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看见建筑征文的时候,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就是“羌城”二字。他就如一杯酒,在我心底持久发酵,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经久醇香。这一次,我便借建筑征文之名,把他推向众人眼前。
水磨羌城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水磨镇,从成都到水磨羌城全程约73公里,羌城特色集中了阿坝州大部分地级县风光缩影,在这里你可以领略九寨黄龙的无限风光,领略若尔盖草原的宽广,领略四姑娘山的皑皑白雪。
这是一座汇聚了藏羌风格的别致之城,别具一格的古镇;这是一座历经死亡之后的希望之城,重生的代表;这是一座汇聚爱心的友好之城,铭记着恩情。这是一种少数民族独特的代表,羌族建筑。
为什么称他为羌城而不是“羌寨”呢?
羌寨”是曾经散落于高山峡谷的传统羌民族居住形式,经过5.12地震的摧残后残留无几。后在重建中融入了现代建筑的部分元素,从地势险要、普遍单栋独立存在、积少成多自然形成的建筑群寨子,到大胆创新,由寨到城,布局建筑单体170栋,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形成禅寿老街、飞鸿广场、羌碉广场等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城镇,完美体现了从古朴、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概念。
水磨羌城的传承与创新,使之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最美羌城”。
他将羌族的建筑特点融入现代城镇规划中,把羌寨建筑的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式综合运用,集羌族建筑之大成。一个有历史底蕴、文化魅力的绿色生态新水磨成功实现了古老羌寨向现代羌城的演变。
水磨羌城是水磨古镇的一部分,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
北宋文豪苏轼在他的《和桃花源诗并序》中写道:“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蜀地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可见,在苏轼眼中,当时的水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桃花源”。明代诗人郭庄也曾赋诗描绘他眼中的水磨美景:“谷口莺啼细竹,洞门犬吠桃花。驻世何须丹灶,仙风吹长灵芽”。
而如今的古镇虽不再称作老人村,但他宁静安然的气氛,悠闲自得的环境依然让你垂涎三尺。
5.12地震之后,水磨在佛山市的援建下,将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羌城便在这样的环境中熠熠生辉。
昨天是羌历新年,羌城里一定举办了盛大的篝火晚会,热情的羌民一定舞动着欢快的锅庄之歌,高唱着热情的敬酒歌,而我再无缘参与,只能想象他独特的风情。
既提到篝火晚会,必提及万年台。羌历年的夜晚,万年台前的热闹可想而知。
据悉万年台始建于明万历25年(公元1588年),毁于90年代末。“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建筑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86平方米,建筑平面是“凸”形分布,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七架九脊檩,素筒瓦屋面,灰塑脊,顶施藻井,并彩绘。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及川西民居建筑结构的简洁、朴实、庄重等特点,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宝贵的实物资料。
每一个到羌城旅游的朋友总爱在万年台上拍照留念,不过由于其是木质结构,各位前去的朋友一定要小心走动,注意安全。
万年台位于禅寿老街的中部,万年台的对面是大爱无疆广场,它的旁边是字库塔。
禅寿老街,一个看似普通却又极具内蕴的名字。
“禅”是佛山市的简称,它与老人村的“寿”合在一起,成为了这条老街的名字。而“禅寿”谐音“长寿”,既代指老人村,又象征着佛山与水磨的深厚情谊。
禅寿老街全长1300米,平面呈“U”形分列布局,两侧分布的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白塔等建筑风格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
走进古色古香的水磨禅寿老街,满眼尽是白脊青瓦的楼台亭阁,古朴典雅的窗雕棂刻,居民楼不会超过十米,一派浓郁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
随处可见的祥云,羊头绘刻,让你沉浸浓郁的羌族风格之中。
禅寿老街的尽头是蕴含宗教文化的春风阁。
“春风阁”是深入挖掘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
我也只曾登临过一次春风阁阁楼,虔诚的敬香拜佛听梵音。
从春风阁往上走就到了汇聚文明的“大夫第”,大夫第,顾名思义是大夫的府第。
