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

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_第1张图片
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_第2张图片


三伏天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本来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

由秋到冬再到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

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

五行学家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五行中为“土”。

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热在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由于入伏后,白天时间仍然比夜晚长,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19.7.12-2019.7.21(10天)

中伏:2019.7.22-2019.8.10(20天)

末伏:2019.8.11-2019.8.20(10天)



【冬病夏治正当时】

常言道:“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

三伏是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根据“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每年三伏季节天阳之气正旺之时,是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

“夏治”就是利用夏季阳气旺盛,将这些冬天好发的疾病,通过中医药传统方法进行调理,鼓舞肌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以减轻在冬季发作的症状和减少发作频率,从而促进身体康复。

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_第3张图片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1.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肺间质疾病、支气管扩张、呼吸功能不全、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体虚易感冒等。

2.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

3.亚健康体质、阳虚体质。

4.颈肩腰腿疼痛、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肩周炎、颈椎病等。

5.风湿症状(产后风湿)、遇寒冷阴雨天出现的颈肩腰腿疼痛(老寒腿)。

6.夏季空调综合征、怕风怕冷、免疫力低下、易反复感冒。

7.诸多疾病而导致的老年虚弱症。

8.虚寒因素所导致的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复发性流产等。

三伏灸、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观念进行调理的外治疗法。

灸法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而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_第4张图片

冬病夏治还有一个方法是泡脚。

夏季暑湿之气较重,湿气容易阻滞在脾胃,让人出现精神不振、胃口不佳等症状。

中医认为“夏天泡脚,暑湿可祛”。

泡脚之后继续按摩,有助于血液循环,脚部的穴位比较多,对于提高免疫力很有帮助。

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_第5张图片




【伏天防寒】

伏天温度高,极易导致中暑、脱水,还会增加中风、心梗的风险,所以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

其实,伏天“防寒”也很重要。

人体的阳气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冬天气温低,万物凋敝,阳气活动迟缓,内收封藏。

此时,天气虽冷,但人们更加注重防寒保暖,不贪凉,阳气反而不易为寒邪所伤。

夏天天气渐热,体内的阳气逐渐生发到体表,特别是夏至以后,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

中医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很多在夏天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感冒、发烧,大多是由于进食寒凉而导致阳气受损,或过于贪凉致外邪入侵所致。

夏季寒邪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受凉,二是饮食。

要谨记以下两点:

1.冰物不可多食

夏天最让我们感受最直接的还是暑热、暑湿。

如果不靠低温来消暑,那靠什么呢?

可以通过食疗来进行调节,夏天是丝瓜、苦瓜和绿豆收获的时候,而它们是清热解暑的最佳食品。

另外喝热茶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

研究证实,饮用一杯热茶9分钟后可使体温降低1℃-2℃,降温可维持15分钟以上。

2.寒风不可多吹

夏季使用空调最佳温度为 25-27℃,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 5℃。

身体出汗较多时,不宜马上冲凉水澡或裸体吹风。



【伏日进补】

进入伏天,很多人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

加上天气过于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

因此,“开胃、清补”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点。

伏天饮食应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

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

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

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

北方某些地区头伏又有“歇伏”、“洗百病”、“贴伏膘”的说法。

1.头伏饺子

古时入伏时,恰好过完麦收,家家有粮,新粮营养丰富,做成饺子吃,开胃解馋。

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谐音,因此,头伏吃饺子又有“元宝藏福”的说法。

2.二伏面

“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

吃一碗热乎乎的汤面,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尝鲜又驱散盛夏“毒火”,弥补闷热天气体力消耗。

除了吃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

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各种卤或者汤头,不仅刺激食欲,还能祛除心火。

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_第6张图片

3.三伏烙饼摊鸡蛋

立秋之后才进入三伏,午间还是很热,但一早一晚开始转凉,人们的食欲好转,开始秋季进补,吃烙饼摊鸡蛋是美味享受,也有进补的意思,告别漫长的酷暑。

烙饼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


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_第7张图片
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_第8张图片
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伏天 | 伏日养得好,一年生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