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不远

  《远方不远》的作者是安徽滁州人,名叫殷宏超,独立记者,也是位旅行作家。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暂时放弃稳定安逸的生活,从中国东部出发,以摩托车旅行的方式前往中东地区,途经中国西北、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最后抵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边上的波斯湾,在路上的二百多个日夜的故事。

  骑行有点类似于独行侠闯荡江湖的感觉,只身一人,为了想去的地方,抛去现实的阻碍,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刺激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困难。

  旅行的过程中,相遇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职业的人打交道,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分享。里面记述了很多现实的东西,不管是人性亦或是世道。比如,作者第一次和读者见面,名叫李俊贤的读者,邀请作者在家中小聚,这位读者是与作者有着同样骑行梦想的人,但因家中现实的压力,不得不谋求一个稳当的工作来减轻家中的负担,好似从交谈中就可以想象出已经被规划好的人生轨迹。而像读者这样的人无论是在作者的笔下还是现实的生活中,都很常见。被现实的生活压力所迫,原本豪迈、富有激情的人被渐渐打磨,成为生活的奴役者。相反地,也有完全摆脱现实的束缚,只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行进在路上的人;作者在从洛阳出发去拉萨的路上遇到一个骑着没有牌照的破车且半路抛锚的老哥,相比很多出行之前必先制定好旅行计划、旅行装备、定好路线的人来说;这个没有牌照、只背着一箱啤酒的独闯西藏的老哥实在是旅行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或许旅行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随性且随意。生活本应没有束缚,却又处处设置路障,让原本洒脱的人穿上了一件名叫“愁绪”的紧身衣。   

  旅行的前半程大多是比较平稳的,虽然作者经历了很多现实的窘迫:日渐缩水的钱包、半途报废的骑行工具、所遇不能理解其行为的人等等。但相比后半程跌宕起伏的情节而言,这些也只能算是铺垫了吧。

  从穿过边境直达巴基斯坦开始,作者所经历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也是精神上的折磨。在巴基斯坦,作者真切的体会到身为中国人在友国的优待,随之也伴随着战争的恐慌、难民营的窘境、缺失教育的角落、甚至是刹那间即可陨落的生命。离开国度的作者在巴基斯坦拜访了守护中国烈士陵园的老人——阿里·艾哈迈德,与想象中本应笼罩在感动与正能量的记述之下不同的是,作者笔下更多的是透过这件事所引发的深思,被媒体过度包装后的中巴友谊的象征“英雄”,果真如所有人所想象中那般高尚、廉洁与单纯吗?在这层被渲染之下的布纱之后,是否缺失了一块在光芒背后老人真实生活的模样?如作者在楼兰所遇到的守护楼兰文物工作站的两个卫士,作者称呼他们为老崔和杨哥,同样选择不同于常人安稳的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了一方之地奉献自己的岁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守;同样被媒体报道,成为大众所习惯认知上的“英雄”,在生活中却是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观看色情视频的人;他们能经历岁月的考验是否还因为媒体报道之后所带来的虚荣和国家优待的政策,我们不得而知。总之,确实与我们所想象中“英雄”形象有所差异,但却又符合真实的生活;被枯燥乏味的生活所浇灌,远离了很多现实的诱惑,用另一种途径进行宣泄、补偿,又为偿不可?反而现实的我们却因惯有的思维定式强加“英雄”的王冠于这些本身平凡的人身上,思维限制他们的行为举止,确实有些过分了。回到阿里身上,似乎这种现象得以辐射;

  作者的旅行中,不乏俗世的英雄,打破戒律的穆斯林女骑士,突破常规,坚信女性也可追求自由,而不是过用纱布缠满全身包裹的一生;却也会借机与作者见面的机会分享视频上传FACEBOOK,获取更多的关注度,甚至讨要中国摩托制造商的免费捐赠。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她背后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舆论恐吓,以及旅行的资金都需要获得支持,从这点看,也可以理解她的行为。

  只想说,“英雄”亦是普通人,我们不应该对“英雄”这个字眼那么苛刻,甚至追求完美。

  在阿富汗,作者遇到开中国武术馆的谢里夫,谢里夫是个酷爱中国武术的人,他所敬仰的中国武术精神经由他的传播在阿富汗得以延续,但因经济问题,加之传授女子武术受到当地极端保守派的压力,以致谢里夫一人难以长时间支撑道馆。在作者的帮助下,社会各界的援助以及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建立起的长期支持,让原本凋敝的中国武术馆焕然一新。也燃起了谢里夫传授中国武术的激情。在作者的笔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类似这样的救助在巴基斯坦的难民小学也得以重现。

  故事到这也接近尾声,从作者的旅行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旅行,更是冲破生活枷锁的勇气、人性的善良与黑暗、道义的坚守与社会的虚荣、贫穷与富裕、社会矛盾、战争、国家间的友谊等等。单纯的旅行不单纯的经历。生活原本就是这样,一旦我们选择了其中一条,便注定了路上所遇的人、风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享受过程,在人生这趟旅行中寻找自我,感受不同的灵魂碰撞,踏上远方,其实远方也没我们所想的那么远。

  最后,用作者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以骑士之名,不负时光,不负远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方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