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扎记(16年春)


你是否相信:灵魂与灵魂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亲缘关系?

即便是素未谋面,即便是长辞人世,可总是会有那么些思想、言语让我们陶醉、沉迷。每有会意,甚至于废寝忘食。夜已深了,书还未读完,可依然爱不释手,于是挑灯夜战;虽过了饭点,可意犹未尽,于是忘记了吃饭。都说秀色可餐,其实书亦可餐。

第一次读金克木先生的文字,意外而又惊喜地发觉,原来作者竟是我失散多年的知己老友。读之品之,笑之记之,爱不释手。老先生或旁敲侧击,或自问自答,或古痕新探,或旧瓶注新酒,或反道而行……无一不合我胃口,正中我下怀。

文章进退合宜,左右逢源,字里行间流露着老先生本真豁达以及身兼道义的性情。当然最感兴趣的还是他提出的问题。虽时隔数年,仍有借鉴意义。

不只是金先生,结合最近所涉猎的图书,同样喜欢牟宗三先生论述问题时的条分缕析;喜欢钟书先生的旁征博引;喜欢刘小枫先生的曲环往复……至于周围熟识的长者和老师们,有幸得教,更是受益匪浅。

越来越发现,书读的多一点后会惊觉,先前思考的问题前人早已思考过;认识的人多一点后会恍然大悟,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别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

每逢前者,常叹读书太少,进而自慰:自己思考的就是自己的,虽不是独一无二,但有自己的烙印,这便是显著的不同。至于前人已有的想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至于相似的经历,只是经历,感受体会不尽相同。再者说,该经历的总要经历,我们总不能因为别人经历过自己就不经历了吧?

就好比大自然中有许多趣味,有人早起,先去看了画了描摹了记录了,自然这本书便呈现了。我们再来看来读,也一样美妙,可隔了一层纱,毕竟少一些酣畅。如果能够,就亲自去看去感受吧。同样,读书亦是如此。

“苟日新,又日新”也好,“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好,只是从生活的不同纬度抒发不同的生命感受罢了。而我,我们,只需走好脚下的路即可,何必纠结同与不同呢?

沉思,沉静,清宁,思至,思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扎记(1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