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分析能力训练,写在即将离职前

衡量商业分析能力的标准,不是比赛,谁能妙语连珠,连续抛出新颖有趣的观点。

而是比谁生意做得更好,企业赚钱多,能持续健康的盈利。

那么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那非得去亲自做一次生意,去体验其中的道理。

亲自做生意并花钱,但是不一定要花大钱。要尝试进货,投放广告,租雇员工,正儿八经的把全流程跑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商业的真正本质。只有用自己的血汗钱真实的尝试,才会有认真,有压迫和紧张感,才会逼着去思考商业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思考,迭代,调整,最终让自己的商业思维提升几个档次。

现在,咱们把这个过程梳理一遍。

第一步,要选产品。我们一定希望产品好卖,那么首要原则就要顺应趋势,不能和他作对。

消费升级就是很明显的趋势,中产阶层的队伍在壮大,信息面在拓展,健康有品质的产品会越来越好卖,廉价而有害的市场份额一定会萎缩。比如说同样卖5块钱的饮料,豆浆好还是奶茶好?那肯定是豆浆。因为,5元钱只能采用奶精勾兑,而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这种,对健康有害的食品。

另外,中国老龄化非常严重,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那么基于这些公开信息,我们能分析出什么商机呢?

当下,北上广深的互联网公司,在激烈的争夺青年市场,南方某知名电商却在享受老年人市场红利。搞一个药厂配一些中药,口服做成口服液,喝了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坏处,到三四线的小城市呢,包装成一个谈话类栏目,夸夸口服液的好处,调整睡眠,缓解腰酸背痛啊,补血补气 老年人感觉电台具有权威性,功效又很吸引人,价格又不太贵,还有比如说买五送二之类的营销方式,那么很容易就复制到多个城市每个月的营业额,也非常的巨大。

其次,商业模式要能够复制。

当下社会,如果我们只在某一个工作上去努力,其实我们在做点的工作。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被局限在这一个点上。

比如说,你是一个资深的平面设计师,画得一手好图,又能p图p的很好,那么,你是开一家广告公司还是做个漫画家?

如果你你开一个广告公司,那么你就会发现,我们每次只在做一单收一单的钱,而且还要反复的去按照客户的需求去修改。然而如果,你要是个漫画家,前期很辛苦,需要在微博朋友圈积累粉丝,但是一旦粉丝聚集起来,回报将是巨大的。你的一本漫画可以,卖书,卖app下载,一本卖N本的钱,你的粉丝也会不断的积累。这就是可复制的模式。

第二步就是定价,价格是非常敏感而又关键的数字,它决定了顾客的购买成本,也决定了你的利润。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会引用怪诞心理学里面的价格把戏。然而事实是,怪诞心理学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和魔力,除非你这个产品,独家销售,其他没有可比性。

真正管用的理论,来自看起来很枯燥的大部头〖营销管理〗

需求决定了企业的产品价格上限,成本是其下限。不同市场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弹性越高则降价1%所带来的销量越大。如果产品富有弹性,那么销售的时候就可以考虑降价,较低的价格能产生更高的总收入。比如,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弹性比其他产品高;处于引入期和成长期的产品价格弹性,比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高。

另外需要考虑竞争,说白了,和我们同层级的竞争对手比,我们产品有优势,价格可以略贵;反之则价格略便宜。这个规律适用于大部分竞争激烈的市场。

第三步,就是推广。

一谈到推广,很多人就谈杜蕾斯,谈薛之谦的h5,谈蒋小白,网,红kol等等。很多营销人会把这些写到自己的方案里,反正推广费不是自己的。但是,一旦需要自己掏钱搞推广,你会发现游戏不一样了。

对于那些500强互联网公司,随便丢个几百万都不眨眼;而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分广告费,都需要最大化利用。

公司小的时候,压根不要去想什么病毒营销,10万+爆文,这些都不现实。而应该找准一个强力卖点,选一个精准渠道做精准投放。在企业小的时候,推广渠道的精准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找准目标市场,然后,然后分析客户的需求和痛点,然后基于自己的产品去做匹配。

即便企业大了,也千万别学4A公司那套360度整合传播,搞什么媒体全覆盖,听起来很好,实际上钱烧的很快。很多企业发展初期都是靠单点突破,倾全力去吃透,报纸也好变态也罢,微博公众号都行,把这些做到最高,那就生存无忧。然后再考虑其他媒体,去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果顺序搞反了,很可能导致崩盘。

做一个小本生意,光是想想就有这么多门道,还不包括做大货的供应链优化,品牌管理,客服等等,而实际上你会发现,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很多时候理论和概念,并不是书里面吹的那么神,光靠读书去创业也基本不靠谱,而是必须同时处理平衡多个环节。

所以,尽管你只做了半年时间的小生意,你会发现你的思维方式在改变。你会站在老板的角度,而非打工者的角度去获取更多信息,去抛出更多的商业概念。更准确的知道,它属所属的产品种类,推广,定价,渠道以及对成本和销售利润的影响。

去逛街的时候,思维模式,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以前可能更多的关注这个产品到底怎么样,现在可能会考虑他的租金,原料成本,月流水,推广渠道,利润等等,这个时候,我们更好学了,我们更冷静,不再轻易转发马云和王健林的一些想法,而更多关注行业本身的一些变化。

变得更抠了,以前我们总是骂老板抠,当我们当了老板之后,一定也大方不到哪里去,因为每一分钱都希望他有产出。

独立思考的时间变长了,做个小本生意,你也会听到纷纷扰扰的建议,有人要你降价,有人又建议你提价,而你才是最终的拍板人和负责人,所有风险都由你来承担,所有的利益由你来获取。别人提个建议,说完就说完,说走就走,但是你不行。

所以,最后的建议是:与其一年花几百块去买书,看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实际读了很多书,但收获不大。还不如做个小本生意,先亏它个几百上千块,建立一个清晰的初步的商业大局观,认清自己商业能力的长短板,大概率的经历一次痛苦和无助的修炼,那么将会受益一辈子。

很多时候,做一个决定没有那么难。抬高个人的格局,拉长时间尺度,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努力。

有些人也许轻而易举的就赚到了一笔钱,比如炒股合买彩票,这种概率大吗?即便偶尔赚到一次又能怎么样?有意义吗?世间所有重要的才华都标了代价,只是我们愿不愿意认可罢了。

我们一定要相信,财富是跟着智慧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业分析能力训练,写在即将离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