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书摘
《说话的魅力》是刘墉先生关于说话技巧的四本著作的合集,包括《把话说到心窝里·上》、《把话说到心窝里·下》、《教你幽默到心田》和《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
在这本书里,刘墉先生以“说话”为主题,教你如何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他也会帮你分析古今中外的幽默,教你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把僵硬的语言变得婉转,黑白的语言变成彩色,甚至教你说话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呼吸调整、仪表姿态、养气之方。认真读过本书,你会明白原来成为社交达人,并不难。
关于作者
刘墉,原名刘镛,号梦然。1949年生于台北,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班,专业作家、画家。代表作有《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飞扬》、《在灵魂居住的地方》等。
学什么?如何通过好好说话,成为社交达人
如何使你的沟通更有效?如何使你的声音更动听?如何使你的言谈话语大方得体充满魅力?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我们只有在大家不注意的地方下苦功夫,才能说到别人的心深处,给人说不出的好感。说话的技巧好比是武功的招数,人的性格则好比是内力,没有内力的招数很快就会被人识破打败。
《说话的魅力》说的就是说话这些微妙的东西,它简单到由接电话的第一个字“喂”开始,抽象到教你养气的方法,甚至引申到为什么有人“能在马背上得天下,却不能在办公桌后面治天下”,以及生活背景对说话的潜在影响。它也很实在地一点一点分析座位方向、灯光角度、身体斜度对沟通效果的影响,甚至小到怎么穿袜子、解扣子、提领子。作者刘墉觉得读者不一定要百分之百接受他的想法,但他绝对相信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一次又一次停下来,试试他提供的建议。的确,那些可能是你过去从未想过的,却足以影响你的一生。
你还会发现
· 说话的技巧有哪些;
· 沉默的特殊力量指的是什么;
· 提炼私房话的方法有哪些。
一、把话说到心窝里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把话说到心窝里。这部分内容我们要从说话者的角度出发,谈谈说话的技巧。
喜欢刘墉先生的人可能对他的写作风格都有所了解,刘墉先生喜欢把理论巧妙地蕴藏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中,所以今天我们也秉承这种风格,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看看“不会说话”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首先,刘墉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想畅所欲言之前,先得学会不说话、少说话。
刘墉先生在书中讲了一个没说一句话却低价把房买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王先生,他到朋友孙先生家祝贺乔迁之喜,所以对孙先生家户型的优势、缺点和价位都有所了解,随后,他自己也产生了买一套房的想法。于是王先生和王太太就分头行动去看房,最后却拿到了两个买房价位。
王先生去售楼部前刚拔了牙,因为嘴里塞着棉球,所以全程没有说话。这种沉默让售楼小姐摸不出深浅,为了不失去这个客户,售楼方给出了43万的合理价格。而王太太是请前段时间刚在售楼部买过房的孙太太陪着去的,结果售楼小姐却开出了45万的价格。为什么有熟人反而价位更高呢?原因很简单,售楼小姐觉得把价钱定得太低,对不住已经按48万价格购房的孙太太。退一步说,即使这个价位谈不妥,过几天也可以通过孙太太再联系王太太压低价钱。
结果就是不说话的比说话的效果更好。有句话叫“用一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沉默很多时候能产生“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是一种为了达成目的,适时收声的交流策略,这种策略会让对方因为你“深藏不露”而小心应对、斟酌用词,避免了信口开河的无效沟通。
不过,日常生活中,一声不吭的机会毕竟是少数,一旦打开话匣子,要注意的事可就多了!
我们还是拿售楼举例。岳母陪着小两口儿去看房,售楼小姐不停地介绍瓷砖、屋顶,岳母却在仔细观察门框和地面,最后小两口想买下这套房的时候,被岳母拦住了,原来,售楼小姐是通过对“一侧”的过度渲染,分散了小两口对“另一侧”的注意力,其实售楼小姐刻意回避了一些房屋问题,比如墙壁上的裂纹、门框里的白蚁等等。
如果你是售楼小姐的身份,表达时一定要控制尺度,否则有经验的倾听者,很容易会从你欲盖弥彰的“多言”中发现实际要掩盖的真相。
寡言和话多都介绍完了,我们再列举一些常规说话中要注意的细节。
假如你正在和朋友们讨论“9.11”事件,大骂恐怖分子都是中东人,一抬头,发现一位中东朋友正好走进来,这时候怎么办?你可以话锋一转,说:“哎,美国股票因为9.11都跌了,老王,你给分析分析,接下来怎么操作?”
