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之恋》:曲终人散

2017年2月19日 星期天

片名:布达佩斯之恋(1999) 导演:诺夫·舒贝尔

九江,家中


很多年以后,年迈的德国军官汉斯重返匈牙利萨保餐厅,在悠扬哀婉的琴声中,深情地望向黑白相片里,那个优雅而美丽的女人。

这样的片头总是教人想起那些古典而遗憾的爱情故事,相爱不得相守,辗转多年,物是人非,一人垂垂老矣,在一处可供凭吊的地方,被一些东西唤醒记忆。像是《卡萨布兰卡》里的《As Time Goes By》,这支《gloomy Sunday》,或许对他们有不寻常的意义吧?

直到汉斯抽搐倒地,一旁的侍者冷静地说,这曲子是个诅咒。

镜头再次回转至相片里的女人。时光倒流六十年。

《布达佩斯之恋》:曲终人散_第1张图片

六十年前,二战时的布达佩斯。餐厅老板拉西楼与爱人伊洛娜新雇了一位琴师,伊洛娜很快与琴师相爱,此后三人开启了“和平共处”模式,两个男人同时爱着伊洛娜,伊洛娜也平等地爱着他们。不似《午夜巴塞罗那》中的“3p”关系,总让人觉着危险而失衡。在《布达佩斯之恋》里,三人之间没有心机,没有条约,鲜少冲撞,一切合宜而默契,亦古典而优美。

《布达佩斯之恋》:曲终人散_第2张图片

琴师为伊洛娜写下这首《gloomy Sunday》,弹奏时被维也纳的音乐制作人发现,此后一举成名。但随着曲子的流传,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听过此曲后,选择自杀。

《布达佩斯之恋》:曲终人散_第3张图片

琴师决心找出曲子里的秘密——那个“死亡的讯息”。但当他找到之时,也正是命尽之日。

战时,德国进驻匈牙利,昔日经常光顾萨保餐厅的德国人汉斯也以纳粹上校的身份再度归来。上校强迫琴师奏琴,琴师不允,伊洛娜为保护琴师,请求他为自己的歌唱伴奏。一曲终了,琴师举枪自尽——至此,他明白了曲子深藏的含义,已被此前闻曲而亡的人们所共同理解的含义——尊严。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在那样的时代里,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悲壮。

自然,“尊严”是拉西楼给出的解读,也是影片导向的阐释。但文艺的况味在于无限的可能,不同的人与一本书、一幅画、一首曲子发生的作用都是独特的,固不可说片中死去的人都是为尊严而死,但影片里给出的解释亦合理而自洽。

汉斯收了不少匈牙利犹太人的钱,将他们从抓捕名单中划去,却背叛了曾救他一命的拉西楼。拉西楼被送往奥斯维辛处决,已经怀孕的伊洛娜痛失所爱,而汉斯却因战时冒险“解救”了上千名犹太人,不仅没有作为战犯受到惩罚,反而飞黄腾达,备受尊敬。

60年后,汉斯回到萨保餐厅庆祝80大寿,在一曲gloomy Sunday中丧命。最后的镜头,老年伊洛娜缓缓清洗着毒药瓶,头上仍插着那年拉西楼送给她的蓝色发簪,她的儿子倒上两杯香槟,庆祝母亲的生日,也为庆祝这一场漫长复仇的完成。

《布达佩斯之恋》:曲终人散_第4张图片

这是一个笼罩在战争与死亡的阴影下的故事,爱情、尊严、背叛、复仇......任何一个元素单独抽离出来拍电影,都可以波澜壮阔、动人心魄。《布达佩斯之恋》的不俗之处就在于它恰到好处的节制,一切都是不疾不徐,轻缓宁静,而这平静之下又潜藏着力量——就像拉西楼看到汉斯出现,带走的是一个名叫邰特保的人而不是自己,尽管眼里闪过了一丝错愕,却又很快归于平静,平静赴死;就像伊洛娜得知真相后,在琴师的坟前,轻轻抚摸他坟头的青草,告诉他“拉西楼也死了,连坟都没有,他被他的朋友送进了烟囱”,一切思念、哀恸、悲愤,在缓缓的诉说中,反而愈加饱满有力。

影片最后的复仇颇有仪式感,但多少也难以令人信服。当读到拉西楼的信,知道他将一去不还后,伊洛娜杀死汉斯的机会当有很多,也不难得手。

《布达佩斯之恋》是学德语以来看的第一部完整的德语片,渐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对话、捕捉到一些单词了,顺记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布达佩斯之恋》:曲终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