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9再读《论语》

接受邀请,11月份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培训班讲授《家国巨匠与国学情怀》课题,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国学这个概念实在太大,我不敢妄称研究国学,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孔子研究者。

既然称之为“家国巨匠”,界定前提是“家国”。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前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简称巴普洛夫)曾经说过一句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说,孔子当年离开鲁国的时候,说我慢点走吧,这是离开父母之国的心情,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而离开齐国时,大米在锅里还没煮熟,捞起来沥干了水,装在袋子里就匆匆离开,丝毫没有迟疑和留恋,这是离开其他国家时心情。

为什么孔子会这样,是因为归属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只有在熟人社会才能产生归属感,当年霸王项羽攻陷秦都咸阳,有人劝他在咸阳称帝,可是项羽同志大手一挥,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语出《史记·项羽本纪传》)意思是我获得了富贵,如果不回江东老家去得瑟显摆一番,就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谁知道我竟然穿着这么华贵的衣服呢?

后世有人解读司马迁这样评价项羽,是讥讽他目光短浅,器量狭小,我倒觉得项羽简单质朴得有些可爱,在熟人社会里获得认同,才能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何尝不是基本的人性呢?

人活着,需要物质基础满足生存必须,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一个群体中获得认可与认同。认可,是指被承认和许可,这是被群体接受的初级阶段。而认同则要高级许多,认同是指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状态达成心理上的统一,认可与认同的存在,使我们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

在宣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从事科学技术人员的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事底层生产的操作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被忽视,直到建立“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操作人才”三支队伍被提出来,操作工人才有了扬眉吐气的机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不仅仅需要高精尖的科研技术人才,更需要将科学技术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和制造力,这个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就是高水平的操作工人。

认可他们的存在,认同他们的价值,是最好的尊重,也是最大的激励。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距离授课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要面对如此庞大的课题,压力很大。

但我是一个天生喜欢压力和挑战的人。

记得一位做房地产的朋友和我说,他让上大学的儿子入党,儿子疑惑不解。他说,虽然这个执政党中有一些腐败分子,但整体是好的,带领这个庞大的国家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间的,正是政党中的优秀分子,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入党,是在中国现有政治格局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中获得信仰认同。

第二,他让儿子研读国学,最近几年中华传统的热度,见证了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觉与自信,国学是充满智慧的学问,这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第三,虽然他是商人,是企业家,但热衷于为自己在政治体制中寻找地位,所以他出资助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获得了省人大代表的头衔,这是主流价值观的身份认同。

他说,我们终究,是活在大大小小的认同系统里。

我很认同他的理论。

0639再读《论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0639再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