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Reality Check

MBA是一种很奇怪的教育项目。

在你学习的两年里,你没有固定的导师,不过你从第一天开始就会有一个固定的职业咨询顾问和你如影相随,而他或她的任务就是在两年结束时尽量把你成功地卖出去;

同样,也没有人会给你一个研究课题然后要求你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什么的,相反,你会在入学第一天就在locker里发现一盒印刷精美的名片,美轮美奂古朴典雅的校徽旁写着这么几个字,MBA Candidate 2013,其言外之意就是,倘若你的职业咨询顾问在你毕业时没有把你成功的卖掉,对不起,哥们儿,you are on your own (就全靠你自己了)…

我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大的问题,当初选校申请的时候,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BA项目超过98%的毕业生就业率也是我选择其的重要原因 – 按照这个比例以及我们这个Program的人数,我只需要PK掉一个人就可以确保就业了,这个,应该问题不大吧…

事实证明我低估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市场宣传人员的专业素养,因为在入学之后才得知,人家公布的那个毕业生就业率根本就没有把国际学生统计进去,而国际学生的就业率…对不起,校方说因为近几年才开始在MBA项目里扩大对国际学生的招生,所以样本太小不具备参考价值。

后来我想了想,即便有国际学生的就业率数据,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毕竟,英国学生德国学生加拿大学生印度学生甚至台湾学生也算是国际学生,和我们有可比性吗?当然没有。

说没有可比性倒不是针对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属于硬性指标,既然做好了要在美国的人才市场上PK的准备,那么这些东西就和其他专业技能一样,优胜劣汰,愿赌服输,fair play,比不过别人那是自己的问题,加倍努力就是了;真正导致没有可比性的则是身份和国籍的差别。

美国经济近几年不景气,奥巴马政府基本上是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执政的第一纲领来对待了,所以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工作职位都要首先考虑美国公民,只有在实在找不到美国公民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外国人,即便如此,还需要把招聘结果进行上报和公示,确保肥水不留外人田,但凡能被山姆大叔的子民做的事情,绝对不能便宜了外国人。

等到一份工作只剩下外国人互相PK的时候,不同的国籍还是会被差别对待。

加拿大就不说了,基本上和本土没有什么区别;然后就是欧盟诸国台湾日本以色列,毕竟是战略伙伴超级盟友,政治上过得硬。所以很多工作,我们是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的 – 有点儿像当年“黑五类”想参军的感觉,也算是在洋插队中体验父辈们的经历吧。

既然形势变得严峻了,那就赶紧找专家来咨询一下吧,于是我屁颠屁颠儿地约了我的职业咨询顾问英格女士。

英格女士金发碧眼细皮嫩肉,说话慢条斯理,戴着一副金边眼镜,斯斯文文的。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入学时她的一次经典口误:“Make sure you charged your laptop, silenced your phone, and turned off your vibrator…”- 她本意应该是让大家把手机震动关掉吧,怎想到MBA学生的思维都太邪恶了…

现在想起来,英格女士在那次会面中毫不留情地把我从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狠狠得打回到了残酷的现实里。原因很简单,大部分来美国商学院读书的中国学生都希望在镀了这层西洋金后能够在职业发展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当英格女士问我的职业规划和定位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告诉她,考虑到我的行业背景和工作经历,进入管理咨询行业应该是我为之奋斗的Holy Grail。

不想英格女士听完我的表述后俏脸一沉,微笑凝固眉头紧蹙地说,“Jacky啊,如果你考虑毕业后回中国的话,那管理咨询也许是你值得奋斗的方向;但是倘若你希望留在美国,那么我建议你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目标,毕竟,管理咨询对沟通能力的要求非同小可,很难想象一个外国人能够一蹴而就。”

说实话,当时的我并没有把英格女士的话太当回事儿,而是怀着浓烈的革命浪漫主义笃定地坚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功夫深,铁杵不也可以磨成绣花针吗?

不幸的是,在3D打印机的时代,没人有功夫等你把铁杵磨成绣花针;而且就算你真的把铁杵磨成了绣花针,没有针眼,也同样是废铁一根。

于是在2011年的十一月,我带着满满的自信去校园招聘会上试水时,结果去的时候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结束时却在加州萧瑟的深秋里体会到了那位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当年兵败莫斯科时的凄凉。

现实来得比最坏的噩梦还要严酷。

能叫上名字来的知名管理咨询公司没有一家给外国学生提供工作签证,所以人家连简历都不收你的;IT咨询公司倒是收简历,但看完我简历之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我们可以把你的简历推荐给在北京的同事” – 见鬼,那我还来美国干什么?最后我实在不甘心,指着一个程序员的职位说“我做开发你们也不要?”,对方很苦恼的一摊手,“你的资历overqualified了,我们真的不能要”。

Overqualified?只能说人家太会说话,这和分手时那句“你太好了,我配不上你”有什么区别?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我不断地在试图找到适合我走的那条职业道路 – 这个探索对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我来说即便是在说中文的主场也是一个挑战巨大的命题,更何况作为一个在陌生国度里初来乍到,还在文化差异导致的失语症中苦苦挣扎的外乡人。

回头再看当年申请MBA时写的若干关于“毕业五年后职业规划”的essay,不禁唏嘘感叹,当初自己展望的玫瑰色未来,突然间都变成了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

更要命的事这些内心的焦虑还没有办法和别人说 – 虽然国内媒体上每天都在播大学生毕业后就失业的新闻,但在国内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压力,难不成拿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名校MBA学位之后我倒要面临毕业后就失业的残酷现实?若是这样,这个MBA的收益也太低了,十万美金 + 两年青春,我在国内开个烧烤店也比这个投资划算啊。

所以在这里想再奉劝大家一句,出国读书这个选择正确与否因人而异,一定要在做决定前仔细盘算清楚,毕竟,青春是无法标价的机会成本;更重要的是,就像萨特说的那样,人生是一串不停的选择,任何一个决定,不管多小,所产生的后果,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被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彻底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曾经和我一起在其创业团队里共事了半年多的大学同学今年年初时被《时代》杂志中文版评选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创业者中的”30 under 30”(三十个值得期待的三十岁下创业者),10月份时他已经飞到硅谷来做招聘和商业拓展了,所以每个人成功的方程式都大相径庭,除了努力勤奋和必要的天赋之外,选对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至关重要,若方向不对,则再努力的奔跑也不过是南辕北辙,只能使你离目标越来越远罢了。

对于我来说,我始终坚信出国这条路是最适合我的,但我在真正踏上这条路之前,我眼中看到的则都是旖旎的风光和无限的美景,而低估了这条路上存在的荆棘与坎坷,崎岖和挫折。

西谚说:自助者天必助之(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在第一学年渐入尾声,天气热起来的时候,我决定先完成这句谚语的定语从句,然后再等着老天的垂青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章 Reality C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