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息时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诞生了大批伟大的科技公司。
之所以说它们伟大,是因为它们创造了很多改变世界的产品,一次一次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有线电话,到无线通信,从大型计算机,到个人微机,从局域网,到互联网,自工业时代以后,许许多多的西方科技公司前赴后继的改变着世界。
有的昙花一现,早已销声匿迹,有点“百年老店”,至今叱咤风云。
前有AT&T,诺基亚,思科,3M,网景,雅虎,eBay,后有苹果,Google,IBM,微软,Facebook,GE,高通,亚马逊,牛逼的公司太多太多。
这些伟大的公司一方面,创造了许多让世界为之惊艳的产品,另一方面,它们又在某种程度上,强势打压竞争者,间接导致部分国家难以发展出优秀的科技公司。
这段时间打得火热的华为,逼得美国不惜掉身价,阴谋阳谋并用,全力围剿的外国高科技公司。
在这场角力中,美国以Google,高通为首,其他科技公司为辅,联合起来叫板华为。
这对于华为来说,应该是非常艰难,纵然华为早有准备,纵然华为上下一心,这依然是场硬仗。
如果我们回过头看看美国的这些科技公司的成长史,就会知道对面的对手有多凶残。
虽然历史不能够代表未来,但是它依然能够辅助我们,了解对面的底细。
1
在此不得不提一提,吴军的著作《浪潮之巅》。
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一名计算机科学家,曾任职于谷歌,腾讯,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
他还获得过十余项美国专利和国际专利,目前也是一名风险投资公司的顾问和董事。
吴军的《浪潮之巅》是介绍西方科技公司书籍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甚至被不少商学院当作教材。
另外,吴军还攥写过《文明之光》、《大学之路》、《智能时代》等口碑极好的著作。
《浪潮之巅》是吴军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的文章的整理与延伸,撰写在2011年,与日新月异的科技相比较,算是一本老书了。
吴军主要从,公司基因,商业模式,投资公司三个方面,介绍了引领潮流的科技公司的繁荣与衰退,并对几个重点公司进行了详细分析。
而今阅读这本“老书”的意义,在于了解过去几十年西方科技公司的演变和发展,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如今中国科技公司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
2
如果我们细数近两百年以来的技术革命,我们会发现全部发生在西方。
远的电报电话就不说了,近的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半导体,可以确定的说,每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都是发生在西方。
这带来的影响是,西方国家制定所有的标准,也就是制定所有的游戏规则,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科技公司,只能跟随别人的步伐,永远慢人一步。
制定行业标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诺基亚与摩托罗拉竞争胜出,再到诺基亚衰败的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到。
所以华为在制定5G通信标准的时候,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这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里,诞生了许多明星公司,无一列外,它们都是通过制定行业的标准,成为了行业霸主。
而能够制定行业标准,往往需要一个公司具有足够的影响力,而一个公司的影响力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吴军在《浪潮之巅》中指出,一个公司的基因往往决定了,一个公司今后的发展,左右了它今后行业影响力。
公司的基因包括,公司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管理方法,产品定位等。
其中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这往往是有创始人和CEO决定的。
3
美国早期的商业帝国AT&T,历经一百多年走上巅峰,垄断美国所有的电话电报业务,发明专利不计其数,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就是它们家的。
但是如此实力雄厚的公司,却因为管理方法出现大问题,在短短几年内就被蚕食得一干二净,虽然有华尔街操盘手的影子,但是自身管理是灾难的起因。
而相反的IBM,因为有一个优秀的CEO郭士纳,濒临解散边缘的IBM,硬是起死回生,如今已是一个雄踞百年的庞然大物。
还有GE的CEO韦尔奇,那个被人成为国士无双的人,他的铁血手腕,让GE躲过金融危机存活至今,成就如今影响巨大的GE。
类似的还有微软早期的CEO鲍尔默,英特尔的CEO格罗夫,苹果的创始人兼CEO乔布斯,思科的CEO钱伯斯。
他们都曾经凭借自己卓越的见识和强硬手腕,或让公司扭转颓势,或让公司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CEO对一个企业的影响可见一斑,而创始人的影响比CEO影响还要巨大。
因为创始人定下的企业基调(文化),将会贯穿一个公司的一生。
曾经风靡一时的摩托罗拉,至今早已衰落,如果回顾从前,它的CPU芯片曾经也让英特尔望尘莫及,它的无线电通信足以让任何公司望而却步。
它还有诸如彩色电视,3G手机芯片等重大发明,甚至还有超前的铱星计划,但是它依旧失败了。
吴军认为,摩托罗拉的失败,在于它的理念决定了这个公司只注重技术,而忽略市场对公司的影响。
摩托罗拉设备的质量,至今依然能够碾压同行对手,但是它的市场份额远不如对手,技术据定论的理念导致了它如今的地位。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能够推动公司前行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市场,技术只能作为一个突破口。
作为对比,苹果的乔布斯就显得很不一样,他定下的追求极致的理念,让苹果公司在高端客户群无人能敌,引领了整个i十年。
