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会越败越勇,而你却越败越丧?

为什么有些人会越败越勇,而你却越败越丧?_第1张图片

马云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了,阿里巴巴的市值也突破了4000亿美元,我们都看到了他的成功,但很少人知道阿里巴巴是马云做的第5家公司。

他的第一家公司是办培训班,第一个培训班招了20个人,3年以后的培训班还是20个人,开培训班失败了。他又做了一个翻译社,怎么做怎么亏本。马云紧接着做了一个中国黄页,又失败了。马云又跑到北京开了一个合资公司,做了不到半年,还是失败了。

换成是你,创业4次失败,你还会继续吗?可能你心里还是会梦想着,但是行动却远远跟不上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越败越勇,而有些人却做不到?我想这大概是二者面对失败的思考方式不同吧。

最近看了本新书《黑匣子思维》,副标题是我们如何更理性的犯错。咋一看还以为是教人如何犯错的呢。仔细翻阅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正确面对失败的自助指南。

为什么有些人会越败越勇,而你却越败越丧?_第2张图片

作者是一位英国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他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

他在体育界也算是一名成功者,但他自己却说他在做乒乓球运动员时,曾多次遭遇失败,然后不断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才有现在的成功。所以这本书也算是他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

这本书主要分为5个部分,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来告诉读者,为什么有些人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成功,有些人则在逃避失败?造成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做才能正确对待失败,走向成功?我就书中几个比较感兴趣的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认知失调

作者开篇就举了医疗行业和航空业的例子。在医疗行业,没有一个完善的错误反馈机制,医生犯错导致手术的失败,很多会被归结为其他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说我已经尽力了,病人病情恶化的太快等等,很少会有医生站出来承认说是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导致的失败。

但是这在航空业则完全不同,每当有空难发生,人们会对该航班的黑匣子展开搜索的工作。

所有飞机上都有两个黑匣子,一个负责记录发往机上电子系统的所有指令,另一个是驾驶舱内的声音记录仪。这个黑匣子的作用就是能让调查员了解事故发生之前飞行员都在想些什么,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飞机的失事。

面对失败,两种截然不同态度,导致的后果也是不同的,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每天死于医疗事故的人数远远超过飞机失事的死亡人数。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巨大的不同呢?首先是有行业的原因,这是一个客观因素,我们不讨论,我们来说说主观因素,就是为什么人们不愿意面对失败?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提出了是因为人们认知失调造成的。

认知失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最早提出来的。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这时候你的自尊心会受到威胁,你会感到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承认我们最初的判断是错误的。

第二就是否认错误。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偏向第二个选择。因为承认了错误,一方面你会感到不安、紧张、自尊心受到伤害等等一系列不舒服的体验。

另一面,社会对于失败者采取的都是谴责的态度,比如医生若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是不是会受到家属的指责、社会的质疑,而这样又会加重自身的不适感,这样就会促使人们做出否认错误的选择。

而这时候人们为了说服自己,会去寻找其他证据来说服自己,从而减轻不适的感觉。

比如你和某个人结婚,结完婚你发现对方是个人渣,但是你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当初的选择错了,你就会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像是对方对你的种种劣迹只是一时的表现,时间久了就好了;他只是压力大,其实他对我还是很好的;他至少还会关心一下孩子等等,更有甚者还会认为对方的错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也要负一部分的责任。

认知失调其实是一项根深蒂固的人类特征,我们越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就越容易对质疑这些判断的证据进行认知上的修正。

所以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因为人们觉得承认自己的失败是可耻的,是会受到谴责的,是不被允许的。所以会找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不是因为自己的判断而导致失败的。

二、自下而上

我们已经知道导致我们不愿意面对失败的原因既有自身的不适感,也有外在的舆论压里,那该怎么办呢?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

有一位麦肯锡公司的顾问,他认为应该在办公室里多花时间把软件做到尽善尽美,这样软件就能够为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提供支持,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

但是斯莱默则不这么看,他认为第一次就写出完美的代码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人们使用软件后,程序员才会发现之前没有意料到的漏洞和缺陷。所以必须将软件先发布,接受检测,出现错误,才能让软件越来越好,斯莱默的这种思维其实就是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

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就是要求人们尽早开始试错,从错误中去改进、去学习,这里的错误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一种反馈,一种对所做商品或是所做事情的反馈,促使你改进方法,从而获得成功。

在《艺术与恐惧》一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以为陶艺老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对一组学生说会以数量作为标准来评分,在期末考试时,会对他们做的陶瓷作品进行称重,超过22千克得A,超过18千克得B。而对另一组学生,以质量为标准评分,他们只需要交出一个最完美的陶瓷作品就可以了。

结果是质量最好的陶瓷作品,都是以数量为标准的那组学生的。

为什么不是以质量为标准的那组呢?因为当“数量组”忙着大量生产陶器并从错误中学习时,“质量组”就坐在哪里,想着怎么能做出完美的成品。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么很不幸的告诉你,在做出完美作品之前,你必须要做无数多的质量差,不受欢迎,甚至是漏洞百出的作品,因为只有通过不同的测试和改进,你才可能交出一份完美的作品。

三、成长型思维模式

作者在书中提到,为什么有些人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有些人则不能,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失败。

而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对认识失败是不同的,成长型思维者认识错误的方式与固定型思维者完全不同。

成长型思维者认为,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努力推动的,他们会认为失败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些认为成功是由天赋和先天智力决定的人更容易逃避错误,他们会觉得失败证明自己不具备足够的能力,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但成长型思维者,他们则认为智力是动态的,是可以增长和改进的。

曾经有一项对《财富》1000强公司作为一次调查访问,两名心理学家分别调查这些人思维模式,用来帮助认定公司文化氛围是偏向成长型还是固定型。

心理学家走访后发现,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企业中的员工担心失败,害怕谴责,认为人们应该对错误守口如瓶,他们会认可公司里很多欺上瞒下、走歪门邪道的行为。

而在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公司里,员工们更乐于合作,对过失的态度也积极得多,他们会认可公司真心支持他们去冒险,即使失败了也会支持他们,这样的公司鼓励人们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在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企业中,员工更认可失败,会把失败当成是一种宝贵的经验,这样的企业很容易实现各种创新,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企业中,员工都害怕失败,认为失败是可耻的,这样的企业很难有创新。

所以公司想发挥创造力,实现创新,首先应该要营造一种鼓励犯错的反馈机制,当然,并不是说要认可失败,而是要正确认识失败,从失败中去找错误的原因,然后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黑匣子思维》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不要逃避,而是要学会从失败中去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不要恐惧失败,要将失败视为一种反馈、教育的机制。失败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还能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有些人会越败越勇,而你却越败越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