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为大家介绍这本书时,并没有深入到每个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也没有详细地向大家叙述这本书,在这里深感抱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柏拉图、叔本华、尼采这三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这本书还有其他哲学家,以上三位只是本人比较喜欢的人物)。
柏拉图——人人都向往柏拉图式的爱情,却不知道他那微妙独特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等更令人动容。
柏拉图在殷实的家境中长大,而且还是一名出色的军人(曾经两次在科林斯地峡运动会上获奖),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走上哲学家的道路。在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苏格拉底对柏拉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他的灵魂导师,他那“辩论式”的竞技游戏触动了心思细腻敏感的柏拉图的兴趣神经,书中还说到,柏拉图沉迷于苏格拉底以尖锐的问题质询传统教条与臆度所带来的快感之中。柏拉图曾经感慨道:“感谢上苍,让我生来并非野蛮人而是雅典人,并非奴隶而是自由人,并非女人而是男人。最令我感激不尽的是,我生在了苏格拉底的时代。” 从他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柏拉图对恩师苏格拉底深深的热爱!
有关柏拉图的政治学问题、伦理学问题和心理学问题,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一书中,都可以解读到:
1、关于政治思想,柏拉图极度反感格蔑视民主政治,他坚信民主政体必然走向绝路,他还认为,只有智慧精英才能治理好国家,并终生致力于如何发掘、栽培这些人以及如何让这些人去治理国家;
2、关于伦理思想,柏拉图这样说道:“真正会生活的人能在欲望膨胀至极限时,用智慧与勇气对其假装控制,且在这过程中他所有渴望均能得到满足。毫无疑问,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与正义。然而,这一点大部分人都难以做到,所以为了掩饰自己因无能而产生的羞愧,他们对那样的人进行谴责,宣称无节制是卑劣的……他们压抑自身的崇高天性并推崇正义,正因为他们是懦夫。”
3、关于心理学,柏拉图认为,懂得心理学是懂得政治学的前提。柏拉图把人的行为分为三个动因:欲望、情感与知识。第一类是欲望、冲动、食欲、本能;第二类是情感、精神、理想、勇气;第三类是知识、思想、智慧、理智;情感从心脏开始,借助流动的血液进行传送,将欲望和经验的共鸣有机结合。知识源于大脑运动,它是欲望之眼,亦可为灵魂之师。当然,每个人都有上述柏拉图所讲的品质,区别就在于程度的深浅,以程度的深浅,柏拉图给出分析:部分人沉湎于欲望,他们贪得无厌,始终为自身物欲奔忙,产业界把控在他们手中。也有部分人,追求情感与勇气,他们勇猛好斗却不贪婪无厌权利之于他们比金钱更有吸引力。最后还有少部分人, 他们热衷思考与理解,热爱知识而非财物与胜利,市场与战场没有他们的身影,思索的澄明之境才是他们的乐土。
个人觉得,柏拉图对人性的分析对于现代社会也有启发,柏拉图对自己提出的伦理学问题、政治学问题和心理学问题也都作出了解决对策。当然,就柏拉图这些哲学理论而言,他所倡导的政治是寡头政治,是希望极少数的社会精英来管理国家,他这种乌托邦式的理论在《理想国》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但他很清楚乌托邦的可行性不高,他也承认自己描绘的是一幅难以实现的蓝图。但是,他的这种愿景很有价值,人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憧憬。
当然,他的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他的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艺术理论方面的思想,还解答了许多充满时代气息的问题: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女权主义与节育优生学、尼采的道德观与贵族政治问题、卢梭的重返自然与自由教育学、柏格森的“生命冲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等问题。爱默生曾言:“柏拉图即是哲学,哲学便是柏拉图!”
叔本华——极具悲观色彩的哲学家,痛苦且伟大!
为什么要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的哲学家呢?这与他生活的时代大背景有很大的关系。19世纪前半期,出现了一大批悲观诗人——英国的拜伦、法国的德·缪塞、德国的海涅、意大利的拉奥帕尔迪、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还有一大批悲观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包括一个想要证明自己乐观本质的主义者,这个人就,贝多芬!此外,当时是一战以后,欧洲已经十分疲惫了,数百万有志之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数百万英亩的土地被闲置着,战争所到之处,只留下燃烧过后的残骸。叔本华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他悲观且痛苦的哲学之旅!
叔本华的父亲是一个能干、暴躁且独立的商人。而他的母亲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女人,她是当时社会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家之一,他得母亲很有个性,叔本华认为自己的性格和母亲很像,而自己的智慧则是继承了母亲。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再嫁,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的悲观主义基本,一个没有拥有母爱甚至是被自己的母亲憎恨的人,很难喜欢上这个世界,而且,他的爱情观和处世观十分懒散自由,他开始变得忧郁、多疑,悲观!
