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质疑:中高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谁掌握话语权?

名师质疑:中高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谁掌握话语权?_第1张图片
校朋

去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并将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最终建立起“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通高中录取模式。

但是,有一位老师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

这项改革旨在引导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用过程性评价来弥补考试评价的不足,破解录取中的唯分数论。如果该政策真能落到实处,将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但是,如果落实不到位,则可能带来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实际上,综合素质评价并非新生事物。10多年前,很多省份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了。比如,2004年,长沙作为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中考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纳入中考录取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跟中考文化课成绩的等级(长沙中考文化课成绩也施行A、B、C、D等级制)一样重要,两者的等级加起来就是中考最终成绩。十几年来,其他地区的中考中也有类似长沙的做法。一些试点大学在录取时,也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分数的一部分。

非试点城市的高中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仅供参考,录取依据主要还是中考文化课分数。这些地区的综合素质评价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比如,家长评定时,总想给孩子等级打高一些,觉得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学生在自评、互评时,怎么开心就怎么评,可谓综合测评,主要看心情。而实际操作中,教师评定成了班主任评定,班主任在评定时,为难之处在于,要给一个班里五六十个孩子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区分出四个等级;不为难之处在于,因为如果你的分数达不到省级示范高中分数线,即使三年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全为A,也无济于事。因此,老师也只能模糊处理,不排除简单按照文化课成绩来给各个维度排等级的可能性。

多年来,试点地区肯定积累了一整套科学、规范、成熟、公正、公开的措施。但是,老师们还是有不少疑惑:这种新的录取模式可能会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挑战。

如学生道德素质确实有不少差异,但是如何区分等级呢?可以制定一个思想品德的评分标准:热爱祖国、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但是如果真的落实起来的话,学生会不会为了给品德加分去刻意做好人好事?老师们甚至怀疑,学生的道德素质高低可以通过评价考核标准来真实反映吗?

这位老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由教师公开、公平鉴定,不要轻易交给第三方评价机构,防止出现暗箱操作。

而这种公开的评定方式,这位老师也给出了建议:使用“校朋”这款现代化的综合素质评价软件。

根据教育部分下发的规定与学校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本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将该标准导入“校朋”app,然后老师就可以随时随地评价学生。

名师质疑:中高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谁掌握话语权?_第2张图片

老师对学生的这种评价是公开透明的,学生们可以通过“校朋”智能光荣榜看到老师的实时记录。

名师质疑:中高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谁掌握话语权?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师质疑:中高考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谁掌握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