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校长推荐: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布热津斯基才是中美建交幕后的实际推手。
现在以及未来十几年,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是中国抗住美国压力、实现经济转型,走向复兴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咱们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干事,也需要高明的战略。
说到战略,咱们中国是战略的老祖宗,但国外也不乏战略大师和高端智库。所以接下来,犀牛会和几个朋友,一起做个系列,写写古今中外的战略大师和经典战略,古为今用,外为中用,为祖国的强大略尽绵薄……
今天犀牛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充满争议、褒贬不一的美国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Enjoy:
一
中美建交的幕后英雄
1·序章:
1978年5月20日,布热津斯基(以下简称“布氏”)登上了一架飞往北京的专机。
这是他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首次访华,也是奉命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进行最后的磋商。这次,布氏将第一次代表美国官方,对中方提出的“建交三原则”表示接受,而且还会推动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等落至实处。
作为见面礼,他带来了美国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的岩石标本,以及卡特总统的亲笔信。到达北京机场的上空,布氏透过舷窗,欣喜的看到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前来迎接,这说明中国把这次访问,升级为更重要的级别了。
前一阵子总统还跟他开玩笑,说中方取消了建交决定。布氏听到这句话,大脑顿时一片空白,急得差点当场晕倒。谁想到一转眼,中美筹划的多年的建交谈判即将完成了。
想到这里,布氏紧绷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心中盘算着,苏联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而自己的理论主张,也终于能得到全世界的认证了。此时此刻,他不由得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经历......
2·人生轨迹
1950 年,布热津斯基考取了哈佛的博士,专攻对苏联意识形态的研究。
那时他就认为,西方的“绥靖和妥协”无法遏制苏联霸权侵略扩张的野心。警告称,苏联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全球反对民主的武装的目标。一个孤立的民主社会不可能长期存在,美国人应该恢复他们的民主意识形态,吸引那些摇摆不定的人。
60年代开始,布热津斯基开始积极参与政治,并担任肯尼迪开始的外交政策顾问。此后,他支持政府出兵攻打越南。同时反对和中国接触,认为中国一定会崛起,进而威胁周边国家,甚至美国。
凭借对越战的支持,布热津斯基进入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然而在这里呆了不到两年就被边缘化了,之后又沮丧的回到大学任教。直到70年代,布热津斯基才又一次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曼哈顿银行董事长戴维·洛克菲勒。
当时,欧美日的金融资本大鳄们为了掌控国际形势变化,在美国外交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三边委员会,通过各种关系网,向各国政府输送他们的代理人,以控制各国政府,为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而布氏就被“钦点”为这个委员会的主任。
在此期间,布热津斯基发现了原本默默无闻的农场主吉米·卡特,并将其推荐给洛克菲勒。此后在资本的运作下,卡特成功当选第39 届总统。而布氏也顺理成章的进入了白宫的核心决策圈,登上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
在他出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期间,最大的外交成就便是促成了中美顺利建交。今天一提起这个话题,国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基辛格,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布热津斯基其实才是中美建交幕后的实际推手。
3·幕后英雄
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两国关系彻底破裂,敏锐的美国战略层迅速嗅到了中国的重要性。70年代初,基辛格秘密促成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可没过多久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下台,基辛格也退出了政坛。
随着基辛格的黯然离去,中美关系再次进入了不确定的旋涡。此时,基辛格的继任者布热津斯基也意识到,“在未来几年里,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会更多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将冲淡意识形态的枷锁,形成博采众长的一条现代化道路。”
