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张图片

作者:良叔

来源:良大师(ID:liang_da_shi)


5月,本是草长莺飞的时节。
90后女孩陈淼(化名),却决定用一盆炭火,结束自己的生命。 她的职业是律师助理,似乎应该衣着光鲜,收入不菲。 但实际情况却是,月薪仅有3000元 她走后,母亲收拾遗物时发现,她竟然拥有很多名牌包包等奢侈品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2张图片 除此之外,还发现陈淼拥有14张信用卡,欠款高达87万。 陈淼没留下遗书,死因也无法得知。 但是母亲坚持认为,就是这些欠款,将她逼上了绝路。 怒而将相关机构,投诉到银保监会。 然而,不论结果如何,都无法挽回陈淼与这个世界的不辞而别。 真心期望这种悲剧不再发生。 然而,当看到最近的《95后信用卡消费报告》时,良叔不由倒吸了口凉气。 这份报告称,95后的超前消费意识更强。 信用卡最高刷掉收入的60%; 每月透支消费、零储蓄的人,占到15%。 良叔第一次听说“月光一族”时,还非常惊讶。 怎么会有人不存钱? 可现在看到“月负一族”的大军来袭时,竟然不知该如何言语。 也许这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3张图片
01 成为“月负”,只需一张信用卡


还记得去年的“支付宝锦鲤”吗? 获得价值上亿的“全球免单大礼包”后,信小呆即刻发微博: “我下半生是不是不用工作了?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4张图片 没想到“锦鲤之旅”才走了半年多,信小呆就因“刷爆信用卡”,又登上了热搜。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5张图片 这个“天选”的女孩,才挥霍了半年,就开始为透支的信用卡,预支了焦虑。 我们没有她的同款幸运,但在刷爆信用卡的路上,殊途同归。 刚刚过去的狂欢购物节,就曝出一则新闻: 双11妻子网购140万,刷爆17张卡,丈夫被迫卖房还债。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6张图片 我们都知道钱是赚不完的,却忘了欠钱也没有上限。 别说大人了,就连小孩,都防不胜防地刷爆信用卡: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7张图片 在沈阳打工的曹先生,去年7月,收到一条奇怪的短信,“信用卡支付错误”。 心生疑虑的曹先生,立马跑到最近的银行。 一查,吓一跳,4张信用卡被刷了8.8万元! 后来才发现是他8岁的女儿,在家看直播给主播打赏的。 8.8万的欠款,曹先生和妻子,至少要打工3年,才能还得上。 过分透支信用卡,酿成了3个悲剧—— 不管是获奖后的及时行乐,还是买买买的疯狂消费,或是对金钱毫无概念的肆意挥霍,都是一个又一个透支信用卡的缩影。 这年头,赚钱不易。 但“月负”很容易,一张信用卡就够了。 根据《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信贷,总额高达 797.43亿元; 比8年前,翻了10倍以上 也就是说,现在1个月的信贷逾期总量,就能赶上8年前一整年的总量。 负债数量之大,负债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新式贫穷,成了新一代人的标签。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8张图片


02

超前消费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如果没有信用卡,我们是不是就不会变穷? 其实,信用卡在创立之初,只是为了方便月结。 1915年,在美国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娱乐业和汽油公司。 为招揽顾客,扩大营业额,商家为优质顾客,制作了一种类似于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作为赊账消费的凭证。 顾客与商家约期付款,就不用每次消费都带上现金,非常方便。 这就是信用卡的前身。 至于超前消费,良叔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两个老太太的故事。 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都进了天堂。 中国老太太垂头丧气地说: “过了一辈子苦日子,刚攒够钱买了一套房,本来要享享清福啦,却来到了天堂。” 美国老太太喜滋滋地说: “我早早贷款,住了一辈子的好房子,还了一辈子的债,刚还完,这不,也来到了这里。” 这个故事,对比强烈: 美国人的超前消费,能在活着的时候享受人生;中国人辛辛苦苦存了一辈子钱,来不及享受就死了。 这种“更先进”的消费观,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疯狂上演: 信用卡迅速扩张,消费主义大肆盛行,国民开始借钱为虚荣心买单。 在经典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说出了买买买的心声: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9张图片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曾说过一个“时光机理论”: 那些在发达市场发生过的情况,在比较落后的市场,会再发生一遍。 超前消费的悲剧,上世纪在美国持续上演。 现在正在中国大地上,病毒式蔓延。 要知道中国历来是个储蓄大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勤劳的中国人们,储蓄比例远超美国。 甚至在好多美剧中,都会被调侃说: “美国人还能继续寅吃卯粮,只要中国人继续借钱给我们。”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像美国人一样,陷入刷卡购物的快感中,停不下来。 中国人的储蓄状况,也开始更像美国,甚至愈演愈烈: 根据中国央行去年8月份的报告,中国有40%的家庭,是0储蓄。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0张图片 而从年龄层面来看,更让人担忧: 中国年轻一代(35岁以下)有近6成,没有存款。 中国自古节俭的消费观,让中国成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 而当下兴起的超前消费,让我们的负债,节节攀升。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消费观,在几十年间就土崩瓦解; 吃苦耐劳的文化品质,败给了超前消费的舶来品。 曾国藩曾说过:“ 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 放在今天,超前消费,既奢侈又安逸。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1张图片
03 疯狂买买买的背后

