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好行为的希望

这本书真正的痛点,在于它让我们直面那些我们不想面对的行为真相,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希望,知道大脑一直都是可以继续塑造的。

好的判断可以变成习惯,最终把它自动化,变身一个纯天然的好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随着时间改变。

1863年发生的葛底斯堡战役,被视为美国内战中最血腥的一场战役。统计数据表明,一多半的士兵听见命令装弹就装弹,然后拿着枪一直等到战斗结束都未曾开过火。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紧张,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不想开枪。更多的人只是在战场上大喊大叫,恍恍惚惚地奔跑,有时候停下来照顾伤员,并不怎么真打。

群体斗殴也是如此,大多数人只是在跟着起哄,真正近身搏斗的人很少。我们并不是一种很喜欢杀戮的动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只有15~20%的士兵真的开了枪。

对士兵而言,扔手榴弹和开炮和直接对着一个人开枪是完全不同的道德直觉。前者没有太多的针对性,自己只是在作战没有专门杀戮哪一个人,后者却是在有目的地杀戮另外一个人,这个问题就是电车难题的一个变种。

同样是身处战场,同样要直面生命危险,医护人员和随军的非战斗人员很少会精神崩溃,因为他们清楚自己不是去杀人的。

人的确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变身杀戮机器,但人原本真的不是杀戮机器。

一个狒狒群体遭遇意外,大部分身强力壮的公狒狒因此在几周之内死亡了。这个狒狒群体的男女比例从1:1变成了1:2,成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群体。幸存下来的公狒狒也都是一些性格比较没有攻击性的,结果它们变成了一个友好的狒狒群。

它们还会为了争夺地位大打出手,打输了的狒狒却不会对更弱的狒狒发起替代性攻击。可能是因为它们特别流行互相理毛,更容易获得情感的安慰,这群狒狒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很低。

其他的公狒狒加入这个群体之后,居然也认同了这个群体的友好文化,也变成了低攻击性和高亲和性的性格。

当好人当成了习惯,你就真的会变成好人。哪怕进十步退九步,可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变好也不一定需要耗费太多的主观能动性,有几种很硬的机制可以让人做出好的行为。

经常流动的群体和个人一般不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大家有选择的能力和条件,不喜欢谁可以选择离开。只要允许自由流动,合作是可以自发产生的。

科学和慈悲心可以并存,你可以选择明知没有自由意志而假装大家都有,可以明知自己就是机器而不把人当做机器,选择对他人和自己充满慈悲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16 好行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