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

纵观历史,战争总是能促进科技的创新与进步,而为了适应残酷的战场条件,科研人员和武器设计者们总是探索着各个领域的极限。本期的二战奇葩装备设计中,简史君又给大家带了三朵小奇葩,槽点满满的同时,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极限,都有着外形的极限设计——球!

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_第1张图片
坦克世界的还原,白毛子的神思路



一、球形坦克

说到球形战车,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来自苏联的兵工专家,佛崔索夫。

而说起他的战车设计之路,那真是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

佛崔索夫于1904年5月2日出生在奥伦堡。父亲是编织工厂的领班,幼年丧母。父亲自己抚养他,常带他上工,教他机器运作的原里,从小培养他对机械的爱好,并期望他能继承自己的专业。佛崔索夫在校的表现也是妥妥的理科好苗子,若不是1917年的俄国大革命,很可能就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当俄罗斯陷入内战,他的学业中断。佛崔索夫的父亲不认同红军,1919年离开故居,往东迁到高尔察克上将所控制的临时政府势力范围。历史决定了走群众路线的正确性。他们在投奔高尔察克的路上反而遇到高尔察克手下哥萨克骑兵袭击。父亲遭杀害,佛崔索夫逃回奥伦堡,虽然捡回一条命,但左眼受了重伤,几近失明。也是因为这件事,他认识到了白匪代表的贵族阶级并不是像父亲所说的那样友好。于是他下定决心,投靠红军阵营,以期能报杀父之仇。

可是很快内战结束了,佛崔索夫移居莫斯科,靠着天生理科生的天赋在工厂当工人,同时在工厂附校读书,学习专业知识,后来到列宁格勒技术学院深造。1936年又回到原来的工厂担任工程师。虽然眼睛受了伤,但由于专业技术过硬,他获准到机械与动力研究院继续深造。1939年,佛崔索夫转任到莫斯科汽车工厂,参与了轻型战车的设计与制造。由于思想灵活、技术专精,很快就获得二级兵工技术军士的头衔。在轻型战车的研制过程中,佛崔索夫发现,与杀害父亲的骑兵一样,轻型装甲往往能凭借高超的速度和一定的防御能力,轻易突破对手的防线,鉴于此,脑洞大开的佛崔索夫获得了设计的灵感。

1940年,佛崔索夫呈交给中央国防开发委员会一份名为「球形战车」的中型战车开发计画。战车的设计非常奇怪,车体是圆球形的,悬吊系统是两具有弹性的履带,由金属和橡胶构成,上面有尖刺,藉以增加抓地力。佛崔索夫构想在车体上方安装一门76mm主砲,动力则来自M-17汽油引擎,跟BT-7轻型战车类似。

估计可能是负责审批的委员们也都是骨骼清奇之辈,「球形战车」计画居然获得了批准。由于造型奇特,苏联主要的大工厂都没有参与计画。佛崔索夫亲自领导位于维克撒的工作小组。

1941年4月,工作小组完成了「球形战车」的试验模型,准备测试。试验模型跟原计画的外型很不一样。测试发现履带不能动,改成由两具更宽的履带包覆著车体。履带的设计容许轻易拆卸。战车没有履带还能移动,但是机动性能骤降。这意味即使履带受损,战车仍有机动力。不过就这外形,估计只凭翻滚也能五连发卡弯了......

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_第2张图片
已经不仅仅是脑洞了



车体上方的主砲是一座机枪砲塔。车体两侧各有一门L-10 76mm短砲身主砲,安装在各自的转轴之上。虽然少了全方位的攻击力,却把火力加倍。由于机动性能优异,战车可以轻易地转向面对目标。战车的平衡系统很独特。由于陀螺效应,战车行进很平稳,但是转弯时很容易翻覆。佛崔索夫在车底安装了一套压舱系统:重四吨、能自我平衡的滚轮。不论战车侧倾的角度多大,滚轮永远都是水平的。战车的引擎则改用B-2柴油引擎。工程师一致认为柴油引擎更符合实际运用。

实际测试证实球形战车的越野性能良好。它操控简便,原地自转如陀螺一般灵活,能轻易越过凹陷或壕沟。全力加速时,战车能跃过1.2公尺高的断面。虽然球形战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仍获准进一步研发,正式编号:SHT-1A。

二次大战爆发之后,球形战车的研发进度大为减慢。生产部门优先得到大部份的资源,球形战车的研发没有被停止已经很难得。原本指定使用的L-10砲被替换为造价较低的F-34。

1942年中期,佛崔索夫暂缓研发SHT-1A,同时展开新的研发计画,发展另一型球形战车:大约有35吨重的SHT-2T。SHT-2T比SHT-1A重了15吨,装甲比较厚,体形也比较大。它各方面的数据都平平,相当于速度快的重型战车,因此型号上有一个T字。设计师原来的构想是让SHT-2T担任攻坚的角色,负责突破敌人防线。为配合这个目的,车体两侧各装备了一门152mm ML-20 1937年式样的迫击砲,对,就是你们想要的152神教。这两门砲能在行进间开火,主砲的转轴有一套平衡系统,能抵消后座力。然而砲手的位置极为不适,因为每开一次火,砲手连同座位就会垂直上升一次,可以想象为室内跳楼机~~

