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理校园欺凌 关注少年身心健康

 

依法治理校园欺凌 关注少年身心健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依法治理校园欺凌 关注少年身心健康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年的一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和今年的《少年的你》都让人看得心酸泪目,校园欺凌给太多孩子带来了太多的伤痛,同时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警醒,为什么本该纯净的校园屡屡出现欺凌事件,为什么花季少年会有如此多的暴力手段。

    今天下午,华东师大教管系副教授张文国做了《校园欺凌的预防及依法治理》专题报告。

    一、校园欺凌的复杂性(由两个案例讲起)广东新闻调查发现,中国26%的受访90后00后称遭受过校园暴力,其中物理攻击41.2%,嬉笑谩骂22.0%,敲诈勒索12.6%,排挤孤立12.6%,人格侮辱5.8%,恐吓威胁3.5%,传播谣言2.3%。校园欺凌的涉及面广,影响大。有欺凌者,被欺凌者,欺凌者的帮凶,被欺凌者的同情者,旁观者,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对象。

    二、校园欺凌的特征,其发生空间是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14—16岁是校园欺凌的高发期,欺凌者往往是与受害人具有一定交往关系的人。多数校园欺凌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隐蔽性特征。欺凌者通常是由数人组成,形成实力或者势力上的优势,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使被欺凌的学生在心理上惧怕,不敢反抗,无力反抗。受欺凌者无法自由选择退出。

    三、校园欺凌的判断标准。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的强制性、侮辱性身心攻击,并通过重复实施或者公开传播,使被欺凌的学生遭受身心痛苦的事件。判断校园欺凌的三重结构有:核心要素:身心攻击,精神痛苦;次级要素:以强凌弱,重复实施;附属要素:存在围观,不限校内。

    四、校园欺凌的类型有:关系欺凌、言语欺凌、肢体欺凌、财务欺凌、性别欺凌、网络欺凌等。

    五、校园欺凌的法律责任困境与局限。追究法律责任属于事后处理,具有滞后性。法律责任以惩罚为基础,与学校教育宗旨不易协调。以生理伤害为基础的现行法律责任体系,难以适用于以精神伤害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欺凌。法律责任轻重失度,对校园欺凌治理效果有限。

    六、校园欺凌的早期发现。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生理变化,有无受伤、淤青、疼痛等异常现象;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有无情绪低落,少言寡语,害怕焦虑等异常行为;关注学生行为变化,有无故意迟到,不想上学等异常变化;关注同伴关系,有无被同学孤立现象;关注物品变化,有无物品常丢失被损坏现象,零用钱是否花得很快等。还要关注容易成为欺凌者(自控力差,常违纪,争强好胜,个性冲动,攻击性强的学生)的学生,及容易成为被欺凌者(单亲,留守,内向,敏感,成绩很好或很差的学生)的学生。还要关注班级中的小团体,及容易发生欺凌的场所,做到定期排查,防范为先。

    七、防止校园欺凌的几点建议。坚持教育为先,既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和睦相处,也要培训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老师,重视校园欺凌,做好防范工作,还要培训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和陪伴,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依法治理校园欺凌,关注少年身心健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携手,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依法治理校园欺凌 关注少年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