特别是1971年,布氏到日本调研时,发现日本正在积极谋划进入中国市场,这就彻底颠覆了他的想法。转而大力主张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强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帮助稳定美中苏的三角关系。
卡特执政初期,美国的外交政策由国务卿万斯负责,他认为美苏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而对华政策并不积极。面对这种局面,布热津斯基想尽办法和万斯争夺外交主导权。
卡特刚上任,布热津斯基便于1977年2月14日致函总统,强调作为“力量中心”的中国在全球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性:
除去缓解东线防务压力等抗苏功用,出于观察中国正在“告别文革”,实现国家发展道路的全面转轨,布热津斯基坚定认为,“技术扶华”等对华亲善战略是“继续保持、鼓励中国实践改革和开放道路”,“持续减少占人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对美敌意”的关键。
引导中国这一“第三强权”的现代化方向,按照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意志规约中国的发展,积极回应中国改革派就西方的技术渴求与“四个现代化”目标,从而制度化中国于世界体系,使之成为国际秩序的建设者,是“美国面临的最大战略任务乃至世纪挑战之一”。
布热津斯基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亲自规划了中美建交的过程,以及如何应对国务卿万斯、台湾方面和美国国会的干扰。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国内外的一片反对声浪中,在1979年1月1日彻底促成了中美建交,也为苏联奏响了葬礼之歌。
不过,尽管他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但好景不长。布热津斯基成也地缘战略,败也地缘战略。正是其理论和性格上的弱点,最终导致了他政治生涯的滑铁卢。
二
折戟德黑兰
1·致命的性格与理论缺陷
布热津斯基童年时,亲眼见到了祖国波兰被苏联瓜分,这让他对苏联的仇恨刻骨铭心。因而在美苏关系问题上他的态度非常强硬,这让他在对外决策显得过于主观。
同时,他和万斯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互掐,导致卡特的外交政策政府内部分歧重重,决策混乱,作为特别协调委员会的主席,布热津斯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特别是1977年,布热津斯基和万斯的分歧最终公开化。两人的对苏、对华政策完全截然相反,甚至在到最后开始互相指责对方的人格。可以说,布氏身为国家决策人员之一,却任由个人情感干扰本职工作,是很不称职的行为。
到了1979年,布热津斯基终于为他的感性和主观付出了代价。
2·政治生涯的滑铁卢
1978 年初,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一向亲近美国的巴列维国王的统治岌岌可危。在此次危机中,布热津斯基认为伊朗拥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美国绝不能丢失伊朗,因而他坚持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美国在伊朗的利益。
当看到巴列维国王过于软弱无法实施强硬手段时,他建议美国直接出兵伊朗发动政变,甚至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而破坏正常的外交决策过程。万斯指责他试图建立一个与伊朗联络的单独渠道。
1979 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伊斯兰革命者占领,扣押了60 多名使馆人员,要求美国把巴列维国王引渡回国接受审判。布热津斯基认为这事关国家荣誉,是原则问题,美国不应做出让步向对方妥协,建议采取军事营救行动解决此次危机。
在制裁无果的情况下,美国决定用军事手段解决。然而,当美军进入伊朗后,飞机却因天气原因出了故障,无法执行任务。更糟的是在撤离过程中竟然发生了撞机事故,不得不宣布作战失败。
为此,卡特的政治声誉大受影响,也导致了政府的分裂。一直力主以外交手段解决危机的万斯,向总统递交了辞呈。
1981年,卡特在里根的炮轰下便黯然下台,布热津斯基也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价,黯然离职,从此彻底退出政坛。
可以说,卡特下台事件中,布氏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正因如此,他在官方和民众中,口碑都变得非常差。这导致他从此以后,再也无法回归政坛。只能以教书和智库“参谋”的方式,发挥余热了:
三
智库生涯
1·理论创作
卸职后,布热津斯基重返学术界,任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顾问。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其研究方向也从原来主攻东欧和苏联方向,转向了全球地缘战略政治的研究,为其之后提出的“大棋局”理论,埋下了伏笔。
在这段时间里,布氏反思了卡特时期的美国外交问题,指出卡特政府时期,由于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对美国的影响,使美国外交方面心神不定、进退失据。
