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长。
活动:2016年3月26日 “新智元新书发布会 智库成立大会” 基金启动仪式 笔记侠做为合作方,经活动方和演讲者授权首发完整版笔记。
笔记:笔记侠行走 深度好文:2507字 | 3分钟阅读
全网首发 · 笔记导读
一开始你信仰的一些东西,它很有可能是非常小众、非常边缘的东西,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你要持续、坚持地做下去,相信它是正确的,最后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
什么是信仰呢?就是它还没有发生,很多人没有看到的时候,你觉得会发生。如果它已经发生了,那是知道,那不叫信仰。
最近我们在吸引硅谷的投资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硅谷的投资机构明显对技术投资的把控力比大多数中国同行要强。
一开始做事,如果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它一定是一个奇怪的事情。所以当有人质疑你的时候,你一定不要觉得灰心丧气。从2016年开始,我希望未来的中国有更多的鼓励创新,会更勇敢地去探索未来。
过去我们国家对机器人(Robot)有一个巨大的误区。Robot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讲的是智能机器。未来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在生产线上、在医院中、在养老院里面都会充斥着很多Robot,但不一定长得像人。
全网首发 · 完整笔记
各位朋友,大家好!主要和大家分享两个方面的事情:
1、分享信仰和坚持的力量;
2、稍微介绍一下地平线这家公司。
信仰和坚持的力量
因为是在新智元的场合,所以就回想起两年前,那时杨静把几个人叫到一起,吃饭、喝茶、聊天,没想到今天影响力会这么大。今天,如果你想见人工智能方面的人,到这个地方来想见的都可以见到。
每天新智元各个群里都在进行互动,包括会议的反馈、思想的分享等,它的背后是一个极其勤奋的团队,才能够坚持到今天,把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而且两年前,AlphaGo还没有发生。那时的媒体报道娱乐信息更有前途,那时人工智能并不是显学,处于非常不被看好的时期,杨静把她所信仰的,不一定是所有人信仰的东西,坚持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对于这点我非常感慨。
一开始你信仰的一些东西,它很有可能是非常小众和非常边缘的东西,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你持续并坚持的做下去,你相信这件事是正确的,最后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
2011年时我去波士顿参加一个会议, 会议名字叫Frontiers in Compuer Vision, 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每十年就会有的一个非常小的聚会,基本是非常核心的一些人物在一起,讨论这十年内计算机视觉领域发生什么事情,后来有什么事情值得关注,未来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两天的会议,有一个下午做的是深度学习讨论的环节,当时Yann LeCun, Andrew Ng, 和我都各自做了有关深度学习的报告。报告后在讨论深度学习的时候,一位做计算机视觉非常资深的专家(计算机视觉领域有一个教授,相当于这个领域的泰山北斗,鼻祖一样的人物)对我们提出批评。他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做计算机视觉的人。
他说台上做深度学习的人像暴发户一样,把什么东西都看成是数据,把数据拿去训练,并不知道图像里面的几何、结构、两维、三维构成是怎么回事,这样会把学界带到沟里。当时的讨论变成了争吵,非常激烈。那次会议后,我和Andrew Ng都有点后悔了,觉得我们和这些传统学人的争吵是不是太激烈了?会不会把关系搞坏了?于是我们商量回到加州后请他吃饭,缓和关系。
那个时候我就发现要推动一个你所信仰的东西,其实是多么不容易。因为你面临的是身边很多人的质疑。
什么是信仰呢?
就是它还没有发生,很多人没有看到的时候,你觉得会发生。如果它已经发生了,那是知道,那不叫信仰。
2012年的时候我回到国内在百度工作,希望推动百度在深度学习的大力投入,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2012年年初,你跟所有人讲深度学习,说我们应该怎么样,他们会说不知道。那时想构建和投入GPU,需要投入很多资源,而且还要做一个大的数据团队才能获得足够数据。
当时我在思考如何推动这个事情。
2012年10月份有一个机会,当时我写E-mail给一位美国深度学习领域的创业者,想着能不能和百度一起合作。当时收到的回复是希望在资金方面有所资助,他说:“我们还挺贵的。”我当时回信说:“有多贵?”他说:“几百万美金。”我说:“没有问题。”
当时可能我回信回太快了,Geoff Hinton立刻就说介意不介意我再跟谷歌去聊一下?我想这下麻烦大了。
这个机会是什么呢?
