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北京-天津-山海关旅游,时间很紧,北京已三日,所以,马不停蹄,行程精确到半小时,计划安排一天一夜,完成一次一家三口的天津之旅。
天津是北京的东大门,明朝燕王朱棣在此地渡河夺了天下,定名“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近代史上,天津风起云涌,值得去看看。
自北京南站乘傍晚的城际高铁,仅半小时就到了天津站。
天津火车站的豪华不亚于北京南站,站房整体通透流畅,屋面结构采用大跨钢网架,连地下通道都安装有平行电梯。从地下踏上地面的南广场,顿时我们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河光夜色,流光溢彩,如梦如幻,从前那个杂乱的天津仿佛换了人间。
远处的摩天大楼是天津的最高楼——天津环球金融中心(又名津塔,高336米,79层),与周边建筑构成了海河畔美丽的风景线。
那闪着金光的楼宇是津湾广场的西洋建筑群,那横跨海河的铁桥是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设计者的最后作品,恍惚间,好像置身于塞纳河沿岸。
灯光照耀下的世纪钟,把时间与空间、古典与现代、力与美、人与自然充分融合,浑然一体,与旁边古老的法国桥互相映衬,向人们诉说着中国近代工业从这里开始。
连日的东奔西走,刚下火车,几乎迈不开步伐,此时似乎又恢复了精神。
预定的锦江之星酒店就在天津站前广场边上,往西走500米就到了。刚办完入住手续,却意外收到了老同学韬哥的问讯,他说半个月前收到了我的短信,估摸着我们应该到了。韬哥是我们班唯一的参加工作后再考进校的老大哥,德高望重,待人厚道。老友的关心,让我感到温暖。
酒店房间干净宽敞,还是家庭房。稍息片刻,就立即出去观夜景,顺带吃夜宵。
出酒店往西沿进步道300米左转进入民族路,就到了马可波罗广场。这里是以前意租界的中心位置。
位于马可波罗广场西南角(民族路47号),有一座摩登造型的建筑,是原来的意大利回力球馆,兴建于1933年至1934年间,由意租界工部局的意大利建筑师保罗·鲍乃弟(Paul Bonetti,生卒不详)设计。回力球馆曾是天津最大的赌场,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室内游乐场。现为马可波罗俱乐部。
天津市现在把以前的意租界,打造为意大利风情区(意风区,4A景区,免费),目前保存完整的欧洲建筑近200余栋,是意大利本土以外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在意大利老租界里,还有梁启超的饮冰室、曹禺故居、李叔同故居、袁世凯及冯国璋的府邸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剧如《建国大业》《风声》《辛亥革命1911》《梅兰芳》《金粉世家》《大上海》等等都是在天津“意风区”拍摄的。
我对家人说,“天津卫是一个古城,但也是旧中国租借地最多的城市。俗话说,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看过了四合院,这一次我们着重去感受天津租界的异国风情”。
第二天,天气晴朗。早上,刚出电梯,一眼便看到了大学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韬哥。细心的韬哥还给我们带来了天津卫三绝之一的耳朵眼炸糕。老友重逢,心情畅快,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全程“地陪”,开心又省心。
我们出酒店往东走几步就是世纪钟广场,世纪钟就矗立在广场正中。
世纪钟是天津市为迎接新世纪,在天津站前广场建造的大型标识性城雕建筑。2001年1月1日零时,悦耳的钟声在天津站前广场的法国桥前响起,敲响迎接新世纪的钟声。从那一刻起,世纪钟便与新世纪相伴相随,是天津市最具关注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世纪钟的盘芯和指针采取镂空制作,外环与内环间镶嵌12个青铜浮雕,图案为12星座。表盘的侧面为一个巨大的钟摆造型,上顶“太阳”,下挂“月亮”,摆架为S形。厚重的锻铜底座上布满大小齿轮与链条和巨大的螺丝、铆钉。
世纪钟广场南面就是法国桥,现在叫解放桥,是一座全钢结构可开启的桥梁。从桥上过海河,便是以前法租界的入口。
关于法国桥,多年来社会上有一种传说:这座风格独特、现代感极强的铁桥,出自法国建筑设计大师居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1832-1923)之手。现在有美国专家指出:是美国人设计的这座桥。