这在谈话技巧里叫转移焦点,引导大家避开尴尬,关注另一件事。
再讲一个例子。比如刘先生接朱先生的电话,想到刚刚自己的太太说朱先生家的孩子病了,就赶紧先在电话里问候了一下,朱先生听到这样的贴心话,立马对刘先生好感大增,无意中增进了友情。而孩子生病这个信息刘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自然是刘太太把和朱太太的聊天内容告诉了他。
这在谈话技巧里叫善于提炼私房话,显得用情而不矫情。
再比如菜上桌了,先生和孩子都觉得咸,但先生是等孩子没心没肺地喊了句“好咸哟”,才开口说:“还好,可能孩子口轻,会觉得咸。”言外之意是什么?不就是“因为家里有孩子,下次做饭清淡点”吗?丈夫既没有惹怒妻子,也借孩子的嘴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在谈话技巧里叫找“借口”,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写作文我们喜欢用“古人说、某个名人说”是一样的道理,古人、名人都说过了,我再说,就变得言之有理了。
接下来再举一个例子。在一场美国网球公开赛中,排名前十的两位种子选手桑普拉斯和阿加西对决,最终阿加西被淘汰出局。比赛结束后,阿加西握着桑普拉斯的手说:“这场比赛真是让人兴奋,你打得太棒了,不过,我会努力在下一场决赛中把冠军赢回来的。”
这在谈话技巧里叫“赞美敌人”,不否定敌人,不但展示了自己的心胸和格局,也可以为自己的劣势挽回面子,你是世界第一,我这第二也不差。
除此之外,谈话中还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细节,我们必须说说。还是先来举例,比如一个秘书在接电话,第一个电话她接起来说:“对不起,老板不在,您是哪位?”;第二个电话同样的意思,但用了另一种说法,她说:“您是哪位?哦,王先生,对不起,我们老板不在。”虽然秘书想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很明显第二种说法很容易得罪人,因为王先生会想“是不是我打电话,才说老板不在的?”
这在谈话技巧里叫注重顺序。说话的前后顺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在汇报工作、播报新闻的时候,都要先说结果,再说原委。
接下来我们再举最后一个例子,教教大家如何介绍别人。我们听一个成功的案例,这个例子是这么说的:有一个人很倒霉,四个孩子死了仨,21岁经商失败,22岁竞选州议员失败,26岁失恋差点死了,34岁竞选议员再次失败,45岁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直到52岁终于成功,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他就是林肯。
这叫一步一步释放资料,让听者在不停的猜想中,豁然开朗。
其实作者刘墉先生在书中还列举了非常多说话的小技巧,比如外交手段中常用的“放狠话”,再比如赞美甲的同时不要伤害乙,等等。同时刘墉先生还叮嘱我们,无法改变事实的话一定不要说,毕竟孔子也说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二、好好说话的学问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好好说话的学问。这一部分内容侧重教我们如何通过考虑听者的感受来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我们还是在故事里提炼说话的技巧。
一堆人正在抢购吴老板的机器,老于是吴老板的朋友,他也想杀进重围,于是就冲吴老板喊:“给我一台,便宜点儿!”哪知吴老板回答:“一万二,不讲价”。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老于感觉真丢面子,就干脆跑到刘老板的店里,丢下一万二就要拿走一台机器,刘老板忙说机器的售价是一万六。
这时候老于火了,说:“吴老板卖一万二,你为什么卖一万六?”这时候,正在刘老板这儿抢购的顾客一听吴老板那边便宜,立马一窝蜂跑吴老板那去了,就剩下老于自己,气得刘老板说:“你就是吴老板派过来的奸细,赶紧走,一万六我都不卖你。”
老于错哪了?错在他说话不分场合、不看时间。在吴老板的店里,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要求吴老板降价,是朋友就得便宜吗?难不成其他正在买机器的人是吴老板的敌人?在另一家店,老于又喊出吴老板机器的价格低,这等于是在给刘老板拆台砸场子呀。朋友关系再铁也要关注人家的感受,其实换成私下沟通,结果会很不一样。
这时候可能有人在想了,和外人说话小心是没错的,和家人说话总可以随意些了吧?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两个家庭,第一个家庭的四弟想找大哥借点儿钱,大哥想都没想就说:“没问题,找你嫂子要,就说我同意了,刚好有笔分红到账了。”第二个家庭,儿子想要一台很贵的电脑,这时候爸爸说:“我没意见,你去和妈妈说,问你妈妈能不能在你生日的时候给你买一台电脑,告诉妈妈虽然爸爸同意,但还是要听妈妈的意见。”
结果肯定是第二个家庭的孩子拿到了钱,买了电脑;而第一个家庭非但没有解决问题,说不定还会爆发一场争吵。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越是亲近的人就越希望自己能第一个知道对方的决定并且分享话语权,大男子主义的做派,会让妻子觉得自己是外人,吵架也就成了必然。
接下来,我们要讲一种以退为进的说话方式。
比如社区要选举管委会委员,你早就知道大家想选你当主席,可是你不愿意。选举结束后,你果然票数第一,这时候怎么才能推脱掉呢?你可以说:“感谢大家的厚爱,我的工作性质导致我经常出差,肯定不适合当主席,但是全力支持社区工作是我的职责,我自愿担任宣传组负责人。”
