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
首先不得不赞美一下作者,全书逻辑条理性强得不要不要的,一个论证接着一个论证的串联着全书,充斥着大量的批判性思维,很多内容简直颠覆我原来的认知,总之,看炸了。
分了四个大板块介绍“人类”这个物种,从人类起源开始了解人类为什么演化成食物链的顶端,而人类与生俱来的想象能力为余下的所有篇章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介绍了农业时代,这部分讲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奢侈的陷阱,人类从采集时代过度到农耕时代,看起来粮食比以前多了稳定了,而且不需要居无定所,但是整体来看,人类因为农耕过得比以前更加辛苦了。第三部分说的是人类的融合统一,继承第一部分的伏笔,人类通过想象建立起了社群,随着群体的壮大,发展出了国家。而金钱,宗教,征服者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的融合统一。而第四部分的科学革命其实是人类发现自己的无知而发起的,并在于帝国的联姻当中,科技革命越演越烈。而这部分最后一章讲到的关于快乐让我感受良多,对于快乐是什么,原先也没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作者站在多个角度剖析快乐的本质,也进一步的承接了开篇关于人类的本质。
整本书看下来,实在让人佩服。
详细的说一下对书内容的一些感受和看法,以及让我亮眼的信息。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提出一个观点,人类,只不过是一种没什么特别的动物。人是一个科属,就像猫科动物,人类在这个科属下其实有很多人种,而进化到现在社会,我们回顾我们四周的同学和同事,很有可能大家大家的祖先都是不同的人属。
人类相对于其他动物,更加擅长思考,擅长思考使得我们大脑消耗相当大,以至于我们肌肉相比其他动物更为弱小,而人类通过演化开始能够直立行走后,我们释放了双手,手能做的事情越多,可以说人就变得越厉害,可能性就越大。
而直立行走带来妇女产道变小,分娩死亡成了女性的一大风险,自然选择就让生产提前开始,而提前出生的孩子更加弱小,所以更加需要照顾,而部落则承担了共同养育的责任,这种共同过程为未来的集体埋下了伏笔。人类逐渐的发展出社交技巧。
最终,由于社群的产生,人类逐渐发展出了沟通的需要,而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人或狮子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
从采集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的契机是小麦的介入,随着大量的演化以及小麦本身的特点优势,人类越来越依赖小麦并开发出了农耕小麦的技能。产生了比采集时代更大量的粮食,同时孩子也越生越多,为了维持越来越多的人口,人类就要越加卖力的农耕。进入农耕时代后,不再像采集时代随遇而安,农民铸建了自己房子,安守一方,更担心未来了,过得忧心忡忡。所以小麦看似带来了更加稳定的生活,比采集时代更加稳定,但是人类缺比采集时代更加辛苦。映射到现代生活也是一样,只要人类想要享受奢侈,那么奢侈背后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比如邮件这个事情,以前寄信由于时间成本,是一个比较慎重的事情,回信也是,双反会斟酌语言,表达清楚以便合理的频次解决问题。但是来到现代,电子邮件和短信的出现,表面上是方便了信息传递这个事情,但是由于变得更加方便,成本降低了,人们信息的发起变得更加随意,我们之间也就充斥着大量需要回复的信息,我们比以前变得更加劳累了,忙于应付各种短信,邮件等等。
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有八卦能力,并产生了集体想象能力,通过群众群体的想象能力帮助下构建了秩序,进而产生了后来的帝国,集权者而要怎样才能让人相信这些虚构而来秩序?第一,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它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
通过想象,人类创造了很多不同的共同想象,比如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累积不同的经验。比如说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
想象建构的秩序并非个人主观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主体之间(inter-subjective),存在于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想象之中,一个人的醒悟是无法改变它,所以要打破秩序,就必须发动全员的力量,变革就是这种藉由一个小集体的力量改变全体思想的行为,从而实现打破秩序。
想象这个事情其实是在为我们自己打造监狱的高墙,人类无法脱离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而且每次我们以为打破了监狱的高墙时,不过只是到了另一个空间更大的监狱。