是能力支撑不起的欲望


我并非全然否定消费的积极作用。 从大的层面来看,“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生产。 然而,“消费”也是一把双刃剑。 消费越多,银行可贷资金便会越少,不利于银行信贷的投放,也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 对于个体,超前消费只会把你拉进欲望的沼泽,让你欲罢不能。 商家早已精通,如何给你喂药。 处处可见那些洗脑的广告:
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有品质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 20岁时喜欢的裙子,到40岁才能穿上,就没有意义了; 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然而,那些精致的语言,曼妙的场景,只不过给了你一种虚假的身份标签。 让你以为自己属于某个渴望的群体而已。 正如网络新词“无产中产阶级”,就是指那些拥有中产的欲望,却没有中产的能力。 以为花了足够的钱,就能进入中产阶级的人群。 精明的商家,创造了一个个鲜亮的概念,你需要不停地消费来实现。 当你的口袋被掏空时,他们并不会放弃你。 他们会让你借钱,来继续沉浸在那虚无的梦境中。 《年轻,就是花呗》的视频广告里,三个年轻人,因为借贷,一个买了心爱的高档汽车,一个四处旅行,一个借钱创业了,个个光鲜亮丽。 最后一句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每每看到这句话时,良叔就有种膈应的感觉: 借个万把元钱,就能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你骗鬼啊? 钱不用还吗? 不用加倍还吗? 他们没有说的真相却是: “借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一入借贷门,工资成路人。” 这些商家不会告诉你,越穷,皮质醇含量越高,越有借贷的冲动,越有透支消费的欲望。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2张图片 是的,“欲壑难填”,这个社会的残酷,就在于给了很多与你能力不相匹配的欲望。 而更残酷的地方在于,商家总在无限制地勾引你的欲望。 他们盯着你的青春,盘剥你的剩余价值。 用欲望套牢你,用负债奴役你,直到你山穷水尽,能量耗尽。 而整个过程,手法隐蔽。 他们常常以情怀、梦想、价值为护体,把你的欲望合理化,意义化。 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 到那时,你根本不知道将面临什么样的代价。 正如一位豆瓣网友的总结:
“消费主义把欲望变成人生价值,把无法实现欲望变成人生无价值。 现代人的痛苦,多多少少来源于此。 然而,消费主义真正为人们带来什么? 只是潮水般一波接一波的欲望,空洞干涸的心灵,以及一无所有。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3张图片


04

当你透支消费,你在透支什么?