这样站在社区利益的角度发言,既不会得罪左邻右舍,又能达到自己不当主席的目的,以退为进的发言方式,最大的好处是给了我们参与和控制局面的主动权。
除了以退为进之外,还有一种说话的技巧,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提出意见,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
举个例子。小芳带着孩子出去玩,见孩子高兴,就任由三个孩子在小赵家的花园里撒野,把人家的玫瑰都碰折了,气得小赵想出去教训教训那些小孩子,但被太太制止了。只见赵太太走出去对小芳说:“那些花都有刺,又刚刚喷了杀虫剂,我老公担心孩子们被刺到中毒,在家里紧张的不得了呢!”
这样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既达到了目的,又不会造成邻里间的矛盾。但大多数人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就会理直气壮地直接怼对方,毕竟是对方有错在先呀。但刘墉先生想告诉我们,占理也未必要直言,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制造矛盾。
有个笑话很能说明问题。说是一个人演讲,看见台下零零落落没多少人,就说:“怎么该来的都没有来?”这时候台下很多人听了立马觉得自己是不该来的,于是站起来走了。演讲的一看这情况急了,又说:“怎么不该走的又走了呢?”这下剩下的几个死忠粉也想:“原来刚刚说的该走的人是指我。”于是最后人都走光了。
其实错的不是这些话本身,而是由话产生的联想。
所以,刘墉先生告诉我们,说话要常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用关怀代替指责、用建议代替责难、用暗示代替直言,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在交流中体谅到你的诚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你必须知道的沟通技巧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到,沟通是双向的,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在开口前多想想对方。但做到这些还不足以让我们在社交中如鱼得水,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些必须知道的沟通技巧!
如果有人说“要想达到好的说话效果,需要注重表达”,估计没人会反对,但要有人说“要想让说的话达到效果,还要注重体态、呼吸、服装甚至气势”,估计很多人就一头雾水了。其实,刘墉先生在书中确实介绍了很多我们平时很少注意到的技巧,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用些心思、下点儿苦工,很可能会在交流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我们就从接电话、打招呼时常用的“喂”字说起。
打电话的时候光是一个“喂”的发音,就大有学问。说得有气无力,会让人觉得你对他爱答不理;说得急一些,又感觉像催对方速战速决;如果是领导打电话给下属,那一声“喂”,八成底气十足,声音实在;但如果是下属打电话给上级,那声“喂”肯定得毕恭毕敬,气息虚弱。
简单的一个字,气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完全不同。这里提到的气,是气息,也是气场,气虚气实会产生很大的反差效果。
拿拳王泰森举个例子,泰森的经纪人形容他有野兽的特质,每次在场上光是气场就压得对手无力还击。泰森自己也说,他不只是打对手的鼻子,而是要把对手的鼻子打进脑壳里,可见气场有多足。但后来,泰森因为强暴黑人选美皇后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出狱后他就屡战屡败,再也没东山再起。这是因为三年的牢狱生活消磨了他身上的“气”。
关于“气势”的说法,在我们中国,自古有之,今天我们讲一个我国古人“造气势”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壶子。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过壶子,但你总该听过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余音绕梁、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吧?这些故事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而壶子就是列子的老师,据说是一个比列子还高深莫测的人物。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壶子是如何造势的。
《庄子·应帝王》里记载了一个“壶子见季咸”的故事。说是郑国有位巫师,叫季咸,看相特别准,甚至能预测人的生死。郑国人看到季咸都绕道走,就怕他说些什么不吉利的话。
列子之前见过季咸,对季咸那叫一个佩服,就激动地对老师壶子说:“老师,我终于找到一个比您还神的人,那人看手相真是一看一个准。”
于是壶子让列子把季咸带来给自己看相。
第一次季咸见过壶子后,出来对列子说:“惨啦,你的老师不出十天就要死啦。”
列子听后大哭着告诉壶子,壶子却不在意,只说再去请季咸来看相。
第二次季咸见过壶子后,出来对列子说:“你的老师运气不错,幸亏遇见了我,事情有了生机,他不会死了。”这下列子高兴了,又把这个消息告诉壶子。没想到这一次壶子还是不为所动,淡淡地说了一句:“你再请他来。”
第三次季咸见过壶子后,出来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心不诚,在面相上故意隐瞒自己的内心欲念,这叫我怎么看?”
