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猪肉涨价时,总会有人要站出来吐槽「消费降级」,但很多人转头又会为各大奢侈品牌的销量添砖加瓦。「消费升级」除了表现在奢侈品的购买力上,也体现在人们的购车选择上。
汽车已然成为房子以外对于一个家庭第二大的物件,面对动辄几十万的价格,「宁买鸡头,不买凤尾」的理念显然不成立,听到最多的则是「加价上 XX」。从九十年代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开始,人们对于车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体现在过去五年中,方向盘加热、自动辅助驾驶、智能互联等配置迭代无比之快,以应对日益挑剔的中国消费者。
「中国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永远避不开汽车,操控和动力更是提及最多的——沃·兹基·硕德(我自己说的)」
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事实的确如此。如今汽车不再单纯是消费者代步从 A 点到 B 点的工具,驾驶者更加注重驾驶感受,也更愿意在这方面花钱。自动辅助驾驶固然好,但车流中穿梭与肾上腺激素迸发的快感对于都市人来说更是一种释放。
一台车是不是运动趋向,一般两个方面来判断,动力和驱动形式。就动力来讲,虽然各品牌的发动机形式不同,所采用的科技也大相径庭,但最后的结果都要体现在输出功率上。而驱动形式的不同对于操控感受的影响则极为明显。
不同驱动形式的优劣势
驱动形式分为,前驱、后驱和四驱三种,这三种形式也各有优缺点。一般经济型家用车都是前驱结构,其主要原因是前驱结构可以降低一台车的成本,并且不需要复杂的传动机构,所以在油耗方面也有优势。四驱一般出现在 SUV 上,可以显著提升脱困能力和通过性。后驱相较于前驱最大的优势在操控和转向性方面,因为前驱车的前轮既要完成转向还要驱动整台车运行,所以在极限下会出现「推头」等现象。而后驱车的前轮只需要帮助后轮「瞄准」,所以会给驾驶者方向精准灵敏的感觉。
正是因为后驱车在操控方面的优势,也成为了高性能车和超跑都钟爱后驱的理由。无论是美系高性能车上惯用的前置后驱,还是保时捷一直沿用六十年的后置后驱,都印证了这一点。
理性 or 感性
将三种形式放在一起做对比,前驱车的高效传动和四驱的越野硬实力,仿佛都要比后驱带来的「操控感」更实在一些。但购车本是一场感性消费。
汽车所属「交通工具」范畴,其作为工具最本质的工作应是将乘客从 A 点带到 B 点。夏利和劳斯莱斯都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选择豪华轿车呢。我们要知道豪华车除了真材实料外还有昂贵的品牌溢价,这也正是中国消费者最乐意买单的点。
在人们并不刻意去关注经济性的年代,后驱就以能够良好平衡整车前后重量的优势先入为主,进入乘用车市场。但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日本人最先在家用经济性强的车型上改为使用前驱结构,比如我们熟知的丰田卡罗拉,AE86 作为性能版仍然保留后驱,但之后的车型都改为了前驱。包括我们国人接触最早的日产风度轿车,初代为后驱,之后两代也都改为前驱,初代风度(A31)是国内改装漂移车用的最多的车型。
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多数豪华车常用后驱形式,这并不是巧合,用料、科技配置、驾驶体验,这三者虽然不是用车刚性需求,但是豪华车的刚性需求。
中国人在消费汽车时总会为自己的「不时之需」而考虑,比如在南方开车的人也要留意方向盘加热这类功能。「买多不买少」时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上的普遍现象,这也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中国汽车的主导消费力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但「限号」「停车难」等问题也迫使很多家庭只能拥有一台车,「专车专用」在中国并不现实,所以国内受欢迎车型的能力更加综合。
车企也深谙中国市场形式,最大程度满足中国人用车需求。虽然在经济性强的车型上后驱形式已经被 pass 了,但豪华车依然是这一形式的拥趸。在满足豪华感和舒适性的基础上让驾驶更加富有乐趣。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从一台豪华车的驱动形式上我们其实可以读出一家车企的硬实力。比如 BBA 三家实力雄厚的传统大厂,它们的高端 D 级车也都是后驱为基础,可选配四驱形式,奥迪则是全系四驱。后驱平台的研发成本是近些年来最让车企头疼的问题,砍掉后驱形式就等于省了一大笔研发费用。
除了 BBA,美国传统豪华品牌被石油危机洗礼后,只剩下凯迪拉克一家仍然坚守「美系豪华后驱车」的最后一块高地。日系高端分支的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更注重豪华车的「牌面」,而本田和它的讴歌依然是万年前驱党。
如果人生中只能选择一种驱动方式的豪华车,后驱一定是首选。在发动机都趋于小排量涡轮增压的今天,涡轮延迟带来的不适体验就让灵巧的操控弥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