为此,布热津斯基审时度势,提出美苏争斗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的三条战略线:
第一条战线远西战线,在地缘政治上至关紧要,它是工业最先进的地区,控制着大西洋的重要出海口。
第二条是远东战线,其地缘政治的意义在于控制着通往太平洋的主要出海口。
第三条是西南战线,即西南亚,是重要的产油区。
(P.S.:看上去有点像“一带一路”)
这场竞赛的结果将由谁先控制以下八个国家来决定:波兰、西德、朝鲜、菲律宾,伊朗或阿富汗、巴基斯坦。
这八个国家,都是上面的三条战线中,非常重要的地缘政治关键国家,它们对地缘博弈影响重大,自身却势力薄弱,正是大国进行抢夺、控制,争取地缘优势的重要棋子。
此时他已经意识到,美苏争夺虽然是全球性的,但有一个中心重点,就是欧亚大陆。这一大陆块在双方争夺中是地缘战略的焦点,是地缘政治的争夺目标。他对苏联的判断是非常精准的,一针见血的指出:
即使苏联通过军事杠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它也不具备提供建设性的和持久的领导资格的能力。因为其经济不可能担负起全球发展和技术革新的火车头作用,不能在金融方面领导全球,并且随着苏联的无限扩张,也必然走向崩溃。
2·苏联解体,梅开二度
布热津斯基一语成谶,90年代初庞大的苏联帝国在既无外敌入侵,又无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土崩瓦解。当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缓缓降下时,布热津斯基感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满足和成就感。
他的理论得到了证实,他的祖国波兰也从枷锁中永远解脱了。
苏联的解体,让布热津斯基一雪前耻。此时,早已远离政坛,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他,又成了美国战略层炙手可热的人物。
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请他再次出山,担任政府的高级智囊,分析苏联解体后的国际格局发展趋势,为美国今后的战略做出规划。
在此之后,他提出了蜚声国际的“大棋局”理论。
四
人生谢幕
1·名扬四海:大棋局理论
他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应该基于这样的认识:
首先,冷战后美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
其次,美国也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全球性超级大国。
其三,美国应该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政治民主化时代的开创者。
所以,美国应在欧亚这块世界上人口最多、自然资源最丰富、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大地上行使力量。为此,他提出了“大棋局”理论,认为欧亚大陆上只有五个真正“玩家”,即中、俄、印、法、德。
1993年,布热津斯基已经洞察到了中国的崛起。
他说:
“中国将成功采用非西方的道路崛起从而带给西方模式很大杀伤力,同时自动的、被动的成为一大群国家的领袖,这些国家都将中国看成楷模与自己的未来,最终中国将站在多选题面前选择如何塑造世界,然而不论如何选择都意味着它具有主动权地位”。
因此,他认为美国要做的是,把欧共体放在美国主导的框架内,防止法德对美的过分独立,并阻止欧盟走向真正意义的联合。同时,在远东防止中国与俄罗斯,或中国与日本结盟。
但是,对于中国,布热津斯基仍主张中美实现“大和解”,不应用扼制苏联的手段遏制中国,而是应寻求伙伴关系,但是同样需要防范。
正如其《大棋局》所说:中国作为一个重要大国的兴起,造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问题,美国应对此给予高度关注。美国既不能采取遏制政策,也不能迁就。最理想的结果是把中国纳入亚洲区域合作框架。
因此美国应该认识到上述情况,中国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威胁,应该拉拢中国,与中国合作在东亚地区行使隐形控制。布热津斯基呼吁在未来20年到30年间,当国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的时候,美国应该“接近欧盟,但不要排斥中国”。
2·谢幕人生,人亡政息
2017年5月,布热津斯基去世。在他活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内部,尤其是民主党的对华政策,和他的理论是基本上一致的。
随着他的去世,美国的政策也回归到了基辛格的地缘均势理论,也就是主张把中国当作必须扼制的对象,并联合俄罗斯,共同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
可以说,布氏的结局,是有点人亡政息的味道的。
结尾—点评:
布热津斯基这个人,毁誉参半,功过都有,但其一代战略大师的理论和现实成就,还是毋庸置疑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一窥美国的对华战略脉络,了解美国到底在想什么。
当然,他个人是无法代表全部的美国对华战略思想的,所以,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其它的战略专家和智库机构。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大国博弈,时政解析,每天在此开“蒋”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