叔本华说,哲学的一切进步都不是高墙之内的果实。他的哲学在大学里一点都不受欢迎,兴许是受父亲长期经商观念的影响,他的哲学受到了以律师、医生、商人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的青睐,因为他们认为,这位哲学家的著作不像别的哲学著作一样晦涩难懂,反而是生活中遇的问题的通俗易懂的评论,在他的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的前言部分写道:
哲学有两个耻辱,一是被政治统治者利用,二是变成了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没有生活就没有哲学”真的是完全正确吗?这些人需要生活,需要利用哲学生活。他们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都交给了哲学。“我愿意为任何给我面包的人唱颂歌”,这好像变成了一条永恒有效的规律。古人认为靠哲学谋生的人一定不是哲学家,他们属于诡辩家。依靠哲学获得金钱的人不一定拥有很大的才能,也许他们只是过于平庸而已。这个一个把黑格尔这样的怪物视为伟大哲学家的时代,我无法昧着良心夸赞这个愚昧的时代。事实上。真理只掌握在级小的一部分人手中。真理在没有到来之前,一直安静地等待这一小部分人的探索。他们的思维巧妙有趣,会把真理也变得有意思。人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而这里则是永恒不变的,让我们一起尽情地探索去表达真理吧!
书中对叔本华这种悲观的哲学表现了一种辩证的看法。因为悲观主义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利己主义组成的,所谓利己主义,就是世界以残酷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就在哲学上鄙视它。事实上,我们对事物好恶的评判,只是我们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无法在宇宙范围内适用的,我们只是以对生活的讨厌来掩饰对自己的讨厌,生活被我们搞得十分糟糕,却把责任推给不会说话的“环境”与“世界”。
事实上,真正成熟的人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来自自然的各类限制。世界是敌是友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利用这个原料。如果利用得好,它就是天堂;反之,就可能是我们的地狱!
尼采——具备了雪莱的神经与卡莱尔的脾胃,以及隐藏在武士盔甲下的一颗柔弱女子的心!
尼采的父亲是一个牧师,而他本人却是一个传教士。他的思想里涵盖了许多基督教的道德精神,但这些也成为他攻击基督教的原因,他还对清教主义和虔诚的行为大肆讽刺。当他阅读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后,他开始爱上了叔本华悲观的格调,这本书让他窥见了生命及自己的本性,以及用壮丽的笔触绘制而出的世界。叔本华阴郁的色调永远地烙印在他的思想之中。他因此对悲剧大加赞赏,认为正是由于悲剧,才能够衬托出人生的欢乐。(这虽然有点自欺欺人)但却是尼采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尼采的英雄道德观、超人、颓废论及贵族论吸引着我!其中,超人的观点令我非常动容,有关爱情与结婚的说法,尼采在他的超人论里是这样表达的:
作为一个年轻人,你渴望着结婚生子。但我想问你,你是一个敢于盼望儿女的胜利者吗?你可以驾驭自己的品行、克制自己的情感吗?当你做出决定时,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兽性、排解自己的孤独,还是为了化解内心的冲突?或者仅仅是为了得到某个必需品?事实上,我更希望你能以对孩子的渴望来作为自己的胜利和自由,并将他作为自己的纪念碑。你要磨练自己的体魄和灵魂,使之愈加强大,然后,你要超越自己。除了繁衍自己的后代,你更要保证他们青出于蓝。婚姻是一种意志,是两个人愿意创造出一个比他们自身更加强大的个体的意志。只有彼此尊重并尊重这种意志的夫妻,我才愿意承认他们的关系是真正的婚姻!
尼采还对德国、俄国、意大利和英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啤酒和新教让德国人愚昧不堪,当德国战胜拿破仑后,文化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那时起,德国开始了对“爱国者”的崇拜,却抛弃了她的叔本华、歌德和贝多芬们。;俄国是一头金发的猛兽。俄国人“推崇逆来顺受的宿命论,因此他们始终比我们欧洲人更有优势,”俄国政府一直积蓄着渴望释放出来的意志的力量;当今最具有活力、最优秀的民族却是意大利,即便是在最卑微的意大利人的身上,也能看到身为男人的自豪和贵族般的风度。甚至可以说“哪怕是柏林的大臣,也比不上一个威尼斯的船夫。”;英国人是最糟糕的民族,他们对民主的妄想腐蚀了法国人的头脑。英国人功利、庸俗,他们的这种习气是整个欧洲文化的糟粕。这是这位伟人对欧洲这几个国家的看法。
书中作者对尼采的评价是:他更像一首美丽的诗,而非哲学。我们知道这首诗也存在不少荒谬之处,我们也知道尼采在矫正自我的路上走向了极端,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却始终能感受到他所受到的煎熬。即使在质疑他的时候,我们也依然爱着他。曾经,我们终日沉浸在伤春悲秋的妄想中,因为被质疑和否定而倍感痛苦,就在那时,尼采如同强心剂一般出现,为我们带来了一股清风。当然,这支麻醉剂并非哺育婴儿的乳汁。
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对世界、人性、伦理、政治、艺术、教育等阐明了自己独特而又微妙的见解,有的浪漫,有的悲观,有的感伤,也有的极端,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他们进步有用的思想,充实自己的人生,去面对,去挑战这个狼心狗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