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9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2018-12-19_第1张图片

       如果让我选2018年相见恨晚的书,我一定会选它——《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看到豆瓣上很多网友都在吐槽书名听起来像是地摊货,但这本书里面料很足。已经记不太清我是什么时候买的这本书。最近对于孩子的教育充满困惑的时候在我家书架上发现了它。

      本书的作者丹尼尔.T.威林厄姆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本书是他站在教师的角度,对于如何运用认知心理学知识指导教学进行的论述。书中的很多知识颠覆了我的常识,受到的启发很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对教育孩子的困惑。

一、大脑不擅长思考

        相对于思考,大脑更擅长处理感官信息,而思考是费力、缓慢、靠不住的,人类天生又有惰性,所以不善于思考很正常。

       另外,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已经解决过的,只要重复之前的步骤就可以了,用到思考的时候真的很少。

       所以,对于学校这样一个常需要思考的场所,你说孩子上学的态度能好到哪里去呢?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愿意思考,愿意来上学呢?

      有!

       虽然人类不擅长思考,但在合适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喜欢思考的。那在怎样的条件才可以呢?作者给的答案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成功的思考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这种感觉是大脑奖励系统分泌的多巴胺物质),可以触发人们愿意思考。但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如果问题太难,人们的好奇心不会长久,也就没有了思考的动力。

受到的启发:

        这给了我们妈妈们一些启示。想让熊孩子动脑筋,先要触发他的好奇心,当然妈妈事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他的好奇心是奔着你的问题而去的。同时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设置比他的能力稍微高一点点的难度,确保问题能够被他解决,这样孩子才有动力学习。

二、大脑思考的秘密

        作者把和思考相关的几个要素定义为环境、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思考主要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将外部环境的信息和长期记忆中的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组合、加工处理。

       多次进入工作记忆的思考会进入到长期记忆中。这样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大脑直接调用结果而不再重复思考。比如孩子刚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还要掰着手指头数,而我们大人却可以脱口而出,就是因为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反复进入到工作记忆中,答案已经被我们存储在长期记忆里了。

       长期记忆里面不但可以存储事实性知识,还可以存储过程性知识,长期记忆里面内容丰富的人,遇到新问题时比较容易从长期记忆里面调取相关经验,从而解决问题。

删除

2018-12-19_第2张图片

(选填) 图片描述

      工作记忆空间是有限的,而长期记忆是可以扩容的。

      那么如何扩充呢?

      广泛的阅读和不断的练习。

受到的启发:

        广泛的阅读很重要,有大量数据证实,读“闲书”的人一生都因此受益。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太差。除了虚构性的故事书籍外,我觉得科普性的书籍孩子们也要重视。有时候科普性的书籍读起来可能没有虚构性的故事书籍那么有趣,但这些书籍往往更加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我们妈妈们可以找一些将科普性知识嵌入到故事里面的书籍给孩子阅读。比如非常出名的《神奇的校车》就很不错,有一段时间我家哨子弟弟经常拿来阅读。

       练习很重要。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但练习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避免枯燥。

三、升级打怪兽跨入抽象思维的大门

       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它倾向于选择具体的事物。所以帮助孩子理解抽象概念最有把握的方法是让他们接触概念的不同表现形式,当然这个表现形式应该是孩子在生活中常常见到的。

       除此之外,就是用“类比”的方法。通过联系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比如“嵌入”这个词语孩子不懂是什么意思,孩子去查词典,发现定义是“牢固地或深深地固定”,他明白“牢固的固定”的意思,那么自然也了解“嵌入”的意思了。

       这样就可以完全理解一个抽象概念了吗?远非这么简单,大多数时候,我们懂得某个概念常常是浅显理解,但不会活用。要达到活用,也就是迁移知识的能力,丰富的经验少不了。经验从哪里来,当然是不断的反复练习。

受到的启发:

       数学学习是学会抽象思维的途径,面对数学里面大量的抽象概念,我们妈妈们应该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给孩子们解释。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妈妈该如何教小学三年级的熊孩子学数学》。

       客观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学习了一个新概念后,不要指望他能达到多么深层次的理解。没有一定量的练习,没有丰富的经验,是达不到的。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

       这本书不仅对教育孩子有指导意义,对我们自身成长也很有启发,只可惜已经绝版 。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