而随着参与集体想象的人类越来越多,维持秩序所需的关键信息无法想动物一样依靠DNA传承,所以逐渐出现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当出现大量需要被人脑处理的信息时,人类就开始发明记录的手段,比如数字或者文字。
最后告诉我们的一件事是,历史的发展永远是客观的,并且无正义一说。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六九等的人种分群,比如印度的种姓制,非洲的奴隶制,男女性别歧视。背后的原因都是高等人希望更好的控制低等人,也就是更好的维护秩序。这种高等人使用隐性或显性手段控制低等人其实至今一直存在。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
随着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而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为细致完整。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东西,也遵守特定的规范。就是这样,让数百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着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而商人,征服者和各教先知是最早拥有全球视野的人群。
一环扣一环,群体建立之后出现易物的需求,而出现价值无法估量的问题。而出现了金钱这种第三方的信任系统。所以金钱的出现也是建立在群体想象的背景下。正因为有了金钱的概念,才能发展处复杂的商业网络以及蓬勃的市场经济。基于共同信任的基础下金钱制度有两大原则:万物可换以及万众相信。但是虽然金钱建立起陌生人之间的共同信任,但是相信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金钱背后支撑的没有人性的系统。金钱让社会越发的无情。
帝国时代就是最先进行民族大融合的过程,虽然帝国主义通过征服和摧毁扩张自己,但是从长远来看,征服许多不同的民族,统治起来有一定难有效率,就算能统一,这种摧毁和剥削的方法也是不道德的。但是帝国对整个历史也有正向的一面,比如帝国烧杀掳掠得来的钱不止养活军队,还赞助了哲学,司法和公益。
金钱、帝国、宗教是三种让人类能够从思想以及行为上统一的力量,宗教也是群体想象的产物,其目的是保障社会稳定。对宗教的定义则是:一种人类规范及价值观的系统,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而人类对神明的崇拜,从根本上首先认为沈神明是无所不能的,其次认为是可以跟神明谈条件的。另外,在讲到佛教时,佛教的最高原则是:痛苦确实存在,我该如何逃离呢?核心是承认痛苦,看清楚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它带来的感受。
而从宗教的崇拜神明到现代的崇拜人之后,则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概念,所有人文主义都崇拜人性(自由人文主义:个人自由,民主人文主义:平等,演化人民主义:进化)
人类之所以可以融合统一,金钱、帝国、宗教起了关键作用。而这本质上也是利用了文化的传播特质:文化就像是精神感染或寄生虫,而人类就是毫不知情的宿主,被文化操控直至死亡。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核心就是人类发现并承认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足,这和宗教的不同。但是人类对科学的崇拜,其实模式上也是和宗教大致一致。而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经费,多半是因为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的目的。所以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
虽然帝国的征服对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惨痛的经历,但是纵观整个历史,其实帝国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被殖民国家是有帮助的。而不论是科学还是帝国,它们能够迅速崛起,背后都还潜藏着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原则在于,不论是正义,自由甚至快乐都必须依赖于经济成长(核心)。举了一个经济学的例子十分不错,说明白了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看到的账户金额上的数字,其实银行的金库里根本没那么多钱。银行的钱绝大部分都是进行投融资的行为。当出现挤兑现象是,银行就会有麻烦,除非政府接入。而之所以银行能这样做(投资),就是因为人们开始对未来抱有信任,以前的人们不相信未来会更好,不愿意花未来的钱,导致经济冻结,无力成长。
