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背后的真相:什么是国际化,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进博会背后的真相:什么是国际化,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_第1张图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方得始终。

11月10日,历时6天的第二届进博会落下了帷幕。181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参与盛会,3800多家企业参与展出,中国再一次让世界见识到了它广阔的市场和独特的魅力。

进博会期间的“国货之光”


11月6日,中法两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法国总统马克龙是首位出席进博会的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此举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涉及航空航天、核能、应急管理、文化遗产、农业、工业、自然保护、金融、三方合作等领域。

进博会背后的真相:什么是国际化,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_第2张图片

随后,万众瞩目的重头戏来了。在代表两国民间商贸的合作领域,乳业巨头伊利,成为了代表中国品牌的主力军。

中国最大,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乳企伊利集团,与法国最大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多元醇生产商法国罗盖特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展开深化合作。

作为在民生消费领域为数不多代表中国与世界巨头合作的品牌,如今的伊利不仅在国内是家喻户晓的乳业品牌,在世界上也已经闻名遐迩。

那么,伊利国际化道路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也许,从伊利董事长潘刚的发言里,可以找到一些端倪。

进博会背后的真相:什么是国际化,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_第3张图片

在与罗盖特公司签约合作之际,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表示:“法国罗盖特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元醇生产商,伊利集团是亚洲最大乳企,此次双方签约可以说是强强合作。未来我们将充分激活双方长板优势,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革新、新应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深化合作,助力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共促亚欧大陆经济繁荣发展。”

可以看出,激活长板优势,成为伊利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推手。

中国品牌的“出海”进行时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已经享誉世界,但是中国品牌的国际化道路走得并不容易。很多知名的国货品牌走出国门之后常常遭遇碰壁。

而问题的本质,实际上并非产品本身的品质问题,更多的原因在于很多中国品牌理解错了国际化的真正含义。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用三句诗词定义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也可以分成三种境界。

第一层,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对大部分国产品牌来说,从一开始走出国门开始,确实就望尽了天涯路。原因在于很多中国企业都过度自信,把自己在国内的成功经验直接照搬硬套,复制到国外。缺少创意,难以创新,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都在海外碰了壁。


第二层,为伊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能达到第二层境界的企业,大多在海外收获了成绩。 因为它们明白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特点,懂得花心思对不同的国家采取差异化战略。
如今,这样成功的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比如我们熟知的华为、传音、小米、抖音等品牌。你会发现,华为手机在海外取得的成功,一方面是产品质量过硬,且与海外运营商关系良好;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华为的差异化定价策略,欧洲主卖高端,亚太地区主卖中端。在苹果、三星等竞争对手面前,通过性价比的优势,赢得了市场。

进博会背后的真相:什么是国际化,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_第4张图片

同样,小米手机在印度、传音手机在非洲、抖音海外版在日本取得的成功,也是“入乡随俗”的结果。差异化定价的性价比优势、当地人的使用习惯、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市场都是通过一点一滴花心思开拓起来的。

达到第二层境界,已经实属不易,然而这并非国际化的最高境界。

任正非曾说过,华为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这句话生动点透了国际化的艰辛道路。

为伊消得人憔悴,换言之,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难看出,尽管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足以称得上是国货之光,成为中国品牌在海外的一面旗帜,但是危机与压力也无处不在。关键在于,竞争的壁垒在那里,国际化的瓶颈在那里。

首先是价格壁垒。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手机分析师说过一句话,如果苹果手机在保证盈利的情况下卖到3000块钱,国产手机将会在一夜间消失。

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并非没有道理。不光是国产手机品牌,大部分在海外站住脚跟的民族品牌,靠的就是性价比。而要永远维持高性价比,则需要技术水平永远保持在时代前列,同时商业模式要确保运营成本始终在低位运行,这本身就十分困难。

其次是异域劣势。国产品牌在海外拓展市场,永远会受到当地本土竞争对手的冲击,相比于“外来客”,本地企业显然更懂本地人,即使国产品牌再花心思,在海外发展依然存在着异域劣势。

因此,中国品牌想要破茧成蝶,真正的成为具有全球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必须达到更高的层次才行。