1943年7月,苏联军方在废弃物堆放处测试SHT-2T,一同测试的还有SHT-1A的最后改版。SHT-1A装备了85mm D-5C主砲,是兵工专家佩特罗夫不久前才研发出来的。虽然该型主砲的命中率极佳,佛崔索夫认为同时发展两个计画并不切实际,因此搁置了SHT-1A的研发计画。经过多次测试与改进,苏联决定以实战考验SHT-2T能耐。1943年8月,SHT-2T被送上铁路台车,运到彻尼高夫,那里正准备发动大规模攻势。为了保密,战车装在条板箱内。根据货运文件上记录,里面装的是一种新型的硬式汽球,作用是航空器障碍物,要运往前线进行测试。

SHT-2T归属于苏联第二坦克军的特殊坦克连,计划让它参与次要的进攻支线。然而1943年9月12日,德军的攻势打乱了这个计划。德军两个摩托化步兵连先发制人,对原本计画进攻的苏军师发动侧翼攻击。随行作战的还有六部Pz IV战车和一部驱逐战车。附近除了SHT-2T所属的坦克连就没有其他苏联部队了。苏联部队目前只剩下残破的步兵连,两军于古泽卡农村附近遭遇。

看到这个所谓的硬式气球之后,德军瞬间就蒙了。甚至忘记了开火。球形战车冲到离德军50公尺处时,他们还来不及部署反战车砲。两发迫砲立刻打乱了德军的阵势,接著一边填装砲弹,一边以机枪朝德军防线开火。德军步兵连几乎立刻开始撤退。德军的Pz IV战车部署在森林边缘,它们朝球形战车开火,砲弹却无法贯穿弧形的装甲板。SHT-2T的驾驶把车转向敌人,德军战车只能仓促地向森林撤退。有一辆Pz IV的履带不小心陷入凹洞之中,底盘触地歪向一边,车体不断扭转企图脱困。SHT-2T朝它发了两砲。一砲没打中,另一砲直接把砲塔掀掉。

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_第3张图片
平心而论,谁见谁不蒙?



德军终于回过神来,所有的武装都集中火力攻击古怪的战车。特殊坦克连的士兵回忆:连德军的机枪都不断朝球形战车开火,然而所有的砲火都被装甲弹开了。有一砲终于打中了SHT-2T右侧的砲座转轴。一门毁了还剩另一门,证实了两门主砲的效用。球形战车迅速退回友方阵地,苏军顺势摧毁了德军的反战车砲。SHT-2T在实战中展现了卓越的性能。苏联人民重工业委员会正式批准该型战车担任实战任务。然而,量产球形战车需要重新建立独特的生产线,以至于始终没有获准生产。佛崔索夫大受打击,仍旧努力工作。1944年1月,由于长时间工作与营养不良,佛崔索夫罹患传染病,疾病迅速恶化为脑膜炎,1944年2月8日死于高尔基。

佛崔索夫死后,他的个人档案之中还有一份名为「球形计画」的蓝图。重量55吨的重型战车,目标是取代IS-2重型战车。计画採用两门122mm主砲,安装在车体两侧的转轴上。战车的极速为每小时60公里,能在水下行进。可惜这辆战车始终都停留在计画阶段。如果此计划成功,估计之后意大利和法国也要成苏占区了。

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_第4张图片
气球炸弹



二、气球炸弹

1944年夏,日本连连败退,打急眼了的日本首相小矶国昭眼看着常规战争再也占不到任何便宜,便动起了歪脑筋。想动用国内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对美作战,但是当时整个日本的资源加起来也做不了什么大动作,没办法,穷,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此时,气象学家荒川秀俊的建议,给小矶国昭带来了希望。他计划利用太平洋的西风带,将气球改装后装上炸弹放出,轰炸美国本土。

日本大本营确认了可行性后,就动用了许多工人,甚至连中学的学生也投入了气球的制作生产中。1944年8月1日,在日本四国岛东部海滨一个秘密的军事基地内,几百只乳白色的大气球携带着一束束炸弹徐徐升起,到达高空后,气球受气流推动,越洋跨海向东飞去……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的气象秘密武器——气球炸弹袭击战拉开了帷幕。

气球的吊篮里装有30个2—7公斤重的沙袋,当气球飞行低于9000米时,由于气压的作用,固定沙袋的螺栓会自动解脱,沙袋依次抛落,气球因减重而升高。飞行高于1.05万米时,气囊的一个阀门就会自动打开,排出氢气,气球便降低高度。为了确定降落的时机,荒川采用了计时器的办法。

