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当地时间8月29日晚,一位华人的去世,惊动了几乎海外所有主流媒体,《卫报》、《金融时报》、路透社、彭博社......
他是邓永锵,因肝癌在伦敦逝世,享年63岁。
国人最熟悉的,是他创立的服装品牌“上海滩”——高端中式服装定制。
这个被老外视为"中国唯一的奢侈品牌"曾经名噪一时,还被世界第二大奢侈品集团“历峰”收购过。
邓永锵还是英国上流圈人脉最广的华人,好友包括了查尔斯王子夫妇、撒切尔夫人,和戴安娜王妃更是老友。
本文以下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英伦圈”(UKZONE)
她是戴安娜故交,获英女王授勋
在邓永锵的朋友圈里,“来头最大”的自然是英国皇室成员了。戴安娜王妃在世时就和他是故友。
当年戴安娜到访香港时,还专程去了邓永锵开办的俱乐部China Club。
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直到近些年也都还和他常有往来,连年轻一辈的皇室成员也和他一起出席各种活动。
他和皇室成员的亲密友谊有多久了呢?
安德鲁王子前妻莎拉·弗格森曾表示,“超过30年的友谊,彻底改变了包括她在内所有人的一生。”
2007年邓永锵和查尔斯一起到访伦敦中国城
邓永锵和卡米拉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寒暄
2009年,邓永锵和尤金妮亚公主一起拜访切尔西足球俱乐部
除了社交能力出色,邓永锵在慈善方面也收获不少好评。
2008年,为了表彰邓永锵在慈善事业方面的贡献,英国女王还亲自给他授勋。
除此之外,法国政府也早在1995年就授予了他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的骑士勋位。
当然社交圈仅限于皇室的话,并不足以被冠上“上流社会红人”这样的称呼。
邓永锵和包括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布莱尔,以及工党现任领导人科尔宾在内的英国政要,都关系不错。
他常常和凯特·莫斯、“黑珍珠”娜奥米·坎贝尔等等超模一同出席活动。
邓永锵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娜奥米以及曾主演《角斗士》《悲惨世界》等一系列好莱坞大片的澳洲国宝级演员罗素·克劳也第一时间发推表示对他的悼念。
有意思的是,在2007年一次采访中,当记者问他,“你是如何认识这么多显要人士?”
邓永锵的回应是,“你的意思是,他们是如何认识我的吧?”
能说出这样风趣中又霸气的话,邓永锵自然是有着能匹配他自信的人生与事业。
北大教书,创办“上海滩”
邓永锵的各种成就里,最为出名的便是1994年在香港创立的服装品牌“上海滩”。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创建这个品牌的目标是,“重现上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时尚,所以能看到大量的改良旗袍设计。”
除了定制华服之外,“上海滩”的奢侈家居用品、骨瓷产品等等也非常出名。
1988年,整个品牌被著名的瑞士奢侈品公司历峰集团收购,成为卡地亚、梵克雅宝、伯爵等奢侈品牌的“同门”。
正是因为如此,时尚届最权威的业内产业资讯平台《女装日报》(WWD)也在今天刊登了他的讣告,并盛赞邓永锵是“锻造当代中式奢侈品美学的先驱”。
另一个为人称道的事业,就是邓永锵2015年开设的非营利性机构— —中国站”。
为什么命名为“中国站”?
他解释是因为“站台”有来有往,他希望中国站能起到一个平台作用,让外国人可以进来看看中国,中国人也可以看外国。
中国站在伦敦开幕时,英国查尔斯王储夫妇到场揭幕
其实,邓永锵虽然外表很西化,但很多事业都跟中国有关。
他现任英国太太Lucy,形容他是“炒鸡蛋”,“由里至外都是中国人”。
邓永锵与Lucy合影
在BBC的中文专访中邓永锵回忆说,他的中国情结源于1979年。在澳门富商何贤的安排下,他和何贤的儿子何厚铧(后澳门特区首任特首)去安徽爬黄山。
这也是他首次踏足大陆,当下感慨,“云海太伟大了”。
1983年,邓永锵带着他当时的女朋友、香港女明星张淑仪来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学教了一年半的书。
在北大,他一开始教授自己的“老本行”哲学课,后来又改为英语老师。
他甚至还记得,当时的月薪为400多元人民币,在80年代初也算是不小的一笔收入。
1983年至1984年,邓永锵在北京大学教书时与其学生们合照
他出身名门,却不是富二代
在北大教书的邓永锵,却出身香港一个名门望族。
他祖父是已故香港著名富商邓肇坚。现在,香港仍然能见到以邓肇坚命名的医院、学校及慈善机构。
不过,邓永锵对BBC记者表示,他虽然出身名门,但绝非“富二代”。
由于家庭原因,他的父亲邓伯勤年幼时重病痊愈后,祖父就已经不愿再相认,所以邓永锵小时候其实生活贫困。
邓永锵童年时的照片
1966年,当时才12岁的邓永锵跟随父母来到英国,并在13岁时入学就读剑桥的私立佩斯中学。
那时候的他,连英语都几乎不会说,连考试都挂了6次。他还要边读书边打工,在伦敦Harrods百货公司给客人量裤脚,在中餐馆里两手托八只大碟、在马房铲过马粪、甚至还洗过厕所。
不过,邓永锵却迅速适应了英国的学习生活,随后曾先后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攻读哲学、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
“如果你跟我做朋友,我能帮的就一定要帮你”
早在本月初,邓永锵就知道自己只剩下2个月不到的生命。
他不害怕,倒是“潇洒”地在《泰晤士报》刊发文章,邀请好友们到伦敦多切斯特酒店参加一场盛大的“告别派对”。
这场盛会原计划在9月6日举办,但最终邓永锵还没等到,就在故友戴安娜20周年忌日的两天前,先行离开了。
面对着邓永锵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专访的BBC记者,后来是这样评价那次的交流:
“从外表看,他的行为举止很像一位传统的英国爵士,但在内心深处却又是一位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中国人。而且无论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他都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2004年邓永锵在香港
邓爵士走了,他留下的“礼仪教科书”却给很多人带来了启迪。
别把钱包放裤兜里,因为这样并不好看
手袋是中产阶级的体现,高贵的人会把小物件塞进手套里;
打包带走没吃完的东西,杜绝浪费;
别只给客人准备一只杯子,多了解客人的习惯,宴客前准备得充分些;
不需要把客人带来作为礼物的酒打开,把自己珍藏的好酒拿出来待客足矣;
不需要等着别人一起就餐,不然食物会冷掉,当然女王是个例外
他交朋友的”社交金句”也很温暖:
“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帮朋友做了一件事,就希望他将来能帮我做一件事。这个看法是不好的,我帮他做什么事,是自愿的。如果你跟我做朋友,我能帮的就一定要帮你。
“是给予造就了我,而不是索取”
对于死亡,邓永锵却很坦然,信奉作家Hilaire Belloc的一句话:
“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他们会说:他罪孽深重,但他的书有人读过。”
文/ Moo 编 / Cassie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