第三层,求同存异,方达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论对人还是对企业来说,有时候我们踏破铁靴去追寻的真谛,蓦然回首,往往它就在我们初始的地方。实际上通往国际化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求同存异。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式的思维。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天然存在的,是不可消除的,与其为伊消得人憔悴,倒不如找到大家共性相通的价值点。 紧接着,这个价值点需要恰好与企业本身的一些优势特长相匹配,那么借助杠杆效应,不断发大自身的优势特长,那么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呈几何式的爆发增长! 而这与伊利董事长潘刚所说的激活长板优势,实际上一个意思。 一直以来,人们信奉着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但当你把桶倾斜,却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有赖于你的长板,而一旦有了一块长板,并以此展开布局,木桶的盛水能力会大大提高。 长板,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能够找到国际化道路上与核心竞争力匹配的价值点,国际化的道路就已经水到渠成了。 不难发现,有很多国外品牌,已经做到了这点。比如,很多人根本分辨不出咖啡醇涩与否,但看到星巴克,却心向往之;很多男人分辨不出包包的美丑,但他知道只要买了LV,女神便会芳心暗许;一些外宾不知茅台,但当你拿出拉菲,宴席上所有人都知晓你的实力。 你会发现,很多很多的国外品牌,尤其是最没有竞争壁垒的民生消费品牌里,它们不需要技术迭代,也不需要打价格战,因为它们很早就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把长板优势深深的和品牌价值捆绑在一起。

而对当下的国内品牌来说,清楚自身长板优势在哪的企业不在少数,但知道该如何激活长板优势的,却少之又少。

作为民生快消领域的中国品牌,乳企伊利近年来在国际上影响力与日俱增,伊利激活自身长板优势的轨迹,为中国品牌国际化指明了一条道路。

伊利的长板优势

什么是伊利的长板优势?

是高质量的乳业产品?是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配菜”。作为乳业品牌,作为一个健康领域的龙头企业,伊利的潘刚董事长很早就提出了“让世界共享健康”梦想,而伊利目前的使命,是全力推动打造“全球健康生态圈”。

进博会背后的真相:什么是国际化,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_第5张图片

别看这是一个口号、一个愿景,要知道,任何一个伟大品牌的诞生,都是从一个伟大的品牌故事开始。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2017年,伊利提出了建立“全产业链质量管理生态圈”的战略图景,通过利益共享机制,集合全产业链,不仅从奶源、出厂、物流到终端均建设了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还有站在全球标准之上的质量管控的“三条线”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将严苛的质量管控标准贯穿于全球产业链,保证零食品安全事件。

2018年,伊利进军东南亚市场,相继与印尼、泰国以及新加坡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国际版图,开拓“乳业丝路”,实现全球资源整合。

2019年3月,伊利收购新西兰第二大乳业合作社Westland Co-operative Dairy Company Limited的100%股权,这家企业是新西兰最受信任品牌之一。

而此次与法国罗盖特达成战略合作,也是伊利构建“全球健康生态圈”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目前,伊利的海外版图已经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乳业发达地区,构建了一张覆盖全球资源体系、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的骨干大网。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伊利在激活长板优势后的效果也开始不断释放。

今年7月,在国际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BrandFinance发布的“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食品品牌50强”排行榜中,伊利排名仅次于雀巢、达能,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而在同期公布的“2019全球最具价值乳品品牌10强”排行榜中,伊利以最高得分再度斩获全球乳品品牌潜力第一,并连续2年稳居全球乳品品牌价值第二名。

进博会背后的真相:什么是国际化,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_第6张图片

在荷兰合作银行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乳业20强》排名报告中,伊利集团蝉联亚洲第一,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

可以发现,在乳业市场这个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大舞台上,伊利通过激活长板优势,已经取得了不同凡响的全球影响力和号召力。

而当一个品牌突破本土走向国际,也自然更具市场价值。

最近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伊利的营业总收入达686.77亿元,同比增长11.98%,净利润56.48亿元,同比增长11.73%,实现高位双增长同时再创亚洲乳业新高。其中,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综合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渗透率等核心指标蝉联亚洲第一,净资产收益率持续领跑全球乳业。

相通则进,相闭则退。中国品牌真正的国际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自强不息,方得始终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

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中国制造”意味着精工品质,如瓷器、丝绸等物件,除了百姓日用品,也有皇家艺术品。

这些东西曾一度被西方认为是奢侈品的老祖宗。中国因而被西方奉为世界高端品牌的原产地,精工制造、工匠精神,很多都是源自中国。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近代一百多年来,从落后,到追赶,从陪跑,到现在努力超越,中国经济正在完成一场前无古人的弯道超车。

通过两届进博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可以看到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自强不息,方得始终。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从制造大国到品牌强国,是留给我们未来真正的考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进博会背后的真相:什么是国际化,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