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实习报告(四)--总结篇

这篇算是干货了。

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我在实习期间的由所见产生的感想、我做得不好的地方、做的还可以的地方这三部分。

一、所想

1. 日企的架构

以前只知道世界500强很厉害,有那么多钱。但只有真正了解后才会感觉有种站在上脚下仰视山峰的感觉。

唐山爱信目前有3期工程,总投资15个亿,是河北省最大的日企,估计也有可能是河北省最大的外企。而唐山爱心也不过是爱信中国在大陆的众多公司之一。仅生产汽车铝制零部件的就有唐山爱信、佛山爱信、无锡爱信、苏州爱信等。还不算生产座椅的厂商。爱信集团本身就是从属于丰田汽车旗下的一个小小的子公司,而丰田汽车又不过是丰田财阀旗下的一个主要的子公司。由此可见,隐藏在冰山之下的日本各个财阀究竟是多的庞大又会在日本和全球有怎样的影响力。

这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现代工业生产的超级细化和分工、全球化布局与市场国就近生产原则、流水化作业与规模集聚优势。

正是这样,分工和集聚让唐山爱信成为了中国大陆丰田汽车最主要的汽车发动机壳罩和变速箱壳罩生产厂商,年产能大约为280万台。201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乘用车销量超过千万辆,达到1009.56万辆。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销售578.93万辆。今年上半年国内销量前十的轿车品牌分别是朗逸、桑塔纳、捷达、轩逸、福克斯、速腾、朗动、帕萨特、科鲁兹和卡罗拉。(数据来源为中商情报网)(对于产能这个数据,公司的一面宣传墙上我隐约记得似乎是2800万台,这个数字虽然差了十倍,但如果是乘用车而非单指基本型乘用车/轿车的话还是有可能的)主要的客户有一汽丰田、一汽大众、福建东南、沈阳金杯、四川丰田、郑州日产、保定长城、北汽福田等企业提供,产品覆盖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南等19个省市。而在车型方面,我们所熟悉的速腾、迈腾的Tiptronic6速自动变速箱,polo,凯美瑞,卡罗拉,volvoS80(图库 论坛)、S60、C90,SAAB 9-3、9-5、欧宝、阿尔法罗密欧和即将推出的MG名爵都在使用爱信自动变速箱,其覆盖面几乎囊括了国内各级别主流车型,而不可小窥的是在德国拥有自己变速箱生产厂商的前提下,爱信还能揽获大众这样的汽车巨头,其实力可见一斑。

今年上半年国内销量前十的轿车品牌分别是朗逸、桑塔纳、捷达、轩逸、福克斯、速腾、朗动、帕萨特、科鲁兹和卡罗拉。

从一个15亿的小小工厂,顺藤摸瓜,可以隐约看到一个个日企品牌那冰山下的可怕真容。

2.日企的管理

说到管理,我自然是无名小卒,只能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我所在的爱信,除总务部外,所有中层领导以上均为日本人。

站在日恩比女人的角度考虑,这当然有助于日本人的管理。但是,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想想。这样未必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首先,中国员工感到压抑。中国员工和日本管理者之间的思维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而日本管理者的一些行为理念,本来就不同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例如,日企的等级观念比较严重。但在中国总体来看可能并不会如此。日企的管理者既要考虑中方员工的感受,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像在日企中那样拿出威权。因此,中方员工感到不能被理解,不能直接坦白的沟通会日积月累出很多不必要的情绪。既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行事方式进行,又要处处遵守日本上司的决定,中国员工的心情可以想象。

其次,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双方不可能真正理解。我作为一个日语专业的中国人,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就会发现双方员工都没有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举个例子:我们部门负责机器维修。主要是压铸机,因此此次到我们部门来支援的支援者在日本也是主要负责压铸机的。但在修理机器时,思维差异就会明显的显现出来。日本支援者脑子里有一个思维方式,发生了故障?什么现象?什么原因?怎么修理?怎么不会再次发生?    而中国员工的想法就是尽快修好,不会考虑要防止以后再次发生。也不会有什么明确流程。    所以,在面对同一个故障时,行为方式是孑然不同的。所以,一方面中方员工感到日本人麻烦啰嗦而不耐烦,另一方面日本支援者则感觉中国人不专业不敬业不会规范作业。而我,夹在其中,有种左右不是人的感觉,受夹板气。

再次,日企的管理都是相似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了谁都可以正常运转。嗯,从一方面来说这很好,成功的防范了风险。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缺了谁都可以正常运转的另一面,就是,谁在这里也改变不了什么。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在日企最辉煌的年代,也没听说过诞生过一个著名的职业经理人。而现在依然活动(只能说是活动而不能说是活跃了)在市场上的日企,在当年的创始人凋零之后,已经看不到有什么惊艳的商业案例了。所以,日企中可能永远也诞生不出乔布斯这样的惊艳人物和苹果这样的创新型企业了。(在这里引申一下,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教训。中企,既不如日企有等级有秩序有先进制造有各种繁杂的规章制度有一大批有拼命精神的遵守秩序到刻板的员工,也不如美企有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有最领先的技术和专利有灵活的制度有资本的强大支撑,不“死”不“活”,怎么才能最今天中国崛起的这个大背景下,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企业的特色道路、成为中国崛起的脊梁担当这份重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实习报告(四)--总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