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教师减负,句句大实话(转发非原创)

前不久,李芙荣老师在《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发表的《教师减负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一文,所反映的问题在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笔者也是一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感同身受。于是转发。


现在的一线教师都被很多与教育教学不相干的事务所缠绕,用“苦不堪言”一词毫不过分。李老师能写文章,于是领导就过于“关照”他,特意抽调他写一堆材料。用李老师的话说,这些材料“只有少数是有用的,大多数是无用的”。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搞?笔者这里不能不一针见血地指出:爱虚荣要面子,因此想方设法做表面文章,以博得上级或外界的赞许,进而希望从中捞点好处。说白了,就是“形式主义”在作怪!


说起形式主义,本来是官场上的一股歪风,可这些年不知何故,渐渐蔓延到了校园。各种检查、报表、考评、竞赛、评估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严重影响或干扰了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有些活动安排,也许主管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落在老师头上往往就流于形式。比如“校本培训”,要求每位老师打开电脑听所谓“专家”的报告,然后做题目得分数。不要说这些报告十之八九是陈词滥调,就是认认真真做题得了高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又有多少帮助呢?只能说收效甚微。但是广大教师又不得不经常为此事忙于应付,疲于奔命。


当然,产生形式主义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些主管领导不懂教育,瞎指挥就是典型。笔者熟识的一位曾经的教育局长,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没上过一天讲台,连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分不清;上任伊始就大放厥词:不管白猫黑猫,让学生考上大学就是好猫;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升学率;谁让学生成绩下降我就让谁下岗。他鼓励老师利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并组织人马每学期到各学校专门对高三老师进行“视导”。在此氛围下,老师都像上了紧箍,除了天天起早摸晚,还时刻提心吊胆;早将教育的根本——育人抛在脑后,专心致志为提高学生考分打拼。于是,上课讲试卷、下课排名位、外出开考会,成为前局长辖下所有学校的教育生态。


管理方式方法失当有时也让教育形式主义泛滥成灾。学校对教师的常规管理本无可厚非,包括教师的备、教、批、辅、导等各个环节,都有必要跟踪检查指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环节并不是同等重要,平分秋色。行家里手都知道,这些环节中核心是课堂教学,抓住了课堂教学也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可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并不懂得这一点,从来不上课堂听老师讲课,了解情况,对症下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就知道定期要求老师送上备课笔记本、学生作业本检查,往往备课笔记工整详细、学生作业批改又多又快就表扬嘉奖,而那些在课堂教学上驾轻就熟,能够灵活应变,富于创新精神的高手常常遭到冷遇。这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岂不是本末倒置、黑白颠倒?结果必然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教育观念陈旧迂腐也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负担。笔者有一次到兄弟学校听课,无意发现老师们被集中在一起考试,戒备森严;一打听才知道这些老师竞聘教高三,学校出高考模拟题让他们考,按高分选聘。笔者对此嗤之一笑:老师教高三必须高考得高分,那么体育教练培训运动员必须奥运得冠军?教育界曾经一度流行师生间“桶水”与“碗水”的关系,但这早已过时了。按照现代教育理念,教师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是把一桶水全倒给学生,那么“桶水”之外还有长江还有大海,怎么办?因此,要求教高三的老师必须跟学生一样会做高考题,完全是一种狭隘落伍的思维。


总归一句话:形式主义不倒,教师负担减不了。


(作者为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教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谈教师减负,句句大实话(转发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