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尽快出台存量贷款利率基准转换方案 金融反哺实业成必然
作者:冉学东,《华夏时报》副总编辑、著名金融评论家、著有《货币风暴》
其实央行早有表态,央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10月15日在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央行也在研究存量贷款转向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的问题,未来贷款基准利率逐渐淡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央行推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目的一句话就是:要降低融资成本。
因为许多银行在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许多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设定隐性下限,目前大概是基准利率的0.9倍,对央行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导致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高居不下,甚至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自从8月中旬推出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以来,该利率已经下调了三次,基本都是按照5个点下调,5年期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事实上代表了长期的房贷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按照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披露的情况,9月份新发生贷款中运用 LPR 定价的占达到 46.8%,其中主要运用于企业贷款。
然而,LPR自8月份连续两个月下行之后,我国实体经济融资利率下行幅度并不明显。
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三季度,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甚至比上年末高出5个基点。9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跟2018 年高点相比,也只下降了0.36个百分点。
所以,央行行长易纲在近日的讲话中提出,要打破贷款利率定价中的“惯性思维”。
目前,央行采取的手段是只有降低空开市场利率,主要是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利率,来引导商业银行LPR利率下行,从而引导贷款利率的下降,但这其实只是利好了商业银行,减轻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而商业银行的利差并未压缩。
为什么压缩商业银行的利差如此之难?
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就是净息差,净息差占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70%以上,压缩净息差差就是压缩利润,相当于从商业银行的盘子里抢饭吃,而商业银行跟实体企业之间的盈利目前已经到了非常不平衡的境地。
今年前半年,33家上市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8936亿元,在3680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中占比超过四成。
这也意味着,在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不足1%的商业银行,赚了A股上市公司近一半的钱。
由于银行的体量和实体企业不在一个量级,对于银行业暴利的话题在业界已经很多年。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银行业作为高杠杆企业,在资产规模庞大的背景下,盈利颇丰,银行的这些利润即使不是在实体企业那里赚取,也有一大部分来源于金融市场的资金的空转部分。
关于资金空转已经被监管机构在公开文件中承认,那么这些利润最终也要成为购买力,跟实体企业的利润是一样的,是对实体企业利润的稀释。
如果未来不能降低银行业的负债成本,就只能降低银行业利差,这样才能实现金融反哺实业的目的,改善目前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盈利不均衡的现状。
不过其实还有更厉害的措施在后面,那就是存量贷款基准利率的变换,如果变换成LPR作为存量贷款的定价基准,从长期来讲LPR肯定下降,则商业银行目前的高利润可能就难以继续了。
按照央行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数据,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149.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同比多增了4867亿元,比今年初增加13.6 万亿元。
这个庞大的数据如果其利率按照目前LPR下降的幅度下降,其影响将非常巨大,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将会是非常巨大的。
按照以前的惯例,如果央行年内的利率政策有变动,那么就在下一年的1月1日起执行最新利率,那么存量房贷也要跟随LPR进行变动,现在距离明年的1月1日,还有大约两个月时间,这个方案应该很快就推出来了。
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一直在努力,如今有措施也将落实解决融资贵这一环节,而对于融资难这一问题,也寄望相关部门能早日出台相关真实有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