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写诗?

前几天听podcast的时候,听到吴晓波的一期脱口秀,他问到,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诗,或者在当今的中国,还有多少人在写诗?

我也很好奇,在这个谈股论金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还在欣赏诗歌,甚至创作诗歌呢?

最近新闻里最火的诗人,毫无疑问是湖北女诗人——余秀华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余秀华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被古代诗歌浸透多年,读到这样的现代诗,我无力去赏析它的美。

不过比起“大海啊 你都是水 骏马啊 你四条腿”之流,余秀华的诗显然更容易得到媒体的青睐,更容易引起大众的狂欢。

言归正传,吴晓波在这一期频道里揭露了一个特别隐秘的现实,当今中国最大的诗人群体,竟然是那些在一线的产业工人,是那些生产线上的、车间里的、建筑工地的工人。

人们对产业工人的印象大多是新闻联播背景中在生产线旁机械般操作着的“人形机器”,与诗歌似乎八竿子都打不着。

纸上还乡

郭金牛

少年,某个凌晨,从一楼数到十三楼。

数完就到了楼顶。

他。

飞啊飞。鸟的动作,不可模仿。

少年划出一道直线,那么快

一道闪电

只目击到,前半部份

地球,比龙华镇略大,迎面撞来

(龙华镇是深圳富士康所在的地方,有十多万富士康工人)

速度,领走了少年;

米,领走了小小的白。

母亲的泪,从瓦的边缘跳下。

这是半年之中的第十三跳。之前,那十二个名字

微尘,刚刚落下。

秋风,连夜吹动母亲的荻花。

白白的骨灰,轻轻的白,坐着火车回家,它不关心米的白,

荻花的白

母亲的白

霜降的白

那么大的白,埋住小小的白

就象母亲埋着小儿女。

十三楼,防跳网正在封装,这是我的工作

为拿到一天的工钱

用力沿顺时针方向,将一颗螺丝逐步固紧,它在暗中挣扎和反抗

我越用力,危险越大

米,鱼香的嘴唇,小小的酒窝养着两滴露水。

她还在担心

秋天的衣服

一天少一件。

纸上还乡的好兄弟,除了米,你的未婚妻

很少有人提及你在这栋楼的701

占过一个床位

吃过东莞米粉。

上面这首诗,就是富士康的一个工人纪念他跳楼的工友所作的诗。

还有这首,一位矿工为他的遇难工友写的悼词。

矿难遗址

张克良

仍在低泣……

还有许多钢钩般锐利的

求救目光,挤出石头墙缝

扯住我的肝肠,直往墙内拉

……原谅我吧,兄弟们

原谅这个穷矿工,末流诗人

不会念念有词,穿墙而过

用手捧起你们温热的灰烬

与之进行长久的对话

所以我只能在这首诗中

这样写道:在辽阔的地心深处

有一百多个采摘大地内脏的人

不幸地承受了大地复仇时

释放出的万丈怒火,已炼成焦炭

但仍没被彻底消化干净……

余下惊悸、爱恨,还有

……若干年后

正将煤攉入炉蹚内的

那个人,在呆呆发愣时独对

往日,我们听到矿难的新闻,只听到播音员的嘴里吐出一串串冰冷的数字,甚至不用到第二天,在听完新闻的下一秒,我们就将那些逝去的生命遗忘。

从张克良这位矿工的诗歌里,我们读到了矿工群体对自身命运的哭泣。没有诗歌应有的诗意,但却有诗歌应有的血与肉,我们能够从一个个用力迸出的词语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诗歌的热度。

原谅我们这个时代的繁荣伟岸与残酷和冷漠,原谅我们在享用你们的煤炭和温暖的同时,也在享用着你们的血肉躯体。

上述的这两首诗,想必会丰富你对产业工人的印象吧。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物,而不是生产线上的机器,他们的诗歌中透露着工人阶级特有的喜怒哀乐。工人阶级,应该是我们这个国家的领导者,现在却成为社会的底层,不禁令人唏嘘。

再谈谈诗歌吧,以前很喜欢朦胧诗,觉得那种诗人对社会的反抗,很符合当时的心境,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文青们一遍遍念诵着北岛、顾城、舒婷、食指等人的诗,恨不得将“叛逆”刻在额头上,背后再贴一个“我是文青”。

后来,我读到了诗人沈浩波的一首诗《致马雅可夫斯基》

我节选了第一段,如下:

亲爱的马雅可夫斯基

你是不是仍然

站在原地,

"想着韵脚,做着诗"。

像一个

腿毛粗壮的屠夫,

刀笔敲打着列宁格勒

这块巨大的

用来享受欢呼盛宴的砧板,

发出震天的巨响。

你以为这代表着

人民的荣誉,

和战无不胜的

共产主义意志。

那本印着

铁锤和镰刀的

苏联护照

是不是还被你

珍惜地

放在前胸的衣襟。

必要的时候

炫耀似的掏出来

像掏出

一件无价之宝

"看吧

羡慕吧

我是

苏联的

公民。"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2003/3/22,诗人在诗的最后注上一句“美国及其盟友攻打伊拉克的第3天”,全诗的意图就变得耐人寻味。


文章首发在微信公众号“杂家”(zajia7),欢迎关注!


谁还在写诗?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还在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