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校园安宁平静,阳光灿烂清亮,一如此刻心情。
一年岁月,一段旅程,一程冒险,一场游戏,一路的跌宕起伏。回味中,该丢弃的果断丢弃,该汲取的勇敢记住,然后,一笑清空,踏歌而行。这一直是我的个性,也是不可更改的生命风格!
这一年,读书,工作,个人生活,一路走来,满满当当,算是收获也是安慰。
二月初加入熊猫书院,每天早上十五分钟,十个月读书四十本,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各层面。虽然是精,但是书中的核心思想确实给我很多启发。读完吸收应用在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中,让我不断清空并换一种眼光和思维处理各种关系,在繁忙之中渐渐理清了工作和成长的重心。
《宽容》告诉我要有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
《公正》告诉我,人生而自由,每个个体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只有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并且平衡它,才能达到公正。
《一课经济学》则告诉我真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信仰。只有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去迎接变化,接受新知识的人,才能离真理越来越近。有需要不等于有需求,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购买力。对于如何投资自己,让自己拥有更大的价值,拥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如何开拓成长空间,让我从经济学的发展中看到了个人成长的迁移效应。
《自私的基因》中指出: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而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自私以及利他的说法是行为上的,而不是主观意识上的,这种定义也是只针对行为的效果来说,而不是要取评判人类或动物在做出自私(利他)行为时,是否内心真正怀有自私(利他)的动机。对于基因来说,“利益”乃是“生存的机会”,基因不只是在努力获得“利益”,而是无法获得更多“利益”的基因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因此“适者生存”下来的基因看上去很“自私”而已。所以,理解人性本真的诉求,理性对待别人做事情的结果,不盲目去品评。所有的行为,只要是人的,都可以追溯本源的动机,但是,何必纠结是非呢,只要看到这过程中的正向效应就够了!
其他诸如《拖延心理学》《非暴力沟通》《沟通的艺术》《精进》《精力管理》《影响力》《社会性动物》《思考的技术》《结构思考力》,对于提升我的工作效率,精简工作流程都是有很大启发的。
合理利用时间,把事情简化,纳入程序范畴,让所有的琐事都可以归入流程,做事之前适度计划,对着结果回溯行动步骤,这样的逆向思考就可以让自己的行事更精准快捷。同时,团队合作是必须要做好人事处理的。任何目标的达成,精力集中在事,但是一定要在共事的同时理顺人际关系,不必刻意强求一种和谐,关键是建立必要的分寸,在不断的自我提醒和反馈沟通中照见各自的本意。
同舟共济也好,众志成城也罢,同床异梦也行,最终目的,是合作共赢。当你的眼光锁定深远开阔,当你的心里装着团队大局,你在这个行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任何阻碍都不是事儿了!真诚为本,大局为先,这一年,跟着书本,我确实不断在更新自己的认知格局。
十个月下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睛和各行业的精英人物对话,受益良多。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这个“气”,就是不断扩张的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吧。
除了网络共读,我还坚持参加团队的周末共读,每周六下午三个小时,跟着干老师一起啃读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起初确实比较混沌,经过梳理,了解了所谓历史的本质就是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把它记录下来。比如《人类简史》就是一本真正的历史书,它是站在今天的眼光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可以理解人类发展规律的通道。而哲学史的本质也同样,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就是对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审视,它是持续生长变化的,而这个变化也是有规律的。黑格尔想要描绘的思想历史,他作为思想家就想成为这个思想操控之下的“传递者”,人们回望历史,其实不是为了找到规律,而是为了看看那些与众不同的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关于哲学和思想的区别:当思想去追逐外物时,这是科学。当思想对思想本身思考时,这就是哲学。思想本身是没有主体的,思想就是“道”,思想不是完美绝对正确,一切思想都是在错误之中发展的,但在发展阶层之中有它正确的时刻。因为思想本身是不断进化着的。思想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真理也同样。所以,我们一直走在进化和演化的路上。
有这样的认知背景奠基,在教育教学上我们的态度就相对开放理性了。所谓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教育标准,这是价值判断,不是事实判断,我们汇聚,努力,碰撞,是为了寻找差异,也就是我们各自的特色,差异性才是共识。干老师的见解总是这么一针见血又鞭辟入里。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所谓真理,其实也都是不断发展着的相对的“所谓正确的共识”,它永远在生长,在人的认知和实践中不断被清洗提升或者被推翻。我们学习,探求所谓的真理,它永远都是“道”,在我们的心中,不断被我们各自的经历、积淀、以及因缘世界所刻写,它的最美之处就是不断生长变化的可能性。
所以,学习,不是积累所谓的“知识”,而是探寻研究各种方法,养成学习视角,打开学习眼界,培养申辩思维。学习、教学的道路千条万条,但是最终通达何处?众说纷纭。所以,聚焦于争论谁高谁低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超越事实,我们最终要寻求的其实都是各自心中的也是人类同源的理想之梦。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它百花齐放呢!同样的认识带入我自己的日常工作和教学,对待异议和各种建议或者批评,也就释然了。吸纳,改进,不断更新完善,这就是我要聚焦的,其他都不必在意。理清这些,我看待周围世界的眼光也随之改变。
【哲学史共读笔记】