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_第5张图片
设计构思



空袭初期,美国人被莫名其妙的轰炸搞得晕头转向,虽很快明白原因,但没有有效方法对应。据1944年11月4日的《旧金山晚报》报道,旧金山附近海面发现不明漂浮物;俄勒冈州的一个山区小学组织学生旅游,发现了树梢上挂着的气球,孩子出于好奇,拉动牵引绳,炸弹爆炸,5名小学生和1名女教师身亡。发现气球炸弹和造成伤亡的消息一个接一个,西部的居民似乎面临世界的末日,惶惶不可终日。各地建起了对空瞭望哨,防备天降神兵。一些人行路坐车,总不忘朝天张望,误把一只鸟、一架飞机也当作“乳白色魔鬼”,引起一阵阵恐慌。

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_第6张图片
飞行轨迹设计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美国人发现可以利用飞机产生的气流影响气球的漂流方向,才将损失降了下来。

面对接踵而至的气球炸弹,美国人在进行有效防卫的同时,断然采取新闻封锁措施。报经国会批准,禁止全美一切新闻媒介刊载有关气球炸弹的消息,无论是炸弹爆炸造成的伤亡损失,还是发现、捕获炸弹的报道,都在禁止之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日本人无法了解攻击的结果,动摇他们坚持气球炸弹作战的信心。

日本人确实被蒙在鼓里了。从1944年11月初作战开始,草场等人从气球放飞一开始就着手收集美国新闻媒介的反应,《旧金山晚报》的报道使他们欣喜若狂,弹冠相庆,大本营也对荒川、草场的“赫赫战功”给予表彰。然而,自此之后,美国方面消息全无,草场、荒川陷入困惑之中。但已有的惯性驱使他们把作战继续下去。

为继续气球袭击战,弄清气球是否到达美国,草场挑出每组气球中的一个,安装上无线电。可惜由于日本无线电技术落后,气球飘飞两天后就失去了回音信号。 随即他们又想依靠美国西部的日侨探听消息,但这条路一开始就走不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对日本偷袭的愤恨,在美的日侨都被当作间谍嫌疑,遭到传讯和拘禁,与日本国内的联系全部中断。美国此举当然过分了些,但却有效地制止了气球炸弹消息的外泄。顺便说及,直到46年后的1988年,美国政府才作出决定,对战争中被无端关押的美籍日本人予以经济补偿。

日本的气球炸弹攻势仍在继续进行,但草场、荒川的自信心越来越不足,军界也时有责难声。

1945年春,美国西部森林区进入火灾危险期,美国人忧心忡忡,唯恐一场不及防范的森林大火造成惨重损失。而且,他们更担心日本在气球上吊装细菌弹和化学弹。有消息传闻,日本人在中国的东北试验使用细菌武器。但是4月末,“乳白色魔鬼”却不再见踪影,这场罕见的空战也莫名其妙地结束了,美国人带着万分的庆幸等到了日本投降。

不过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日本人一共放出了9000多个气球,美国人才死伤六个,果然战争不是穷人的游戏啊~

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_第7张图片
也是个球,只不过有把手而已



三、74号反坦克手榴弹

74号反坦克手榴弹,俗称黏性炸弹,是一款英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和生产的手榴弹。这是一种为英国陆军和国土警卫队而开发的反坦克武器。由于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失去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它此时便成为一项替代品,以解决反坦克炮数量不足的问题。

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_第8张图片
反坦克炮没有,但是有人民的双手!



74号反坦克手榴弹由第一防卫司设计,它内部有一个盛载硝酸甘油的玻璃球,其表面被糊上了强力黏合剂,用以固定于金属外壳上。当使用者拉出手榴弹手抦上的针,外壳会一分为二而露出玻璃球,另一支针将启动爆炸机制。使用者然后需要将它放上敌方坦克或其他载具,亦必需用少许力以打破玻璃球。它黏附上载具后,启动其手抦上的杠杆会启动一个5秒的爆炸倒数,5秒后硝酸甘油就会爆炸。

以上这些看起来挺美好的哈?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测试时,它不能黏附布满灰尘和泥土的坦克。再者如果使用者不小心拉出它手抦上的针的话,玻璃球很容易就会黏上制服。完全的自杀式袭击,而且是针对自己人的!陆军部军械局没有批准英军使用它,但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介入并批准其生产。由1940年到1943年,其生产商,凯氏兄弟公司大约生产了250万个74号反坦克手榴弹。它的主要使用者是国土警卫队,但在北非的英国和英联邦军队亦有使用,在新几内亚战役亦有被澳大利亚陆军采用。法国游击队亦有使用。由此看来,并不知道丘吉尔安的是什么心啊~

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_第9张图片
谁来救救我!这玩意粘手上了!!



如果您喜欢简史君,欢迎关注不凡简史~~~~

不凡简史——每一段历史都简而不凡!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还打个球仗啊?!——盘点二战各种奇葩装备设计(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