微软的比尔盖茨也是如此,盖茨的战略眼光和侵略性,注定了微软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帝国式大公司。
还有英特尔的摩尔与诺伊斯,因为他们两人定下的基调,英特尔天生就有一颗非常专注,追求极致的芯。
如今在互联网行业呼风唤雨的Google的创始人布林和佩奇,则是决定了Google是一个极具创造力,不惧挑战一往无前的的公司。
而IBM的创始人则是保守的代表,这也注定了IBM是一家非常稳重的公司,它曾经在个人微机领域,第一家取得巨大突破,但是因为保守,它放弃了微机市场。
4
如果说创始人和CEO,决定了这个的公司的智力,那么商业模式则决定了一个公司的体力。
没有一个良好商业模式,在竞争残酷的丛林中是走不远的,因为这是市场决定的。
吴军说,一些创业者来风投公司融资时,如果创业者说不清楚盈利的商业模式,那么他是不可能融资成功的。
因为商业模式太重要了,有很多优秀的科技公司,拥有很棒的技术,也在一个很恰当的时机,但是因为商业模式不对,很快就死掉了。
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网景公司曾昙花一现,它几乎一度垄断整个浏览器市场,但是很快它就被微软击垮了。
Google创始人佩奇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网景公司商业模式的错误,它还停留在卖软件的模式里,而不注重互联网的内容,它本来最有希望成为后来的雅虎。
而后来大名鼎鼎的雅虎公司,则是开创了全新的一种商业模式,避免了被微软击垮的命运,它所采用的开放、用户免费、收广告费的模式,至今依然被整个互联网行业采用。
商业模式,其实说白了就是怎么挣钱,越清楚明了的模式往往效果越好。
在甲骨文公司出现以前,所有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是捆绑销售的,而自IBM开放计算机市场之后,甲骨文所采用的单独卖软件的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才有了后来只卖操作系统,及其一部分衍生物的微软,而微软把握得很好,把绝大部分开发应用软件的市场留给其他,只做操作系统。
也有像苹果这样的“奇葩”,专注于5%的窄小市场,通过硬件吃软件的钱的商业模式,不得不说这是乔布斯的过人之处。
而互联网时代的Google,所创造的广告投放系统,已经让它成为全球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
也许正如吴军所说,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绝招,失败的公司却不尽相同。
每一个在科技浪潮中成为弄潮儿的公司,每一个都找到了契合发展的那条路,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像英特尔,3M,Facebook,亚马逊等,都是如此。
5
创业有多难,可能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吧。
吴军在《浪潮之巅》中简短介绍过,一个创业者从有想法到实现它,要经历的过程。
除了上述提到的,革命性的技术,优秀的创始人,合理的商业模式等内在因素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即投资公司。
美国有许多著名的投资公司,诸如红杉资本,KPCB,凯鹏华盈等,他们有许多骄人的战绩。
像苹果,Google,甲骨文,YouTube,基因科技,亚马逊等公司,都有它们的身影。
投资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创始人的公司在未能盈利以前,基本都是靠投资人的钱来养活公司。
Google当时烧完布林和佩奇的积蓄之后,就是去找到了斯坦福校友贝托谢姆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才让Google走了下去。
而且投资公司能够帮助创始人少走弯路,因为历经风云的投资公司经验非常丰富,而且它们往往积累了一批优秀的CEO团队。
投资公司也会尽它所能为创始人的公司提供资源,帮助创始人开创业务,可以准确地说,投资公司是创业者能够活下去的最有力保障。
但是投资公司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后期,当投资公司有足够的发言权的时候。
在创业者开办公司到上市的过程中,会有风投公司不断加入,因此创始人手中的股权就会不断地被稀释,以至于大多数公司在上市后,创始人的发言权会被剥夺。
以美国的AT&T为例,它不仅科研实力雄厚,而且资本也非常丰厚,理论上来说,当时面临的那些困难,不足以让它被拆了卖,而衰败成今天的样子。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资人在其中作梗,他们都是生意场上的生意人,只为了利益而不会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
彼时的AT&T的大部分管理者也是狭隘的短见者,而公司的创始人家族又根本没有发言权,所以诺大的帝国公司,被拆成三部分分开上市。
拆开的好处在于股票肯定大涨,投资者和投机倒把的人自然赚了个盆满钵满,而AT&T却被送上致命一刀。
被拆买后的AT&T成为了一个小的AT&T和朗讯公司,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也被分为了两个部分。
而今还存活的AT&T不是以前那个母公司了,而是拆分后的第一代AT&T再拆分的一个小AT&T,而其他被拆分的公司都已经没了,包括贝尔实验室。
曾经雅虎公司差点被微软收购,尽管创始人杨致远等人极度不愿意,但是因为投资人有股权,甚至威胁董事会,如果不同意收购就撤他们的职。
当然最后也没有收购成功,因为微软同样也是被投资人所影响,他们并不看好合并之后的微软,所以取消了收购。
而Google在控制投资人的影响方面,可以说是行业的典范,创世人佩奇和布林的战略眼光,提出的A,B股方法,让投资者的影响力降到了最低。
投资人的所有行为,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即屁股决定脑袋。
6
如果也要找一两句话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互联网行业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地话,我想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和反摩尔定律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很多人应该都很好奇,为什么互联网能够实现一两年就变一个样子?