2012年12月份时,在美国的Lake Tahoe,当时百度、谷歌、微软,第四家公司我们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四家公司竞争收购一家公司。当时百度负责投资的汤和松对技术很有热情,他对这件事非常支持。在他的帮助和推动下,李彦宏跟我说2400万美金以内可以现场决定,超越这个数再打电话跟总部商量。
这家公司一共就三个人,网站都没有注册,但四家公司一直不断加码,最后加码到了5000万美金,只剩下百度和谷歌。我当时心里非常清楚,如果钱出得一样它就去谷歌了。这时Geoff Hinton回信说他觉得钱够了,决定去谷歌,其实我心里预期也是这样。这件事发生了以后,李彦宏以及百度公司都很直观的意识到,深度学习很值钱,很重要。
于是2013年的时候我们成立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这是一个小插曲。
一开始,当你做一件事情,身边所有人并不是那么理解,这时你要坚持。
2015年我自己出来创业,到现在差不多有八个月的时间。外面的人可能看到的是Facebook、百度的人出来构建万物智能的大脑,但是我可以说:从创立开始到今天,我们大概一共谈过几十家投资机构,在中国对你感兴趣的投资机构非常多,但是真正懂你这个事情的投资机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的投资机构对客单价、流水、活跃度和获客成本非常熟。但对于技术发展的趋势而言,实际上基本不懂,所以他们怎么理解你?
说老实话因为我们自己的确是非常幸运,最终还是吸引到了中国超级豪华的一支投资团队,他们跟我们一起做这件事情,他们不一定明白我们技术路线的细节,但是非常认同人工智能将来会改变世界这样一个未来。七八个月过了,我们有更多成果出来了,这些东西慢慢地云开见日,事情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了。最近我们在吸引硅谷的投资机构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硅谷的投资机构对技术投资的把控力明显比中国大多数同行要强。
一开始你做的事情,如果它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那么它一定是一个奇怪的事情,所以当有人质疑你的时候,一定不要觉得太灰心丧气。
比如做神经网络芯片非常优秀的陈云霁和陈天石,也很有勇气,很值得鼓励。虽然他们两做的事情和地平线的业务有重合,但是我认为他们很棒。2016年我希望未来的中国更多地鼓励创新,勇敢探索未来的文化。
地平线这家公司
简单说,地平线机器人就是构建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操作系统和芯片。
我们希望把我们的操作系统和芯片在十年时间里(2015到2025年),装到世界一千种品类的硬件设备里去。这里包括重点两大品类:
一个是智能家居,日常生活里大家触手可及的品类;
另一个是智能驾驶,让汽车不但能自动驾驶,还能有自然的人机交互。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大脑操作系统和大脑芯片装进去。让这些设备从功能机变成智能机,就像过去的手机智能化一样。
过去我们国家对机器人(Robot)有一个巨大的误区。
查剑桥词典:Robot是在计算机控制下自主行为的机器;另外一个词:Android,安卓,在剑桥词典里的意思是长得像人的机器。所以Robot才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讲得是智能的机器。未来在我们生活周遭,在生产线上、在医院中、在养老院里面都会充斥着很多Robot,不一定长得像人,所以说中文里“机器人”这个翻译有很强烈的误导性。
地平线公司希望定义未来Robot的大脑,比如汽车,如果装上地平线的大脑,在行驶方面就会更加安全和智能,对内让人机交互,让驾驶的体验更加舒适,这是我们希望去做的事情。
谢谢大家!
更多相关文章点击以下链接
新智元,智能+中国的资讯社交平台,致力于推动中国从互联网+迈向智能+新世元。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虚拟现实、量子计算、智能医疗等前沿领域发展。
合作伙伴:混沌研习社|创业邦|领英中国|36氪|中欧商业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