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峡》(二)

    通过对《三峡》一文的解读,我将从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课堂评价这几个方面谈一对本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 本文是第一个文言诗文单元的第一课,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四季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壮美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是令人赞叹。

    新课标对初中学段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而且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单元目标,本文特点等,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的美;掌握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体味三峡壮美的风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品味写法之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点、难点。本单元要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所以我把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的美;作者在凝练生动的笔墨中尽显山水的特色,因此我把品味写法之妙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郦道元的这篇散文,虽说是地理学著作,但文学价值极高。要让学生用心体会,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和指导朗读法和点拨法进行教学。

上课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丽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看美图,听美乐、赏美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领略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境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合作探究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设置了圈点勾画做批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用六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步、细读课文,品读精彩。

第四步、美读课文,体悟写法。

第五步、读读背背,熟读成诵。

第六步、巧设作业,延伸拓展。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 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所以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三峡的配乐图片,这样让学生置身于三峡优美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安排了如下活动:

1、朗读: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读;全班齐读

(本环节的设计凸显了学习目标。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培养语感。)

2、精读课文,根据文言文翻译替、留、调、补、删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语句的翻译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达到语文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步、细读课文,品读精彩。 

组内互读 ,四季不同美景。

给每一幅图取一个诗意的名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之美,是本文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开展了“赏读取名”的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悟三峡美景。(板书出示,解说)

(这一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三峡的美,透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突出了教学重点。)

2、激情诵读,感悟峻美。

以各段开头的“自”“至于”“则”“每至”为抓手进行朗读指导。

(古诗文的教学朗读是基础,也是重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画面,力求在动情的诵读中融入情景。)

第四步、美读课文,体悟写法。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其写法令人称奇。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跳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理由。

      八年级学生对于文字写法技巧方面还是不太熟悉,多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依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表达方式,描写的角度等多方面着手,以此突破难点。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并辅之以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

如: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      ,山势----------- ;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 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  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用词精准,写“湍”用------ ,写“潭”用-------  ,写“柏”用--------  ,写“泉”用 -------  。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难点。在此环节,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当然,本文靓点很多,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只要学有自己的体验,即是收获。至此,教学中的重、难点都一一完成了。)

第五步、读读背背,当堂成诵。 

背一背

在这一环节教师用语言激发学生试背的兴趣

第六步、巧设作业,拓展延申。

课外阅读《水经注》黄牛滩片段。

2.写一写:试着用郦道元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的手法,拿起你手中的笔,绘出我们的家乡美。

(从课内读到课外读,落实阅读教学目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小结:

      这堂课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说,说中练。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学习了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而且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热情,更主要的是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英国一位作家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节课我想在学生的心田上播种美,我更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感受美、赞颂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三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