良叔一位朋友,想在深圳贷款买房。 结果到最后一步,却被通知审核不通过。 原来她之前也热衷于买买买,经常分期付款,或者在网贷平台上信贷消费。 那时收入有限,有时没及时还款,征信有了污点。 而消除不良征信的周期,要5年。 也就是说,她要5年后,才能实现住房梦。 她很懊恼地说: “透支消费,其实就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 其实她还算幸运的,没有在“透支”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生罗正宇,却没这么幸运。 2018年3月,他用一根白绳,结束了自己25岁年轻的生命。 压垮他的,仅仅是5万元。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4张图片 他的手机里,装着13个网贷APP,每个月都在拆东墙补西墙。 当他再也无法坚持时,催债者通过微信,不断以暴力相逼,最终压断了罗正宇的最后一根神经。 相信罗正宇不是个案。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底,中国有2243万人,在网贷平台上借过钱。 这些网贷平台交易规模,已经突破3万亿人民币。 庞大的数字,不知掩盖了多少罗正宇这样的个体。 前些日子,一位21岁的女孩,在网贷平台上负债十几万,跳楼自杀。 她的父亲知道真相后奔溃了,看着女儿的尸体,泣不成声。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5张图片
在遗物中,父亲找到了女儿的手写账单,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月要还各大贷款平台的钱。 而最终她的银行卡里,只剩1块钱。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6张图片 一开始,她只借了3000块钱。 然而,还钱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利滚利的速度。 当债台高到无法承受时,她只能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当我写这篇文章,搜集材料时,我惊呆了: 大量的真实案例映入眼帘,除了几个引起轰动的事件外,多数人都沦为了沉默的螺旋。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7张图片 诚然, 这些年轻人应该自己承担责任。 他们透支消费,透支人生,透支身边的亲人,甚至透支了生命。 但是商家利用科技,利用对人性的研究,排兵布阵,一步步引诱处世未深的消费者。 这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就在刚才,我打开某记账软件时,跳出来的是一则网贷广告;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8张图片 我打开了一个视频APP,随之而来的还是一款网贷广告。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19张图片 我打开一个常用的写作软件,又一个网贷广告。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20张图片 打开一个新闻APP,第一页还没刷完,就出现了一个网贷广告。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21张图片 虽然良叔这样的中年人,暂时不缺钱,也没有过度消费的习惯。 但是,这些广告如此醒目,利息如此低,放款如此简单,时效又如此快,倘若我是一个想带女朋友去旅游的穷屌丝,我会不会尝试呢? 就算我这次很理性,远远地躲开,可下次呢? 这些广告就这样如影随形,出现在手机里、电脑上、地铁通道里、电梯门上...... 它们有资本的助推,有算法的加持,有媒体的裹挟。 而你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 每一条网页、每一条植入广告、每一个路边灯箱,或每一条朋友圈信息,可能都在影响你的潜意识。 让你莫名其妙就做了以前不会做的事。 哪天你醒悟过来,发现自己和女朋友,蓦然站在一个鸟不拉屎的高原湖泊。 而手机则收到一个5万元按时还款的提醒。 一切都很方便,一切都很猝不及防,一切都来不及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知乎上一个很有争议问题: 科技是善还是恶? 有一个高赞回答: 科技只是一把放大镜,放大了善与恶。 在此,我想补充一句: 那要看放大镜在谁的手中......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22张图片
05 写在最后


今天良叔为什么会说这些呢? 因为看到太多人透支消费,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如今却被梦想拖累,举步维艰。 随着透支消费的风气盛行,多少年轻人透支了生活的希望。 年轻人没了希望,一个社会也就没了未来…… 如果所有人都在消费,但没有人生产,没有人为时代的向前发展,付出劳动,那么所有人都活在虚无缥缈的购物幻想中的话,这个社会将会怎样?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场金融机构的论坛。 很多传统金融机构,都把主要业务聚焦在了个人贷款领域; 再前段时间,参加一场互联网界的论坛。 在场的嘉宾,大谈特谈如何把网贷业务下沉到四、五级城市。 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新贵,似乎都看中了这块聚宝盆。 是啊,生意商场上哪有钱就去哪。 那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然而,看了CB insight出具了一份中美独角兽的研究报告,心中却有那么一丝凄凉。 报告中显示,中国和美国的独角兽公司数量,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然而,数量相同之下,却是公司类型的不同。 美国独角兽,集中在生物、制药、航天和无人驾驶。 这些行业科技含量高,为人类未来拓宽了边界。 而中国独角兽,则是蚂蚁金服、陆金所、微众银行、京东数科。 这类金融服务机构,主要聚焦在对内部消费的深挖。 良叔不是经济专家,不想做过多的解读。 但是以我浅薄的认知,不太相信单靠过度消费和个人借贷,就能让我们变得强大。


那些手握资源的缔造者,是否要重新审视一下这条路径? 毕竟,作为体系的主要收益者,你们也是体系坍塌的主要受害者。 而作为一名年轻人,听良叔一句劝。 我没见过一个靠借钱消费,能过得好的,一个都没有。 这世界没有一劳永逸,唯有延迟满足; 声色犬马只是幻像,精专勤勉才是真实。 正如作家廖一梅,在《悲观主义的花朵》中的一句话: 如果你不相信克制是通向幸福境界的门钥匙,放纵肯定更不是。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23张图片
本文作者:良叔, 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_第2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纵欲式消费,和2200万沦陷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