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最成功的一点,在主角Daniel的塑造上,他于影片开头几乎无任何对白的十多分钟内孤独地探寻、艰苦地开挖,和他惊险的遭遇(甚至Daniel因意外而跛脚的一幕),都或会令观众对其产生一丝的同情,令我们觉得他原本也是个「兢兢业业」的、靠自己白手兴家的「良民」;令我们觉得他跟《碧血金沙》内(导演Paul Thomas Anderson曾提过自己有参考这电影),那位在掘金过程中连人性的丑恶也一起挖了出来的主角Dobbs类似,特别是油钻大爆炸后,Daniel选择抛下快失聪的「儿子」(主角Daniel在电影中抛下过自己的「儿子」两次)、赶去油钻那边指挥,他望着熊熊的火光,心知道他这次应该会发大财了,但此刻其内心冒出的魔鬼,却比起油井内喷发的石油或眼前之大火,更加地凶猛!

        深沉的Daniel,仿佛将真实的自己埋藏得如石油那样地隐蔽、深入(电影偏暗的色调又帮助到角色的塑造),他自小至长大后的思绪、想法,可能很少会被表达出来,或只向很少的熟人分享过(影片的开场配合了这沉默),若不是所谓的「兄弟」Henry介入到本片内,观众也未必知道Daniel曾生长在一个不太幸福的家庭里面,也未必知道他从小就立下了要赚大钱的愿望。这有点扭曲的童年经历,或者是他「月之暗面」形成的一个原因,Daniel并非在影片的中途才变「坏」,他开始时不久总带着「儿子」H.W.(其真正的父亲是Daniel之前的参股合伙人),四周围去推销、谈判、买地,就是对「亲情」的赤裸裸之利用。

      《There Will Be Blood》的另一重要人物Eli,身披着传教士的外衣、靠那卓越的口才与表演天赋将淳朴的镇民控于股掌。他的双胞胎兄弟Paul(耶稣受难后的二十年间,其中之一位追随者或所谓的先知也叫做保罗),「引狼入室」地透露给Daniel知道自己的小镇藏有石油的秘密,并领取了赏金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分析认为Eli根本就没有双胞胎兄弟,他本身只是一个精神分裂者,Eli在教堂中为信徒驱魔「治病」,却治不好自己的精神疾病,他装神弄鬼的本质,和保罗可能是个假先知的说法(保罗从未真正见过作为活人存在的耶稣,或「建构」了一个不同于历史耶稣的基督图像……),形成了某种俱讽刺性的对应关系。

          代表资产阶级的Daniel和代表宗教/教会的Eli,两者相互对抗又相互利用,前者为了修建油管而不得不加入Eli的「第三启示教」;后者也因为有了向Daniel讨来的款项,令他所属的教堂也得到了扩建。这两方势力的扩张,正是寓意着美利坚合众国从它的西部开拓到它的迅速崛起,石油或其它资源优势,是美国在此上升阶段能称雄于世界的关键;可伴随发展而来的贪婪却泯灭了人性,资本家为要获取更大的利润,便像吸血鬼般不断地吸取着更多资源的血液。《There Will Be Blood》内的Daniel,就如著名的德古拉伯爵(Dracula),当他坐在自己大宅书房里面现出了「不可一世」的模样,Daniel与古堡中的德古拉是何其地相似。片名"There Will Be Blood"中的"Blood",有多层的意思,它可指是工业之血——石油,或是受洗礼时的圣水;也可指是电影末段,那虚伪的传教士Eli被主角打死后所流出的血液,带着对宗教/教会的批判性。

        而生在此脏兮兮世界中的H.W.,简直就是从黑色的油井内涌出的一道清泉!他于失聪后反更能观察到其养父的自私与黑暗(H.W.的童年玩伴肯陪着他学习手语,但身为养父的Daniel却不肯学,连跟「儿子」进行沟通也要透过第三者协助),是他跟养父关系破裂的转折点。可不管怎样,H.W.的出现仍是令Daniel流露了较人性的一面,弥补了Daniel自小所缺的,那对「家」的感觉(包括后来代替H.W.「亲人位置」的「兄弟」Henry也是)。然而这所谓的「家」是Daniel的终生悲剧,被遗弃的他(Daniel其实跟H.W.一样,也算是一名「孤儿」),只能和冒牌的兄弟经历美好的时光,最后更失去了养子……Daniel对建构「家庭」的愿望还是彻底地破灭,身处豪华大宅内的他,其精神上却仍是在流离失所。

          很喜欢三十至五十年代旧电影的Paul Thomas Anderson,希望像以前黑白片年代一样,用最少的镜头数量,去产生出电影本该有的感染力。《There Will Be Blood》开篇的十多分钟,就是很好的示范,它风格简朴但成功捉住了观众的眼球,令人想起了《2001:太空漫游》那无对白的开头(Roger Ebert评论《2001:太空漫游》时就说过,它的天才之处不在于其丰富,却在于其简洁)。而事实上导演在《There Will Be Blood》之中,也有很多的地方「致敬」了Stanley Kubrick的电影,包括结尾响起的俱戏剧性的音乐、或Daniel所住的大宅(参考了《闪灵》中那奢华的山间酒店),还有宅内的私人保龄球场,其对称的布局和弥漫着令人心寒的气氛,都明显可体现到寇比力克之作品对本片的影响。