法国桥最初建于1902年,于1923年重建,1927年正式建成。原名“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北连天津站,南通法租界。因当时的天津有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9国租界,故得此名。而此桥位于法租界入口处,又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的,所以当时天津民众更愿意称它为“法国桥”。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此桥,将“万国桥”改为“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
直接走上解放桥,沿解放北路,穿过津湾广场,右转进入赤峰道,可以看见一栋小楼的外墙上,嵌满了古瓷器和瓷片的瓷房子,让人震骇、好奇。
瓷房子的前身是栋法式小洋楼,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砖木结构的4层楼房。经查,该房系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1876-?,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故居。
2002年9月,张连志(天津市粤唯鲜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总裁、董事长)斥资3000万元,将这座百年小洋楼买下,使用了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盘和古瓷碗、300多个瓷猫枕、300多个汉白玉唐宋石狮子、300多尊历代石雕造像、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把一座法式洋楼装饰成一座价值连城的“瓷房子”。
这一别出心裁、匠心独运、令人感到近似疯狂的创意,因其巧妙地将中国元素与欧洲风格完美的结合,与闻名遐迩的巴黎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的艺术圣殿,被美国“赫芬顿邮报”一同评选为“全球十五大独特设计博物馆”。
从瓷房子出来,转到滨江道步行街。滨江道是目前天津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在以前的法租界时期,也是整个天津租界最前卫时尚的商业一条街。
在商业街一侧,坐落着著名的天主教天津教区西开总堂——西开大教堂。它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上砌橙色尖顶,两侧耸立着高大细长的塔楼。
天主教堂内正在做礼拜,连门口都跪满了虔诚的信徒。看过去,教堂中央的八角形穹顶富丽堂皇,内墙的彩绘壁画华美庄重,神圣得令人不敢造次。
这是一个需要用心去感悟的世界。
西开大教堂始建于1913年8月(民国二年)。 当时教堂本身位于华界,大门正对着法租界内的滨江道。教堂侧面是同时建造的“法汉学校”(今天津第二十一中学),后面是教会医院(今天津妇产科医院)。1931年(民国二十年)后,天津法租界基本上控制了老西开地区,但是并未正式并入法租界,而是属于法租界的非法界外侵占区。
自西开大教堂横穿营口道,就进入以前的英租界,这里有著名的五大道风情旅游区(4A景区,免费)。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天津城建部门为了统一管理,按照由北至南的顺序,将这一地区东西走向的成都道、重庆道、大理道、睦南道及马场道等统称为“五大道”地区。
五大道的原住户洋人很少,基本上是中国房主,他们不懂得西方建筑的风格,于是就随心所欲地去删减与添加,这反而给建筑师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自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开辟,五大道地区被划为英租界。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另外许多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五大道成为“国中之国”,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
在五大道,随便转过街角邂逅一栋小洋楼,便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推门而进,住过的都是历史书上的风云人物。每一栋楼都在诉说着一段故事,但因为时间太紧,停不下脚步来倾听。
“五大道”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如今已经成了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这里,不仅仅是天津的过去,也代表着中国百年来的荣辱兴衰。
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的老校区,如果不是韬哥的引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隐藏着一片活化的法式建筑群。
