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负理财小白不懂复利?看完这一篇就够了

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的威力远大于原子弹。」简单的说,复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利滚利」,将每次赚到的钱不提现进行再投资,让钱再生钱。

有人是这么说的:复利就是你欠银行 5 分钱,5 年后滚雪球至 694 元;单利就是你存银行 5 分钱,理论上想让它变成 694 元,需要2650 年

但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复利不过是初中课堂里的一个数学概念罢了,上过几堂课、做完几道习题后,可能就跟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关系了。别说复利了,连利息这个概念,都不见得我们每个人都真正完全理解。

事实上,我们普遍自然而然接受利息(一般是指单利)的存在,应该也只是近一百年以内发生的事情。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利滚利」这种缺德事儿是黄世仁那种恶霸为了霸占喜儿才干得出来的。

假设一下:如果在数百年前,某人向村里的一个邻居借了一只母鸡,等到后面母鸡下蛋,并孵出来小鸡之后,是不是要多还几只小鸡?借鸡生蛋之后把鸡还回去、蛋全部留下来,恐怕估计是会挨打的罢?

可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借钱,却不愿意付出利息,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傻瓜们的特点自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一个事物,哪怕只要多复杂一层就开始完全无法理解,更别提复杂一层以上了……

举个例子:傻瓜家里的娃想天天吃鸡蛋,于是傻瓜去找隔壁邻居借一只鸡,可是邻居自己也没有多余的鸡。于是邻居想到自己还有一把斧子,在市场上可以换到一只母鸡,好心就借给傻瓜。

然后,傻瓜拿着这把斧子去集市上,换了一只母鸡,之后就是鸡生蛋,蛋生鸡。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傻瓜才想起当初欠邻居的一把斧子的事,于是抱着一只生出来的母鸡去市场上换了一把斧子,拿回去还给邻居。

邻居说:「嗯?你应该给我至少两把斧子吧?」傻瓜怒了:「当初明明借我的是一把斧子,放那里也是放着,难道它会自动变成两把?我那些鸡可是我辛辛苦苦养出来的,你什么都没干就多要一把斧子?!太坏了……」

傻瓜之所以总是理直气壮,是因为他们思考不全面却以为已经全面。傻瓜忘了,那朋友其实可以拿着一把斧子自己去市场上换一只鸡,然后同样可以鸡生蛋、蛋生鸡……然后换回来更多的斧子。

虽然斧子看起来是死的,放在那里也不会「自动」生成新的斧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说,那些斧子如果不被傻瓜借走的话就一定永远只是放在那里。

不要笑,别以为自己不是那个傻瓜。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或者曾经是。

一方面,大部分人对于利息,仍没有正确的认识,除了犹太人。他们这个民族,好像从古至今,都对利息有着透彻的了解,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嗯,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夏洛克也是犹太人。

回顾历史,犹太人长期受迫害,多次被种族清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商业和金融,搁古代就是奸商和放高利贷的,招人恨。说穿了,是招傻瓜们(政客、平民、强盗......几乎无所不包)恨。

所以被认为是聪明的犹太人,又被其他的傻瓜们,称之为「昧着良心赚钱的民族」。在西方,人们把放高利贷的人,叫 Loan Shark,翻译成广东话就是「大耳窿」,一听就都不是好词。利滚利,听起来就更邪恶了。

另一方面,虽然利息的存在、复利的原理早已被接纳。可是,现在全世界的银行,大多数在吸收存款的时候,只支付单利,而不是复利——这是他们故意在占便宜。

当然,这样做就显得很不厚道,于是他们就想尽法子来教育普通老百姓——放高利贷是不好的,这话还真的部分是政治正确的…… 于是,老百姓基本上都信了,有意无意地都把「复利」和「高利贷」等同于一回事儿。

所以,老百姓就真的对利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而且,还真没有谁认为自己连利息是什么都不懂。可是,「利滚利」就是很正常的一个复利概念啊。一笔存款,若是可以获取复利,那么它的增长最终大抵是这样的:

欺负理财小白不懂复利?看完这一篇就够了_第1张图片

初始资本不变,影响复利的结果只有两个因素:一是投资增长率,二是投资时间。投资增长率越大,投资时间越长,累计的财富数量就越大。只要有合适的利率,有足够的时间,复利就会表演财富的滚雪球魔术。

打个比方,如果选择投资一个年化收益 12%的理财产品,每月存 1000(无压力吧),40 年后,你将有多少钱呢?且看下面小编为大家算来:

欺负理财小白不懂复利?看完这一篇就够了_第2张图片
复利的魔力

年化收益 12%,40 年后,财产将达到 1188 万!是不是惊呆了!

定投金额的增加,初期效应不太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的积累呈现明显的加速趋势。王健林先生给我们规划的 1 亿小目标虽然看起来遥远,却不是遥不可及。

实现财务自由,先从理财的第一步开始做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欺负理财小白不懂复利?看完这一篇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