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反作弊”成为“空中楼阁”

切莫让“反作弊”成为“空中楼阁”_第1张图片

切莫让“反作弊”成为“空中楼阁”_第2张图片


315刚过去,也来聊聊打假。

1、

从去年中期开始,关于网络广告欺诈和反作弊的话题点越来越多。一篇有关数据透明的文章,拉开后半年轰轰烈烈的“打假”热。

事实上网络广告作弊的事情,绝对不是从去年才有的,之所去年开始热闹起来,是因为互联网的大环境变了。从手机出货量的增长放缓趋势可以看出,人口红利期已经基本过去了,这意味着流量不再是白菜价,而是黄金价,而原先在白菜价的流量中浑水摸鱼的“假量和作弊”,现在就被一个接一个的挑了出来,毕竟假白菜和假黄金对花钱的人来说是两个概念。

用户获取和广告成本的上升,迫使人们重新去抓质量,这一抓不要紧,原先在行业里“潜规则”多年的“造假问题”被搬到了台面上,才让广告主看清这“冰山下的一角”有多大,也难怪宝洁的CMO频频开炮,称再不改就不投了。

广告主的态度变得谨慎而强硬,对于广告业的其他人来说意味着钱要更难赚了,实际上从去年整体的市场增速看,放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广告技术公司上市的新闻越来越少,而并购新闻越来越多,也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市场信心的变化。

2、

所有市场都要经历一段波折的发展过程。从一炮打响众星捧月,到市场泡沫被戳破,然后重新回到稳定的增长期。当然这个过程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比如智能手机爆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就带动着移动广告业坐上了三级火箭。

而广告技术公司的发展又太快了,几乎每半年就有一个新的花样出来,RTB,DSP,私有交易市场,移动程序化,智能电视,云服务、人工智能等等,里面有多少水分,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也正是这样的“繁荣”,掩盖了市场的风险:假量,拦截,机器作弊,刷量等“黑盒行径”透支着整个行业,广告主需要多少KPI,技术公司就做出来多少,前些年的时候还能皆大欢喜,当经济环境和流量环境一变,就树倒猢狲散了。

从业者慢慢视“作弊和假量”为一种常态,这正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征兆,不作弊就活不下去的想法即危险,又是多么无可奈何。然而经历了去年多轮的舆论轰炸,从业者和广告主也都意识到对于“作弊和欺诈”问题不能再听之任之,而要去寻找切实可行的防范和解决办法:宝洁的CMO说要在数字广告中引入第三方监管,要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要全面的透明化。

广告主的喊声有没有用,还是要看预算是否有明显的变化,利益导向最为明显。

而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国内的几大广告技术公司都在今年打起了“透明,反作弊,真实可信”的大旗,有的推出了新的交易机制,有的放出了新的反作弊系统,有的与第三方数据商合作共同背书。反作弊从一带而过到成为主打特色,不过短短几个月。

3、

作弊与反作弊从互联网广告诞生开始就存在了,人们对于“虚假”的态度经历了默默无闻、震惊、愤怒到理性的逐步变化。这一过程中,“打假”也从几个点点浪花,变成了整个行业在共同推动的大浪潮。

作假能被消灭吗?坦白说可能性并不大。但是行业和广告主们对于作假态度的变化,让实际的“打假”取代了“空谈”,行业公司开始用更广泛的行动去对抗作弊。这种变化也将从广告主,技术公司这里逐步延展到整个生态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打假”成为一种常态化,全方位的行业共识。

不过这条路也并没有那么好走,至少从目前看,行业中仍然没有形成统一性的行业组织和反作弊标准,换句话说,互联网广告打假这件事,应该谁来管,又该怎么界定“假”与“真”?

尽管各方都在参与广告打假,但是谁主导谁参与一直都没有定数,这背后也有着利益的问题,谁说了算很关键。而“假”如何界定也是问题:按照国外的标准照搬可行吗?“假量”是不是等于“劣质流量”?如何区分服务商在“假量”问题上是否有主观故意?说到底,反作弊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态度和利益问题”。

当行业舆论聚焦在反作弊的问题上时,也意味泡沫又在发酵,现在很多人都在呼吁开放数据,引入第三方审计,以更透明的方式发展互联网广告,但其背后不是简单的做做样子就行的,复杂的利益往来,以及经济环境的制约,都让“广告打假”成为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打假”浪潮的出现只是一个开始,切莫让其成为浮于表面的“空中楼阁”。


切莫让“反作弊”成为“空中楼阁”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切莫让“反作弊”成为“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