这里原来是1921年创办的“天津工商学院”的校址,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的马厂道(Race Course Road)141号(今马场道117号-119号),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天津创办的中国第二所天主教大学。该校几经更名,曾定名为“私立津沽大学”、“河北大学”。1970年,建筑原址改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现如今依然书声嚷嚷,别致的法式教学楼更添了几份浪漫优雅。
从马场道往西右转进入河北路,你会看到四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其墙外立面凸起着一个个的“小疙瘩”,被称为“疙瘩楼”。
这座楼建于1937年,是由意大利设计师保罗·鲍乃弟(也是意租界“回力球馆”的设计者)亲自建造的。
据史料记载,当时,某砖窑厂在烧砖时没有掌握好火候,烧过了头,使所烧制的砖靠火的一面发生了融化变形,形成了废品疙瘩砖而难以销售。恰巧在这时,保罗·鲍乃弟知道了这件事,深谙建筑之道的他,发现这种砖烧的时间长而且比耐火钢砖还要坚硬,盖楼一定结实,于是他便以极低的价格将这些砖全部买了下来,而且还故意将这些疙瘩砖砌在墙的外立面上,更加凸显它的“丑”。
那个年代的天津人哪见过这样的建筑,大家纷纷前来参观,一时间这座楼名声大噪,而后更是引得很多名人来此居住,价格一跃千丈,而保罗·鲍乃弟也大赚了一笔。
时间已到正午,韬哥请我们在“疙瘩楼”里吃私房菜。餐厅里面的陈设,老派的服务员,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那是2007年的5月中旬,在成都武侯祠旁的“锦里”进门处,一家名为“三国”的酒楼,我与老同学阿旗(当时在成都做小生意)、港仔(大学时喜欢拿我的洋装穿,当时恰好到成都开会)把酒言欢,似乎是“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事业有成、踌躇满志的港仔,兴致勃勃地酒煮“蜀吴魏”,我与阿旗皆笑而不语。港仔还特意强调:过段时间,邀哥几个到峨眉山避暑(至今未能成行)。晚上,阿旗醉了,我扶他回宾馆(我当时就住在武侯祠边上的旅馆)小憩,这家伙倒在床上就睡了,半夜醒来,看见白色的枕头、白色的被子及床单,大叫:怎么会在医院里了。
午餐中,我与韬哥忆起旧事,立马给当年同舍的阿旗(我、韬哥、阿旗,刚进校时住同一寝室)打电话,没想到他竟被港仔拉到了北京。港仔因事中途回连,他独自在北京闲逛,直埋怨我没早跟他联系。
返程特意绕经解放北路,但见绿树成荫的街道两旁,各种西洋建筑鳞次栉比,比起“五大道”随意的小洋楼,这里的西洋建筑显得正规宏大多了。
解放北路,邻近海河,北起解放桥,南连解放南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这里曾是外国银行集中地。
它的名字就是一部历史。法国人称它为大法国路,英国人称它为维多利亚道,它又因贯穿了英租界和法租界,处于两租界的中心而被称为“中街”。但一百多年来,人们更愿意按照它的功能特点称其为“金融街”。历经百年风雨,这条两公里多的金融街及其附近保留下来的金融建筑大多仍保持原有风貌,记录着百年金融街辉煌历史,也见证了金融街的历史变迁。
金融街建筑独具特色: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的银行建筑大多由钢筋混凝土和大理石、花岗石、红砖等材料建成,采用古典复兴的建筑造型,门前设有巨型柱廊,造型华丽、大方,表现出庄严、稳定、肃穆的气氛;20世纪30年代以后则多采用混凝土材料,外形挺拔,富于现代功能;而80年代以后,新建的银行高层建筑,体现了都市风采,显示了时代的风格,标志着现代金融业的新发展。
今天,这里仍有26家常设金融机构,人行以及中行等七家中资银行天津分行均在此办公,使这里成为天津金融机构集中的地区和全国闻名的金融一条街,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短暂的天津浪漫之旅结束了,将乘下午的高铁前往山海关。
“气派洋气的火车站,温馨舒适的小旅馆,华灯初上的意大利风情街,别具匠心的“瓷房子”,庄严肃穆的西开大教堂,目不暇接的五大道,美丽奔放的外国语大学,丑陋怪异的“疙瘩楼”,百年辉煌的解放北路,热情诚恳的老同学…”,这一切,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
后记:
力求原味再现阿方的天津之行,谨以此文献给老同学——阿方,以示怀念。
早就想与他聊一聊民国那些事,特别是关于他爷爷(民国时的国军中将)的生平信息,以前是没时间,现在是没机会啦。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八日 勿忘国殇
二当家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