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奥赛系列教程:计算机文化基础2

计算机发展历史和分类分代: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利亚大学诞生,名字ENIAC,叫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占地面积:170平米,重30吨,耗电140千瓦,每秒运算5000次,由18000多个晶体管,1500多个继电器,10000多个电容和7000多个电阻构成。
计算机分代
根据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分为四代:
第一代:电子管时代(1946-1957)
采用电子管作为运算和逻辑元件,使用机器和汇编语言编程运算次数5000-30000
次每秒。
第二代:晶体管时代(1957-1964)
采用晶体管作为运算和逻辑元器件,具有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使用高级语言(FORTRAN,COBOL)编程,运算速度:几万到几十万次。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0)
采用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中央处理器采用微程序技术,拥有较完善的操作系统。出现了并行技术、多处理器、虚拟存储等技术。运算速度:几十万到几百万次
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1-)
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部件,采用更高集成度的半导体存储器,出现了磁盘、光盘、鼠标、扫描仪、数码相机、高分辨率显示器等。运算速度:达到兆赫。
计算机分类:
根据性能指标、运算速度、主存储器大小、指令系统性能强弱、机器价格分为:
巨型机:超级计算机,如银河系列、天河系列
大、中型机: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院校使用
小型机:一般科研机构、普通院校使用
微型机:个人、企业办公
工作站:用于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性能高的微机
相关考题举例:
1、微型计算机的问世是由于()的出现
A.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B.晶体管电路
C.(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D.电子管电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学奥赛系列教程:计算机文化基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