        不是出身于电影学院的Paul Thomas Anderson,却在《There Will Be Blood》中,和他的幕后班底极力去呈现传统学院派所制作的电影风格,像本片内很少会被额外地加入什么特殊效果的摄影部分,连滤光镜和前闪处理亦没有怎用到。按《美国摄影师杂志》2008年1月刊登的文章《Blood for oil》所介绍,「导演Paul甚至不想让电影内的眩光也像我们于今天的MTV内看到的效果,他要那种从上了年头的镜头里面取得的有节制、较原生的画面效果,好比用了Pathe摄影机43mm镜头去拍Daniel和还是婴儿的H.W.一起在火车上的那幕,你能见到它的画面边缘色彩逐渐变化,却不是呈线性还原,而使用该镜头去拍摄的一些远景,因反差较低,也没有出现现在的电影常会有的画面锐利之感。」此外,当要拍摄H.W.坐着汽车重回到Daniel身边的那场戏,摄影师和导演却没选择用上近景/特写,去表现二人见面时的不同情感流露,这个跟着一瘸一拐的主角、以较「冷淡」之方式处理的长镜头,亦是反映了导演Paul Thomas Anderson,需要自己的作品「有节制」的想法。

        而除了上述所讲的之外,Daniel于油钻事故后抱着H.W.赶回小屋的、能增强观众代入感的那个长镜头,也令我印象深刻。负责配乐的Jonny Greenwood(Radiohead主音结他手),在此处用了类似原始或野生部落内会听到的敲击乐,去营造了神秘祭祀仪式般的让人感到不安的氛围,有评论亦说到这从油钻事故发生,并一路延续至次日大火熄灭仍「顽固」地未停下来的配乐,其实是召唤着Daniel内心之魔鬼出来的声音。电影《There Will Be Blood》那较暗色的基调,它的配乐也多采用弦乐的失序音色去烘托,像本片刚开场时没依赖电辅音效的室内乐,却能产生出惊骇之感,并暗示了石油的「原罪」和主角Daniel残酷的本性。Jonny Greenwood于《There Will Be Blood》中,主要以当代/现代音乐为创作的诉求,他复杂纠缠又偏向幽暗的实验风格,如一脚踢破了荷里活传统配乐的那道已经破旧之木门,也显现出导演Paul Thomas Anderson的开明与大胆。

        饰演Eli的Paul Dano,可能因为配合角色的需要,会表演得较为外露与夸张,而从人物塑造的层次来说,Daniel Day Lewis所诠释的主角绝对是更加饱满和丰富,他不但能收敛得像个「君子」,赋予主角厚重的能量,也可以张牙舞爪、疯狂失去理智,令Daniel彻底地变成了魔鬼。当主角于明亮的教堂内被Eli尽情地羞辱,以及他反过来在自己的私人保龄球场对Eli的报复,是Daniel Day Lewis表演上的两次「大爆发」,但我个人更欣赏他于餐厅的那幕内,所表现出的既生动多变,又有点克制的演技。而此段落之结尾处,镜头转向了仿佛若有所思的H.W.身上,更是一个很妙的安排,皆因这镜头令沉默的H.W.有了更多的思想深度,让观众从这小演员的脸上,感受到他对其身边之养父,所藏着的复杂之情感(Daniel可能是又一次地利用了H.W.,因为他要在那位有过节的、伪善的买家面前炫耀自己的家庭幸福)。

            电影《There Will Be Blood》之片名,来自于《旧约•出埃及记》,这令整部作品与《圣经》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像Eli一家的姓氏是Sunday(现在信徒们作礼拜的日子),他养羊的父亲Abel,又可联想到同是牧人的亚当次子,而他的名字也叫做Abel。被驱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生了一对兄弟,小儿子叫Abel,大儿子叫Cain,但上帝更青睐Abel,忽视Cain,这让Cain妒忌并痛恨,最后更杀了他的兄弟。当大家看到这里,应该清楚Cain就是Daniel,他被上帝遗弃,孤独地在电影开始时挖着石油;他心狠手辣,连自己的「兄弟」都肯杀(虽然这「兄弟」是冒牌的),并在犯罪后不知悔改(Cain也是),以所谓的「赎罪」来作为自己能顺利修建油管的捷径。受到诅咒的Cain,相传后来流落至红海附近,且成为吸血鬼的始祖,他使用魔法的力量需要用到大量的鲜血,而这也跟主角的Dracula形象吻合,Daniel亦是对如血液一样珍贵的石油,发了疯地渴求。

        不断积累着仇恨的Daniel,在《There Will Be Blood》中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他从初段时的亲情未失、人情仍在(对自己工人的意外死去感到罪疚),一直到后来变得愈来愈凶残、愈来愈邪恶、连自己仅余的人性,也被金钱、利益所冲洗去。他于片尾所说的"I’m finished",可理解为自我的失去,也可理解为他终于完成了从人到魔鬼的转变、完成了将灵魂交给了撒旦的过程。而此片在Daniel这角色身上,折射出工业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或罪恶,活于被资本控制的社会内的人们,逐渐将金钱代替了信仰,令自己受到了欲望的支配。电影《There Will Be Bloo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堕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堕落,连高举着「我有信仰」牌匾的人或传教士(Eli),也显得唯利是图,缺失了真正的精神信仰。因此,Daniel的悲剧,可以说是《美国的悲剧》缩影,他最后完成「成魔之路」的时间(上世纪二十年代),预告着经济大萧条的到来,而那时表面风光实质危机重重的的社会,也快像Daniel一样,堕进了万丈的深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血色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