周末共读清谈和书本的知识相互参照,对我的影响也更加深刻。除此之外就是每周三晚上和周四下午数学组内的教育教学专业共读研讨。这一年我们一共读了《学习的本质》《爱的艺术》《青少年同一性危机》《复杂性理论和教育问题》,重新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怀特海的学习的三阶段(浪漫-精确-综合),教育的勇气等等。结合日常教学实际,参考理论,前期在干老师的指导下梳理辨析思考,后期在陈老师、冬兰、莉莉和马玲老师的引导之下,我们不断理清教育教学上的基本原则和概念,同时也不断刷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对生命的体悟。
【周三共读笔记,关于最近发展区】
组内的共读一直持续进行,这一年我们一起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儿童怎样学习数学》这三本书,对于数学的基础知识体系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也对儿童学习数学的路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数学观念如何在儿童头脑中建构生长,从认知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也逐渐理解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浪漫精确和综合阶段,以及新概念的突破和建立过程,从动作到图式再到符号的抽象过程。每周日晚上我们组内一起研讨课程,针对新的概念一起设计大问题,梳理教学程序,有时候干老师参与,大多时候是陈老师参与指导流程和细节,更多时候是泵老师的机警灵敏和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助我们打开新的窗口。
除了跟着小伙伴一起读,我自己还网购了一批数学书,其中《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爱上我的课堂》和《哈弗牛津学生最爱玩的300个创意思维游戏》《数学天才》等书具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对我启发很大。从中我学到了不少翻转课堂的技巧,也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些,我常读常新的是我们南明数学团队王志江校长的《玩游戏,学数学》这本书。每当我遇到教学上的障碍辗转不得突破,就到这本书里来寻宝,各种数学游戏,从操作到图式,一步一步引导我带着学生从概念里出来,再回到概念去巩固充实。另外,南明数学微信公众号也一直是我的“教参”,同行开拓伙伴们的课堂实录是我最好的摹本,其他如蒲公英智库出版的《星教师》数学系列,以及新校长创新思维系列还有其他数学公众号里的各种文章也都给我不少启发。
数学方面的书籍,除了以上这些,我们组内还订购了最基础的人教版的教材解读,站在众人的智慧之上,博采众长,一直是我们默会的原则。与此同时我自己也尽可能搜罗一切可利用的书来阅读,《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如何解题》等也被我艰难啃读,虽然是一知半解,但是相关知识可以打通,所以我读得虽然艰涩,却同样有收获。读书教学,我开始认真梳理课堂,努力做到每日反馈,和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互动关系。同步一个学期下来,写了七万多字的课程反馈笔记,这也算是收获吧。
【具体可见】
数学老师写给太阳帆的信
数学老师写给星星们的第一封
关于自组织作业的讨论
不服再战,单元测验小记
数学老师的第二封信
关于作业的讨论共识
开启高效学习模式
数学反馈
开启新征程——写给三年级
追赶太阳,迈向远方——写给四年级
剩下的就是我的杂读了,内容涉猎也算宽泛吧。平常干老师不经意晒出来的一些书,也是我暗暗攻克的对象,《儿童的秘密》《欢欣岁月》《书、儿童与成人》《多湖辉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谈话疗法》以及杜威的一些绿皮书等是我利用晚上睡前啃读完的。
其中诗歌是我的最爱,经典童书是我的选修,各种绘本故事和儿歌童谣是我的日常。因为家里有娃,我必须要提醒自己不断跟上。其他各种教育教学杂志和育儿书籍,只要有时间,我就一本加一本读下去。去年九月,一口气买了新教育读写月报历年来的几乎所有杂志,利用课余和出差路上,读得津津有味,而且读了就能用上,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了。这一年用在购书上的钱过万,因为家里的娃多,各种绘本童书所占份额比较大,我自己的这一部分其实还不算多,在此要感谢弟弟妹妹和家人们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谢团队伙伴们的囤书积极,让我有了一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紧迫感。
干老师说:“生命就像一座山,上山下山。前半生是接连不断的上升,后一半是命中注定的下降。我们的身体,在二十五岁前后达到了成熟的巅峰,十五岁之前尚显得青涩,三十五岁之后是安定和沉静。我们的精力,在三十岁前后达到了巅峰,我们的思维在四十岁前后达到了巅峰……”自从遭遇南明团队,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刚刚拧紧了发条的小学生,卯足了劲向前冲,因为在奔跑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更奇绝的风景,感受到了最深刻的快乐。是的,“上升的时刻注定是美好的,对未来全是更高的梦想;对过去,全是成长的记忆。”对我而言,生命也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时刻,而我却还没有感受到下降的失落,虽然这是我必须面对的现实。我承认生物和物理的限制,也承认自己的先天不足,曾经,干老师说我如果不遭遇罕台,极有可能就是那跳广场舞的其中一个,当时听了我很不爽,说实在的,我就压根没想过我会有那么一天,后来静心思之,这也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就算我不跳广场舞,也会有别的“自我绽放”消遣吧。干老师一直在不动声色点化我,而我却一直幼稚不解。想来自己真是可笑有加啊!
此刻,读着干老师的《在下山的路上继续攀登》干老师原文链接,体味着干老师对自由的更新式理解,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畅快——“自由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被命中注定为悲伤,或者沮丧。自由意味着我们可以逆风飞翔,也可以随波逐流——更重要的是,随波逐流已经没有什么贬义,那么逆风飞翔就成了自由的意外抉择,而不是外在的天命。”
与我而言,在不上不下的年岁,要我接受一个注定走向平庸的结局,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没有到知天命而认命的时刻,我的生命,不需要谁来认定,我的结局永远是我靠我自己来书写的。我不愿意就此沉沦或者被抛,我喜欢逆风飞翔,因为,生命只有在振翅博弈中,听着耳边那呼呼的风声,才足够酣畅!亚里士多德说,幸福的本质就是灵魂与德性的匹配。而我,正走在这样一条不断更新,努力匹配的路上。
无限风光在险峰,面对险峰要勇于攀登。我的险峰,需要通过阅读和践行来铸就!我知道,只要我足够沉静并投入,我可以载着自己的心,越过山丘,一路向前,一路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