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田野笔记

牟家村之理发师篇

采访时间:2016年11月26日

采访地点:牟家村

早晨九点半从南区出发,去往牟家村。

因为第一轮的微信推送稿已经写完,对村庄有了大体的介绍。接下来是第二轮推送,为了寻找素材,进行本次探索,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角度。

在路上,我俩谈起今天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主题,同伴说想要采访一下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她正在做关于农村教育的SRDP,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


第一位理发师:

沿着那条走了好几遍的通往村庄的小路,我们发现了一家理发店,其实这家理发店引起我注意很久了,每次从它的门口经过时,总能看到一位老爷爷。最开始吸引我的是里面的一把专门供剪头发的人坐的椅子,看起来年岁久远,上面布满岁月的痕迹。

但之前从来没有进去采访过。

这是位老爷爷开的理发店,据他自己介绍,这个店面很久远了,之前他在工厂上班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一间小卖部。当时工作轻松,上午十点左右就可以回来。之后提职工作忙了,没有时间打理,就空闲下来。之后,他退休了,开始陆续利用空闲时间来给别人剪头发。比如说白天会跟着别人出去工作,做瓦工。下午或晚上回来,有人找他,就给别人剪头发。理发当时只是他空闲时所干的营生。

我的田野笔记_第1张图片
理发的工具

之后年龄大了,不再外出干活,就开始专职理发,距今也有15年了。

我们俩一开始进去时,他以为我们是来剪头发的,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我这里不剪女人头。”一开始还纳闷,为什么不剪女生头,是性别歧视吗?之后,他说之所以不剪女生头,是因为没有那个技术,女生头太麻烦,怕剪不好。所以他这里只给男性剪头发,所剪发型都是常见的普通类型,比如说平头、寸头等。而且来剪头发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其中也有海大的学生,不过数量极少。据他介绍,海大里的环卫人员,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来这里剪头发。生意还行,平均每天有差不多十个人,对于这样一个村庄里的小店已经不错了。并且他说,他们村里其实一共有三个理发店。

他的手艺是自学的,在他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在崂山区国营理发店学习过两个月左右,当时还没有结婚。

来理发的人集中在上午十点之后和下午,据他介绍,剪头发其实挺快的,大约15分钟就可以剪完。

以前每剪一次头发是三元,现在涨价了,涨到10元。


第二位理发师

采访完第一位理发师,我们想一个小村庄竟然有三家理发店,而且据老爷爷介绍,另外两家生意不是很好,我们就萌生了想把这三家店联合起来对比研究。沿着街道走,就看到了“理发”的广告牌,这一家装修明显更加美观、现代,舒适。与上一家相比,这才是21世纪现代理发店应有的模样,而先前老爷爷的店给我一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理发店的感觉。

这一家的理发师是将近四五十岁的阿姨,他的孩子在青岛理工大学学土木工程,今年大三。

据她介绍,她开理发店已经29年了,因为特别热爱这个行业,18岁就去当时中山路的一家名叫天德堂的理发店当学徒,学了三个月,实习半年,学成回到牟家村,开了这间理发店。

一走进她的理发店,里面装修很现代,唯一感觉格格不入的地方就是她的那把椅子,看起来很有些年代。据她介绍,这把专门给来剪头发的人坐的椅子是当时她学徒结束之后,她的师父送给她的,跟了她将近三十年。这把椅子是当时上海解放后生产的第一批老椅子,现在都成老物件、老古董了。但是她一直把它放在店里,继续用着,传承老一辈的传统。

我的田野笔记_第2张图片
老椅子

她是全职干理发,因为店面和她家是连起来的,所以较为方便。(我们发现这三家理发店都是这样的情况,前面是店面,后面就是他们生活的家,彼此不影响)据她介绍,来剪头发的人基本都是村里的人,年女老少都有,也有几位海大的老顾客,但大都是男学生。她家的生意也不错,不像老爷爷说的那样潦倒,过年忙的时候,每天能有四十多人,平时也有十多人。

因为她专业学过,所以不管是什么发型,她都可以剪,而且也包括拉直、烫发、染发等较为麻烦的类型。因为理发需要合乎潮流,所以她之前每三年都要出去学习一下,现在熟练了,出去逛街,看到新型的发型,就会熟记于心。因此不用出去学习了,她说这也是长久养成的职业习惯。同时这也给她带来了轻微的职业病,但即使这个行业这样累,她依然很喜欢。她和我们说话的时候一直是站着,一开始我们很不好意思,她说她已经站习惯了,每天最多的就是站着,站着给别人剪头发,没人的时候也喜欢站着,已经养成习惯了。

据她说,他们就要搬到楼房里,这里的店面就不能继续再干了,但是即使这样她也要在新房子了继续开理发店,不为其他,就是喜欢。

我们问她关于以后有没有意愿想要招个徒,她说现在的女生都不愿干这个。毕竟这是体力活,因为要长时间站着,而且关键用手臂,对于女生来说这很难。


第三位理发师:

 这位理发师年龄也在四十多岁,据她介绍,她儿子在青岛大学读室内设计,今年也是大三。

 她原先是在皮鞋工厂上班,是合同制。后来她同学来找她,想和她一块去学习理发。后来她瞒着家里人,将工作辞了,在四方一个美容美发学校学习了两个月。

我的田野笔记_第3张图片
理发店外景

我的田野笔记_第4张图片
理发店内景


 她家的理发店是从1993年开始的,中间有过两次中断,在很大程度上,对她来说是一种副业。因为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厂子,有工人在这上班,她中午还要给工人做饭。因此即将搬家,这个理发店也将不存在,她现在正在纠结是否搬家之后继续干。来这理发的有许多海大的国防生,因为她人很好,十分照顾这些学生,她说,他们的年龄和她儿子差不多,离家那么远出来上学,也挺不容易。所以在价格上对他们也有优惠。另外,她还修拉链、裤脚什么的,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免费为学生修理。因为都是小活,她也不好意思问学生要钱。这些学生想让她去海大校内开一个理发店,生意应该会很好,她的本意也是想在海大校内找一个店面,但是她的丈夫不同意。现在她十分纠结。

 后言:虽然牺牲了周末睡懒觉的时间,但是这一次的收获很大,找到了一个新的点。去牟家村和北龙口加起来也有七八次了吧,整理的采访稿也有一万三千多字了。而随着采访的继续,每次去采访问的问题都差不多,没有可以挖掘的,看似进入了瓶颈期。没有新的角度,没有有趣的人物,一开始的热情逐渐消磨殆尽。但生活总是在你没有希望的时候给你打开另一扇窗户,故而满怀希望,继续向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田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