现代人来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还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品。正是“信用”的概念,让我们能够预支未来、打造现在(信用的核心根本还是基于风控)。另外进步的概念说服了全球人民,将越来越多的信任交付给未来,正是这种信任创造了信贷,而信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正因为有增长,我们就更信任未来,也就愿意提供更多的信贷(这也是信贷证券的本质)。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资本主义的贪婪并不全错,资本主义在增长过程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财富,然而,这一切的立论基础必须取决于富人是不是用这些利润继续生产,创造更多价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创业者的窘境
——现代经济的奇妙循环
一个有趣的故事:
1821年,希腊人起身反抗奥斯曼帝国,英国自由和浪漫圈子的人大感同情,甚至像诗人拜伦就亲自前往希腊,与这些反叛分子并肩作战。但就在同时,伦敦金融家看到的是大好商机。他们向反抗军领袖提议,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债券,为希腊反抗筹资。而如果最后希腊独立成功,就要连本带利偿还。于是,民间投资者有的为了利润,有的出于同情,也或者兼而有之,纷纷买入这种债券。至于这种希腊起义债券在伦敦证交所的价格,就随着希腊当地的战情起起伏伏。土耳其慢慢地占了上风,眼看反抗军就要战败,而债券持有人就快输到脱裤了。但就在此时,正因为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英国组织起一支国际舰队,在1827年的纳瓦里诺战役一举击溃奥斯曼帝国的主要舰队。从此,受到长达几世纪的征服统治后,希腊终于自由了。只不过,自由的代价就是一大笔巨额债务,这个新成立的国家根本无力偿还。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希腊经济都被欠英国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
这个故事包含了证券发行,国债等经济知识。
进入工业革命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超出了需求。产生了一个全新的问题,谁要来买这些产品?而这个问题就引发了消费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诞生。消费主义的美德就是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应该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而慢慢走上绝路,也是在所不惜。
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型契机就是人类已经找出新的方法来进行能量转化和商品生产,于是人类对于周遭的生态系统的依赖大减。而进入工业时代后才出现了精准时间的需求,而火车运输的发达则推进了时间的统一。广播电台最早的内容之一就是报时讯号(其实到现在都是)。而人类一直都是通过想象形成社群,现代社会的兴起的社群就是民族(国家的想象社群)和消费大众(市场的想象社群),而民族的社群概念又不断被一群又一群的消费者削弱,这些消费者彼此并不认识,但都有同样的消费习惯和兴趣,因此不但相信还定义大家就是同一伙的。而目前我们所处的世界之所以较为和平,其根本还是国家的财富组成变了,更多的由隐形财富组成(人才,技术),甚至各国财富要关联起来才生效(贸易组织)。所以发动战争的必要性更加弱了。而拥有有型资产的国家更加容易被发动战争(如石油)
而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这一章,我读了很久,也是因为自己本身对“自我”这个概念比较着迷,我知道并享受快乐,但是并没有真正思考过什么是快乐,作者站在多个角度详细的剖析了快乐。
从生物的角度,快乐只不过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刺激了大脑带来的表现。这是从生物角度了解快乐发生的本质,也就是说所有的快乐,在人体的体内都会发生这样的化学过程。而影响快乐的因素很多,包括家庭社群和金钱等,而计算快乐主要在于人的快乐度天花板,天花板越高越难快乐,越低则越容易快乐。而天花板随着人了解得越多,越加贪婪,心理预期越高而变得越高。最后快乐可能是一个零碎的事情,一天遇到某件事而快乐或不快乐那只是一个瞬间,但如果问一个人最近快乐吗或者做什么事情快乐吗的时候,考虑的是一段时间或者关联事情的感受。这就要站在人对自己赋予的意义角度上看,比如说照顾孩子,过程的细节可能都是痛苦的,但是整体来看可能觉得很幸福,看着孩子成长(赋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
很难理解,所以整理成了一个图,关于单个快乐的感受和整体快乐:
最后作者描述的一个画面让我很感触:
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是啊,穷极一生的追求好美好的感受,希望永远的避开那些坏的感受,到头来,发现那些好的,坏的只是生命中闪现过去的瞬间,留不下来也挥不过去。而可能到了花甲之年才突然顿悟到,感受来了就让他来吧,不迎也不避,感受感受。
最后附上一个整体的思维导图(点击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