的行为。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这是值得称赞的仁德之举。虽然易主,但凭良心尽心竭力做事,为民谋福利,这就是大节大忠,非普通人之恪守小节也。九合,九是虚数,表示多的意思,实际召集了十一次。

子路道:“齐桓公杀了哥哥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道:“管仲不算是仁人吧?”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间的盟会,不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呀。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微,假如没有。被同披。谅,恪守信用,这里指恪守小节小信。自经,上吊自杀。渎(du二声),水道。只要做的是大义大德的事,小节(相对而言)不必恪守,也不必苛求。

子贡道:“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哥哥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道:“管仲辅相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以一统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在享受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难道要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在小山沟里自杀而谁也不知道吗?”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僎(zhuan四声)。诸,之于。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经文子推荐)得到提拔与文子一同做了国家大臣。孔子听说后道:“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丧,失位也。仲叔圉(yu三声)就是孔文子。祝鮀(tuo二声)。王孙贾(jia三声),除了在韵文中需要押韵读gu三声外,贾在人名中皆读jia三声。三人皆是卫国大夫。

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季康子说:“他既然这样,为何没有败亡呢?”孔子道:“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有祝鮀管理祭祀,有王孙贾统领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

三人虽未必贤,但其才可用,灵公用之,又各当其才,会用人的重要性。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zuo四声),惭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让他实行起来就会很难。”

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陈成子,即陈恒(heng二声),齐国大夫。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斋戒后上朝,向鲁哀公报告道:“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鲁哀公道:“你去向仲孙、季孙、孟孙三人报告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去报告,但君主却说:‘你向那三个人报告吧。’”孔子去报告三位大臣,都不愿出兵。孔子道:“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不敢不去报告。”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的)欺骗他,但可以(直谏)触犯他。”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君子注重道德修养,小人注重物质利益。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过去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现在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给别人看有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从道德学习上看,比如学习论语,就是为了在其他人面前炫耀一下,而不是为了自己真正贯彻实施;第二,从知识技能学习上看,只是为了暂时记忆考个高分,而不是因为真正喜欢去掌握,从而成为自己将来的一技之长。

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qu二声)伯玉,卫国大夫,名瑗,字伯玉。

蘧伯玉派使者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在做什么?”使者答道:“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却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第一句见泰伯篇。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而,之。过,超过。

孔子说:“君子以说的多而做的少为耻。”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道:“这正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呀!”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指责别人的过失。

子贡指责别人的过失。孔子说:“你就是贤人吗?我可没有这闲工夫。”

谁都会犯错,过能改归于无,不必苛责。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自己没有本事。”

学问大本事大,别人自然会知道。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未至而迎也。亿同臆,无根据的猜测。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不无根据的猜测别人的不诚信,却能事先察觉(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者了。”

虽然根据经验能察觉别人在欺诈和不诚信,不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但不当面去说,一是没有证据,二是可能有危险。

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鲁国人,隐者。栖(xi一声),忙碌的样子。

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总是四处奔波游说?不是要显摆你的口才吧?”孔子说:“不敢显摆口才,只是厌恶做一固执的人罢了。”

为了实现远大志愿,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就弃世绝物,则是己之固执,应当多方尝试以求道之行。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称赞它是好马,不是因为它的力气大(它力气肯定也是大的),而是因为它的品德(仅仅力气大,不会称之为好马)。”

骥,善马名,一日能行千里。然所以称骥,非以其力能行远,乃以其德性调良,与人意相和协。换句话说,称之为好马首先要能跑的远,在跑的远的马里面德行好的才能称为好马,不能行远,终是驽马,性虽调良,不获骥称。人之才德兼者,其所称必在德。然亦无无才之德,如果连获得才的苦功夫都不能下,德行怎么可能修炼的高?才是块敲门砖,无才不闻,但德才是成就人生,成为达人的必要条件。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德,恩惠。

有人说:“以恩惠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拿什么来报答恩惠呢?以公平正直的方式报答怨恨,拿恩惠报答恩惠。”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尤,怨恨、归咎。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人了解您呢?”子曰:“不抱怨上天,不埋怨他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而知道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吧!”

下学学人事,上达知天命。人道原本于天,由此上达,而知天命,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liao二声),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学生,曾任季氏家臣。愬(su四声)同诉,告发,诽谤。子服景伯,鲁国大夫。肆,展示,示众,古代罪犯斩首后要在市集或朝廷示众。人道之不可违者为义,天道之不可违者为命。

公伯寮向季路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了孔子,说:“季孙氏的思想固然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还是有能力把他杀了示众。”子曰:“我的主张得以推行是天命;得不到推行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样呢?”

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同避。所谓“其次”不以优劣论,就所欲境况深浅言。

孔子说:“(整个社会都不行了)贤人离开污浊的社会隐居,情况没有那么差的话(虽然本地区不行了,但其它地区还有不错的)则离开所在地区(到其它地区居住),情况再好一点的话(整个地区还可以,只是所在单位的人不行)离开原来的人(到其它单位干),情况再好一点的话(所在单位的人还没有差到非要离开)回避恶言(他说没道理话的时候不去听)。”孔子又说:“这样作的人已经有七个了。”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石门,鲁国都城外门。

子路宿于石门。早晨进城,守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答道:“从孔氏处来。”守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道做不到还要去做的人吗?”

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磬(qing四声),乐器。蒉(kui四声),草筐。鄙,瞧不起,嘲笑孔子周游列国,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推行时,不能像《诗经》上说的,随世宜而变通。厉,连衣涉水。末,无。此章可以说是对前一章的解释。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敲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磬敲的有深意呀!”过一会又说:“磬敲的硁硁的,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为一己好了。(就像诗经上说的)水深就穿着衣服过去,水浅就撩起衣襟过去。”孔子说:“说的真果决啊,没有什么可责难他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心存天下世道,与荷蒉者果于忘世之心事不同,异心不能同解,则于事无所难。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高宗,商王武丁。谅阴,天子居丧之庐。三年不言,指不言及政事,非谓闭口无所言。薨(hong一声),国君去世。冢(zhong三声)宰,周朝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子张道:“尚书说:‘殷高宗守丧,三年不言及政事。’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仅是高宗,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国君去世,百官都是各司其职,听命于冢宰三年。”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好(hao四声),喜欢、愿意。

孔子说:“居上位的人乐于依礼行事,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己,以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道:“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使自己身边的人安乐。” 子路道:“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使全社会的百姓安乐。尧舜大概也没有做到这样吧。”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孔子旧友。夷,平,腿平放着坐,古人两膝着地而坐于足,与跪相似,但跪者直身,臀不着踝。俟(si四声),等。孙弟同逊悌。

原壤叉着腿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说:“小的时候不懂谦逊孝悌之礼,长大了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成就,老了还不死,白吃粮食,真是个害人精。”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14.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话。益,长进义。古礼,童子当隅(yu二声)坐,坐于席角旁,无席位,此童子不知让,乃与成人长者并居于位;另礼记曲礼说“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和年长超过五岁的人在一起时应在其稍后而行,不应并行,何况童子乎。先生者,先我而生,指长辈言。

阙党的一个年轻人向孔子传达信息。有人(看到他这么年轻就能为宾主传话)便问道:“这个年轻人是个上进的人吧?”孔子道:“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坐在位子上,又见他与年长者并肩而行。不是个追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笔记之宪问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