但壶子坚持还要让季咸给他看相,第四次看过后,季咸撒腿就跑。
这下把列子搞懵了,这怎么看相看得还给吓跑了呢?于是就去请教壶子,这时候壶子才说:“第一次看相我把阳气收起来了,气息微弱,所以他说我马上就死了;第二次我收起阴气释放阳气,他就说我能活;第三次我让阴阳气调和,成为不可捉摸的太冲之气,所以他看不出;第四次我给他展示变幻无穷的强大气息,所以就把他吓跑了。”
气场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就像我们有时候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感觉气场不合,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除了造势,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说话的感染力,其中,“带动听众的情绪”,就是很有效的一个技巧。
刘墉先生在书中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有一次,他想听学生的朗诵录音,录音机刚一开,一句尖锐又高亢的“冉冉而起东升的朝阳”突然爆出来。刘墉先生感觉汗毛倒竖,心想怎么会这么矫揉造作,好肉麻!可是,当他把录音带倒回去,从开始听,再听到那句“冉冉而起东升的朝阳”的时候,又感觉语调对了。
为什么同一句话两次听,会有不同的感受呢?这是因为当从文章开始听这段朗诵的时候,情绪就像飞机起飞,滑行一段时间,酝酿足了,突然升空也不会觉得突兀,但是从半截听,情绪没有经过前期的铺垫,从平静猛地提升到激动,自然会觉得生硬。
所以,刘墉先生在书中提醒我们,关注听者的情绪是不是和你的情绪同步,是沟通的关键。就算心里着急,也要娓娓道来,慢慢营造气氛,因为你的情绪不能代表别人的情绪。
除了这些造势和铺垫之外,还有很多细节能决定谈话的成败。
比如,日常聊天不要耍酷掉书袋,这些内容是在专业的场合说的,《读者文摘》之所以畅销,就是因为它能把最精彩、最深奥的内容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出来。
再比如,着装也能决定谈话的成败。如果你是个刚刚踏入职场的新人,在应聘的时候置办一身崭新的行头是没错的,但如果是中年男子求职,还拿着手提箱,穿着新西装,这就是信心不足的表现。对于中年求职者来说,穿八成新整洁的西装,拿便携文件包的形象,更能加大应聘的说服力。
除此之外,说话的音调也很关键。我们来念一幅大家耳熟能详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听起来是不是感觉这幅对联完整有力?那我们再试着换一下顺序,先念下联再念上联,“春满乾坤福满门,天增岁月人增寿”,气势一下就减弱了,问题出在哪里呢?这是因为 “门”字是上扬的声调,而“寿”是降音,会压低气势。
再进一步讲,说话的场所和讲话时的姿势,也会对说话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面对下级或者谈判对手的时候,你可以让椅子背低一些,因为露出头颈会显得挺拔;让桌子低一点,上身的体积大一些,双肘活动自如,会显得从容大气;桌子上放两张白纸,让白光反射到脸上,会让你的面容饱满精神,给人自信满满的感觉。
关注这些细节,会帮助我们提升说话的魅力,达成说话的目的。
总结
以上就是《说话的魅力》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说话是门学问,如果你仔细研究身边那些受欢迎的人,就能发现,他们身上多多少少都体现了我们今天讲到的要点。
有些人特别受上级赏识,可能只是因为他说话的语气得体;有些学生特别招老师喜欢,可能是因为他听课时的坐姿得体;有些业务员的业绩特好,可能是因为他懂换位思考;有些人能成为领导者,可能是因为他善于造势;有些公司给人第一印象好,可能只是因为接线小姐会说“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