大夫是古代对做官的人的雅称,该大夫第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大约是390平方米,它的屋檐采用门楼式三檐悬三顶(中间高两侧低),穿斗式架梁,二进四合院布局,是川西民居规格较高,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他是清代举人吴骞的府第,他曾经还当过惠州知府,由此可以看出来我们汶川与广东是早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情谊源远流长。
万年台的对面就是宽阔的大爱无疆广场,广场旁则是著名的字库塔。
字库塔又名“惜字宫”、“敬字亭”、“圣迹亭”、“文风塔”、“焚字炉”等,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字库塔始自唐宋,兴于明清,是我国古代“惜字如金”、“敬天惜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产物。该字库始建于清代,90年代初期毁坏,“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字库广场照壁斗书“大爱无疆”四字,寄托了灾区人民对广东佛山同胞鼎力相助、携手共建的感激之情。
我猜这里昨晚一定热闹非凡,羌族人民穿着他们特有的服饰,跳着他们特有的锅庄,喝着他们特有的青稞酒,庆祝他们共同的节日。我曾有幸见过这样的盛会,而今却只能凭想象去参与其中。
沿着青石板小径向下走,你会经过岭南风格的锅耳墙,典雅古美的美人靠,看见历史悠久的水磨。这里有特色的青稞糖,千锤酥,地道的腊肉和水磨豆腐。当然你或许会遇见更多的身着特色民族服装,身姿婀娜的羌族姑娘或高唱着民歌的健壮的羌族小伙。
水磨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活用具,最早记载于晋代,汉代以后蓬勃发展,三国时期多功能水磨机具已经诞生成型。
宋代叶适《财总论二》:“坊场,河渡免引,茶场,水磨之额,止以给吏禄而已”。该水磨为明晚期建造,距今有400余年历史。它是水磨古镇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历史缩影,也是古岷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
沿着青石板小径往下走,终于看见了古色古香的牌楼,檐角飞扬,雕楼绘刻,上刻禅寿老街四字。
当然,这并不是终点,老街的另一边更有历史和信仰。老街的左边热闹非凡,右边却安宁和谐。
矗立在中央的是水磨亭。
如若走累了,你可以走上亭子,在亭中稍微小憩,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清风拂面。享受老街热闹中的别致安宁。
水磨亭的旁边就是著名的白塔,经过时间的冲刷,他已经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白塔藏语音译为“曲登嘎布”,亦称“吉祥白塔”。塔身外形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水磨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的实物佐证,亦是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的虔诚祈愿。
一串串、一片片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风幡在风中飘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它们就是风靡藏区的“经幡”。走在其中,使你不自觉的感到一种来自内心的安详和放空。
继续往下走你会来到羌城的各大展馆,这里是阿坝州各县的缩影,如果你梦想走遍神秘的阿坝州,却又无法实现,那你可以在这里遇见州府特别的马尔康,美如幻境的九寨黄龙,皑皑白雪的四姑娘山,广袤无垠的若尔盖草原。
雨后的青石板小径和登上信仰之路的阶梯。无不让你感受到来自羌城的包容,和对心灵的抚慰。
最后你一定会来到让人最为向往的羌碉。
水磨羌城碉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高10米左右,雄伟气派,大气磅礴,它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羌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千百年来,羌族先民为了避免战乱,世代迁徙,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而如今和平时代,碉楼则是我们回望历史的珍贵文物。
如果你累了,那么停下来,寻一处茶楼,静坐相思,观景不语。
曾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这里当然少不了令你留念的茶,红茶,绿茶,白茶,黑茶,当然,更特别的是属于羌族人独有的羌茶--羌芽,茶水碧绿,喝完唇齿留香,你不妨一试。
坐在茶楼,凭栏遥望,融合了羌、藏、汉建筑风格的春风阁近在咫尺,万山从中一点红,十分显眼和谐;远处的寿溪湖水面平静,湖光楼影遥相辉映;而另一侧的河水沿着堤坝一泻千里,汇入岷江;这一静一动,动静合一,令人称奇,让人陶醉。远眺重山层层叠叠,高山峡谷,气势恢宏;近瞰流水汩汩而来,湖光山色,水墨画;放眼望去,满目古镇尽收眼底,此时此景,你方感小镇凤凰涅槃的来之不易。
除此之外,更有汇聚民族特色的西羌汇和禅城桥,便不再一一道来。
水磨羌城,在这里等你,愿你遇见更美的他,拥有一段妙不可言的邂逅。
欲知征文详情请点击建筑城市征文‖到过不一样的城市,遇见不一样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