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号早上,腾讯官方宣布了自己的组织架构调整。其主要的调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向是技术;一个方向是内容。
技术方向,腾讯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云计算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此前两年左右时间,尽管马化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云计算的重要性,但尴尬的是,腾讯云只是腾讯一个事业群下的一个部门。与之相比,阿里云在阿里巴巴内部架构中要重要得多,而且,阿里云已经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绝对领先者。
腾讯还宣布要成立技术委员会,来打造腾讯的技术中台,提高腾讯的技术资源利用效率。之前对腾讯技术的一个主要批评就是,腾讯在组织架构上缺乏统一的技术中台,结果导致腾讯内部各个部门在技术上低水平重复建设,有价值的数据也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
不过,由于腾讯自从主要创始人张志东卸任之后,就一直缺乏一个首席技术官,尚不清楚会由谁来承担建立统一技术中台的任务。这个职务显然对能力、内部认同度和权威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内容方向,腾讯新成立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这个新的事业群,同样会整合原来分散在腾讯其他事业群中的内容产品。
此前,尽管马化腾曾经讲过,腾讯的战略是只做内容和连接,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在下一代内容产品创新上,凶悍的小巨头字节跳动占据了主动地位。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和抖音都战胜了腾讯的对应产品。
这家巨头公司自进入2018年以来,股价已经下跌了三分之一左右。外界密集地对腾讯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技术和内容产品上。因此,这一次腾讯组织架构的调整,说不上意外。
不过,也有评论者说,腾讯过去20年的历史,其实一直都表明,腾讯擅长的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谋篇布局,而是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腾讯自上而下想要做的产品,从PC互联网时代的搜索和电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博和短视频,都称不上成功。因此,腾讯这一次想要通过自上而下来谋求变化,其实是在和自己的基因为敌。
以上就是互联网巨头腾讯的架构调整,它的原因,以及对此的一些业界评论。
很多人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认为运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在斯坦福教授蒂娜·齐丽格(Tina Seelig)看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幸运。在TED演讲中,齐丽格分享了她对运气的看法。
通过长期的观察,齐丽格发现,运气很少像闪电那样戏剧性地降临,运气更像风,有时静止不动,有时会从你根本想不到的方向吹来。
那么,如何捕捉幸运之风呢?齐丽格分享了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尝试走出舒适区, 去承担小小的风险,哪怕是主动和陌生人攀谈这样的小事情。齐丽格分享了自己的故事。12年前,她在飞机上主动搭讪坐在旁边的乘客,对方凑巧是个出版商。齐丽格鼓起勇气,和对方分享了自己的新书大纲,被对方拒绝了,但保留了彼此的联系方式。
后来,齐丽格发给他一组学生作品,对方很感兴趣,觉得可以出本书。按常理来说,这是件令人沮丧的事,出版商对自己的学生感兴趣,而不是自己。但齐丽格没有介意,照样邀请他和他的同事们来斯坦福和学生们交流。
这个时候,其中一位编辑问她,你有没有想过写本书?齐丽格把自己一年前分享给他老板的新书大纲拿了出来,两周内就签好了合同。两年内,这本书在全球销量超过了一百万本。
齐丽格说,很多人听了她的故事,都会感叹“这太幸运了”。可她的幸运,来自她愿意一次又一次走出舒适区,选择承担风险。
第二个方法,改善和他人的关系。齐丽格说,当有人为你做某件事时,他们是在把本可以花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的时间花在了你身上,你应该对他们的行为表示感谢。
齐丽格分享了一封感谢信的故事。七年前,齐丽格管理着斯坦福的三个奖学金项目。其中一个被拒绝的男生布莱恩写信给她表示感谢,言语非常真挚诚恳。他的感谢信打动了齐丽格,因此齐丽格邀请他来办公室一起聊聊。两个人在聊天过程中,共同想出了一个创业项目。现在,这个项目发展成了布莱恩的创业公司,他教导那些家庭状况不佳的孩子们,如何从根本上精心规划他们梦想的生活。
一封感谢信,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从此,齐丽格给自己制订了一项日程,每天晚上,回想所有当天见过的人,并给每个人发一封感谢信。这件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毫无疑问增加了她的好运。
第三,改变自己和想法之间的关系。遇到一个新的想法,大多数人会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好主意 " 或者 “这个想法很糟糕”。其实想法并没有好坏之分,而且很多时候,糟糕的想法能够产生真正了不起的东西。
在课堂上,齐丽格会让学生们为一家全新的餐厅想一个坏点子,比如说一家建在垃圾堆里的餐馆,或着一家服务差、环境肮脏的餐馆。当学生们把坏点子交给她时,她再把这些糟糕的想法重新分配给他们,齐丽格给学生布置的挑战,就是让这些想法化腐朽为神奇。
很快,学生们就能想到绝妙的创意,比如把垃圾堆里的餐厅,改造成回收米其林餐厅多余食材,进行再加工的环保餐厅;把环境肮脏服务差的餐厅变成一家餐厅训练场,供未来餐厅老板学会如何避免潜在的隐患。
齐丽格总结说,如果仔细环顾我们周围那些真正创新的企业,他们都是从疯狂的想法开始的。如果你愿意承担一些风险,并心怀感激之情,正视各种看起来疯狂的想法,你就会有更大胜算去捕捉幸运之风。
给你回答三个问题
什么是顺周期和逆周期行业?