其实最底层的逻辑,就是互联行业的特性决定的。
而这个特性可以用以上三个定律解释。
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始人摩尔提出来的,即所有的硬件性能每过两年就会翻一番。如今这个定律被修正为每过十八个月就会翻一番。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细数的话,基本上就是这样,无论是芯片性能还是储存性能,基本上都是18个月翻一番。
这就为整个互联网行业定下了一个基本速度,每两年左右变更一次。
事实上,我们直观感受中的计算机运行并没有按指数级增长。
而这个现象就需要安迪比尔定律才能能解释,即比尔会拿走安迪所给的,比尔是比尔盖茨,而安迪是因特尔的CEO。
其意思就是,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会吃掉计算硬件增长出来的性能。
市场的表现也是这个样子,即硬件性能的提升会迎来一波软件的大规模升级,而软件的升级又会刺激下一波硬件性能的迭代。
软件与硬件这样一个你追我赶的方式,导致互联网行业的速度一直保持在一两年就更新一次。
你说能不能不跟上这个节奏?不好意思,还真不行。
曾经明星公司太阳的CEO总结了一个定律即反摩尔定律,即一两年后公司如果还卖出跟之前一样的产品,收入将会缩水一半。
所以,如果跟不上18个月更新的这个魔咒,公司都可能会垮掉的,所以含不夸张地说,要想活下来必须得跟上,这是市场决定的。
7
我读完这本书还有个最大的感受,即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都必须尊重规律。
规律为整个行业定下了一个大基调,一旦你超出了这个范围,无论你是超前还是落后,都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比如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计划,就是因为太过超前,当时的市场不足以支撑它的运转,最后落得一个惨败的结局。
而甲骨文公司在和微软抗衡时,提出的webpc,就是滞后于整个市场的产品,它虽然能够不被微软限制,但是用户用起来过于鸡肋,所以也是失败。
而大多数公司所谓的打破规则,其实也只是在规律的前提下,重新制定尊重规律的方法,无一例外。
比如Google的A、B股制度,就是一种全新的规则,但是它依然不可能摆脱投资人的影响,因为它不可能脱离市场,独立存在。
再比如,诺基亚制定的时分多址新规则,夺走了摩托罗拉的命脉,而后来的高通公司制定的码分多址新规则,又逐渐蚕食了诺基亚的市场。
所以,游戏规则可以暂时改变,但是大的基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为违背规律就是走向毁灭。
说到这儿了,那么关于华为是否能赢,已经有一个大致的答案了。
就目前而言很难,毕竟关键技术在别人手里,游戏规则还是别人在制定,光是一对一的单挑,可能华为不惧,但是多对一的群殴,就很考验华为人的战斗力了。
但是未来就不一定了,一方面华为数年来的战绩也说明了,它具备了一个优秀科技公司的所有特征,照此发展,下一个站在浪潮之巅的必定有它。
另一方面,市场规律决定了,企图通过垄断的击垮对手的都会逐渐萎缩,而那个让对手萎缩的时机是在下一次技术革命浪潮出现的时候。
比如曾经的微软不可一世,比尔盖茨所创下的帝国所向披靡,所有挡在它前面的石头,都成了垫脚石。
微软认为垄断能够打压一切,而Google提出的云计算却让它措手不及,因为云计算的出现,让行业的重心不再完全依赖于PC端,而是过渡到互联网。
所以而今的Google和Facebook,都能让微软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两个互联网公司,完全能给微软帝国制造危机。
在这场不是单挑的竞争中,华为能否胜出,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的事 ,有人希望它输,有人希望它赢。
而它能不能赢,完全取决于真功夫,取决于我们没看到的东西,毕竟对手不仅强大,还是一群,而华为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