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习真的在孩子身上发生?——读陈静静博士课例研究有感

郝老师总能提供给我们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优质资料,这些资料也总能给我们带来心底的触动。比如陈静静博士的这篇课例研究,没有想到读课例研究还能有如此的现场感——更准确的说是随着陈老师的文字,经历了一次有显著成果的课堂的整个历程,感同身受颇深。

“一切答案都在教育现场”是陈静静博士这节课例最感动人的地方。陈老师是如何让学习真正在孩子身上发生呢? 爱是基础,智慧和学识是保障。

在陈老师了解到教授授课的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只因为“爱”——想让这些孩子摆脱自卑、无助和恐慌,帮助他们找到存在感。因此,陈老师进行“学习环境的营造”——铺上“绿白格子的桌布”、摆放淡粉色小中方、放一杯茶,这样的环境,不是陈老师凭空想象的,而是一句英伦的咖啡馆理念。

刚看到“那选择与解读”这个段落的时候,我为陈老师的认真的文本研究精神所折服,我反问自己,我上课的时候,先不说能不能做到,能想到如此对比文本材料吗?如果说能想到,恐怕都是一些公开示范课吧,示范课很多时候是让专家和听课教师看的,学生只是棋子,真正从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了吗?真的心虚不敢做正面回答。这也让我想到郝老师经常说的那句话“土豆就是有100种做法,其营养价值也是土豆的营养,总是比不过牛肉的价值。”这篇课例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反复对比之后,陈静静博士选择了一个更适合学生阅读水平、打动学生内心、 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能产生共鸣的《佐贺的超级阿嬷》自传体小说。

接下来的目标设定,是不像“语文”的真正的语文课,即让这些学生初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这样的目标设定,是完成学生的心理治愈工作,最大限度化解他们的为难情绪,让他们明白阅读可以带给他们很多。由此可见,目标设定也是以“学”为中心,要明白学生缺什么,最该补什么,要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定目标。充分的“登山准备工作”,如果把这节课看作是登山活动的话,登山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设计“冲刺挑战性课题”,如果让学生沉下心去阅读,需要这种大问题的设计,“大问题”则是让学生沉浸阅读的催化剂。“写标题”这个没有对错之分,又能让学生反刍阅读的大问题。当然,只有这样一个大问题抛给学生还是不够的。陈老师在倾听中设计了问题链,只引着学生一步步“兴高采烈”地向山顶出发。这时的倾听非常的重要,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尤其是异向交往的声音,和没有发出声音的声音。只有倾听,才能设计有任职冲突的问题链,做到“串联课堂”, 用一个个问题把孩子往高处引,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宽度。一次次在文本中收获风景。如此,学习真正的发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让学习真的在孩子身上发生?——读陈静静博士课例研究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