中国会不会像美国一样,当股东超过500人的时候,不上市也会需要披露信息。
定向增发散户到底能不能赚钱?
好了,我们一个个地来看。
曾晓贤:
老师,您好!请问,顺周期和逆周期的企业的关系是什么?还有它们和经济周期的兴衰(牛熊)是否是一致的?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以前的课程里也有人问过,所以我来给你整体地做一次回答。
1.顺/逆周期的概念
我们先看一下概念。所谓顺周期、逆周期,就是指一个企业,或者行业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表现。如果是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一个行业的表现也会好,那就是顺周期。反之,则是逆周期
还有一些行业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差异不大,就叫无周期,或者抗周期。意思是,经济不好的时候,你至少可以不受损,可以抵御经济周期。
2.哪些行业是顺/逆周期?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行业是顺周期、逆周期和无周期。
先说顺周期,在我们国家,银行、地产、建材、基建,这都是明显的顺周期行业。为什么呢?你看,这和我们国家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和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有关系的。
这些年,你肯定知道,我们国家经济增速一直很高,高在哪里呢?高在投资上。投资的主力是什么呢?地产、基建,都是投资的主力。所以经济好的时候,投资增速就快,那这些行业,地产、基建,包括相关的建材、工程机械、装修家电等等,都非常好,所以这些行业都是顺周期的。
而且这个时候银行也会好,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愿意贷款,然后大家都赚钱,坏账也少,所以银行的业绩也会很出色,所以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这些行业就会很好。那反过来,当经济形势一不好,这些行业就会比较差。为什么?因为所谓经济形势不好,往往是因为宏观调控,或者经济过热了,要往下压一压,压也是压投资。压投资的时候,这些行业也就感受比较强烈了。主要压的是地产和基建的投资。要刺激经济,主要也是房地产和基建。
所以,地产、基建相关的行业,如果一压就会被压下去。
那同样地,银行也会受到牵连。因为一宏观调控,贷款的质量就会下降,坏账就会增加。而且银行的杠杆率很高,一旦出现坏账,影响就会很大。所以你看,宏观调控的时候,往往是银行出问题的时候。比如1998年,再比如最近的这几年。
好,刚才说的是顺周期行业。哪些是逆周期行业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没有逆周期行业。为什么呢?因为经济不好的时候,就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有行业都受影响,所有行业都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有些行业受的影响就比较小。比如教育、医疗、娱乐,一般的说法是,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也不能不看病,不能不上学,反而会有更多的时间充电,所以经济不好的时候,成人教育、培训反而会很火。
而且形势不好的时候,大家时间多,心情郁闷,更有时间去娱乐。所以,娱乐行业会好一点。
经济学上还有一个名词叫做“口红经济”,也就是说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都没有钱去买很多昂贵的东西了,像口红这样的小件消费品,能满足一下女孩子的这种消费心理,所以这时候反而会销量很好。
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还是有点道理。但是,我觉得更多地还是一些吸引眼球的说法,因为它们在数据上并不明显,比如还存在其它可能性,经济不好的时候,收入紧张,你就可能增加工作时间,或者打两份工,其实并没有时间去娱乐。
所以,这些行业叫抗周期行业可能会更好一点。就是说经济不好时候会下跌,但是程度比那种与直接的投资相关的行业,像地产、基建会好一点。
关于顺周期和逆周期,还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业的特点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说前些年家电是顺周期行业,那是因为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买了新房的人也要买家电。未来不一定是这样,因为大家的家电不一定时时刻刻换啊,等房产销售逐步饱和了,家电变成了普通消费品,所以周期属性会慢慢变弱。
亲爱的小卟:
美国现行的证券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定,当一家公司的股东超过500名并且资产超过一定规模后,即使它不上市也必须在第二年的100天内公布财务状况的这条美国限行证券法规定。香帅老师怎么看这条规定?中国有没有类似的规定?
这个问题也是很有意思的。它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非上市公司不需要披露财务信息了吗?对这个问题,其实 上反对和支持的理由都有。支持方认为,非上市公司是私人公司,没有大量分散的股东,是不应该需要披露财务信息的,因为这是属于个人的商业机密和隐私。而反对方则认为,公司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不能完全是私人公司,而是涉及到员工,交易关联等多方面的利益,所以你需要披露信息。
1.美国情况
好,那具体到美国,在1964年的时候,美国证券交易法通过了一项修正案,增加了12 (g)这一条。它规定,资产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而且股东人数在500名以上的非上市公司,要向美国证监会SEC注册。而且在财务年度结束的120天之内,要公开财务信息。
这个法案设定的初衷是解决OTC市场上的欺诈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
但是后来,随着科技行业的发展,像谷歌、Facebook这种快速成长的科技公司大量出现。这种企业因为融资得很快,就很容易触及500人的红线,但是它又不希望披露财务信息。这种条例就使得这些公司很怕通过换股的方式进行并购,或者说它不愿意给员工发放股票期权,这样就会影响公司的发展。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2012年,美国通过了乔布斯法案,把信息披露的要求放宽至资产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而且股东人数在2000名以上,等于是增加了披露的门槛。
但像谷歌、Facebook这样的企业,们实在是发展得太快,2000名股东这条线也会很快触及,而且,资产的总额上升得实在是太快,最后被迫上市。
监管这个事其实一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有天使的一面,也会有魔鬼的一面。因为你看,如果增加这个规定的话,一方面它会一定程度地妨碍企业的经营,但另一方面又会增加信息透明度,对市场秩序也有一定的好处。
还是我原来说的,这种权衡很难用简单的好和坏来评判,只能说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行业的不同,可能要做一些调整。
2.中国情况
好,那再回到中国的情况,提前告诉你,就是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规定,因为这里牵涉到一个法律实践上的问题。
你肯定知道,我们国家对于集资这件事情一直是控制得很严的,有一个罪名就叫做非法集资罪,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筹资的人数超过200人,那就是犯罪行为。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在实践中,经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像2013年、2014年互联网金融里面就特别流行众筹模式。那众筹这种模式,理论上也是要遵守这条法律的。但是,当时很多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是用分包的方式,比如说一个项目众筹两个亿,只有200个众筹的名额,也就是一个身份证对应一个出资人。
但是这一个出资人,他不一定是用自己的钱,他反而是通过集资而来的,集了几万、几十万不等。这样材料上体现出来的是不到200个股东,但实际股东的数目会远远地超过这个数字。
当时有很多人跟我咨询,众筹这个模式的未来。我的回答很简单。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众筹这个模式一定是会经常踩红线的,或者说会在灰色地带游离,所以是有法律风险的。这个规定在我们国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暂时不具备实践上的必要性,所以也没有这条规定。
留白:
老师好,有两个问题请指教。问题一:PE和大鳄不会给散户抬桥子,就意味着股价不会上涨很多。散户是不是乘桥子的人吗?原文:“第二,定向增发的参与者是很重要的。如果参与定向增发的是很牛的机构,比如金融资本大鳄,或者著名的PE机构,你想想这些人都是厉害角色,都要挣钱,不会给你抬轿子的。所以,这时候股价上涨的空间也比较大。” 问题二:定向增发,意味着总股数增多,那么在锁定期结束时股价应下跌,散户是不是应当在锁定期快结束前逃离?
这个同学的想法挺有趣的,我逐一地回答一下。
第一,在定向增发中,散户是不是乘轿子的人?你可以这么来思考。资本市场上的大鳄,或者说著名的PE,这些人都是什么人呢?是市场上相对我们散户更具有信息优势的人。那么他们在参与定向增发的时候,肯定是有理由的,比如说这个企业可能后面有一个技术突破,或者有重大的资产注入,或者政策面有利好释放等等。这些具有信息优势的大鳄们,可能是事先知道了,或者说预计到了这些安排,才会参与定向增发。
如果他们事前觉得是无利可图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参与的。这就是原文里说的,机构们不会白替企业抬轿子,帮它们拉升股价,一定是有利益驱动才会干的。
那定向增发以后,股价上涨,就是你所谓的轿子起来了。但这不是机构们抬起来的,是企业自己抬起来的。这个时候,散户如果判断准确,及时入场,确实可能会蹭到轿子坐一坐的。
理解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再来看散户是不是应该在锁定期结束的时候出逃。
留白同学想得挺有道理的,如果定向增发的数量很多,那么在锁定期结束的时候,你想一想就知道,可供出售的股票数量就会大幅地增加。那么如果企业的资质不好,就会出现大股东抛售,导致股价下跌。所以,锁定期结束之前,一般来讲散户应该是可以规避一下风险的,去出逃一下。
又要“但是”了——这里你必须要谨慎,因为提前多长时间是个说不好的问题。而且如果一个散户知道这些,大股东也一定知道这些,所以他在解禁期来之前,不一定会抛售,反而可能会去护盘,免得大股东遭受损失。所以这是个博弈的游戏,结果是不确定的。
所以说,金融的魅力和残忍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不确定性中的动态博弈,所以你永远不会得到一个芝麻开门这样的咒语,每次能够保证你打开财富的大门。只能说,学习了金融知识,尽量避免掉到坑里,然后用这些知识去做动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