谄媚型人格

谄媚型人格_第1张图片

这次国庆去了上海,和大学室友一起,忍不住感慨还能有机会故地重游,很是奇妙与开心。有很多所感所思,今天想写下最内核的一层。

在上海的最后一天,简直是一场艺术之旅。简单生活节在世博公园,所以我们定的酒店就在附近。退房后准备去当代艺术馆,结果发现上午11点才开放。中间空出来一个小时,所以临时决定去中国馆转转。砖红色的标志性建筑看见过无数次,但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谄媚型人格_第2张图片

排队的人很多,又热又晒,室友G前段时间在上海出差已经进去参观过,所以自愿在外面看行李。我和另一个室友在里面逛,好几层楼,有绘画、雕塑、清明上河图,各种艺术展览。一开始,我觉得索然无趣,因为看不懂,领悟不了艺术的美。

另外也是因为时间很赶,整个人有些焦躁。逛完两三层楼后,我在心里祈祷拜托至少让我看到一样有感触的东西,不要白来一遭。然后我们就到了油画厅,看到《萨特之死》这幅画的时候,我觉得值了,其余的都可以不看了。那种感觉说不上来,就是觉得奇特有意思很喜欢。后来又看到类似风格的水果油画,也很喜欢。然后就心满意地离开了。

和室友汇合以后,她问我最喜欢里面的什么。我说是油画,她幸福地喊道她觉得最好看的也是油画,尤其是那幅戴眼镜的人。我听了惊叫起来,说自己最爱的也是那幅。还有水果的那幅也都是心头好。我特别特别开心,是一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欣喜。原来在爱好上有共鸣是如此美妙。

之所以这么开心,是因为我不太向人表露自己在电影、艺术这些方面的爱好,哪怕是在好朋友面前。可能矫情、作、装逼的评价太根植于内心,我害怕去辩解。不知道为什么,甚至有时候心里明明不爱,但如果朋友表露出喜欢,自己会不受控制地附和。无法控制的病态式地压抑自己的想法。

心里有件事从来没有跟别人提过。《聂隐娘》上映的时候,出于对舒淇以及导演侯孝贤的信赖,我特别想看这部电影,于是约了朋友去看。整个电影一直很安静,没有好莱坞大片式跌宕起伏的情节刺激眼球煽动情绪,一直淡淡地静静地。很难入戏,放到半场的时候很多人忍耐到了极限,周围有人骂着无聊垃圾烂片,然后很多人退场愤愤而去。

那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遇到有人中途离场,座位弹回的砰砰声好像还在耳旁回响。突然我开始变得坐立难安,好像如果表现出自己爱这部片子会显得我很无趣。但在内心深处,我却蛮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是那个长镜头,看山看水看风看云,在静谧中等待剧情的改变。到现在,我还忘不了那个画面,忘不了那几分钟的宁静内心。

然而一离场,我为了不显得自己另类,迫不及耐地扭头跟朋友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无聊的电影,整个人犯困。好像急着宣扬,你看我跟大家都一样,我也是不爱这部电影的。然而,朋友说她觉得还不错,挺喜欢的。最怕空气突然的安静,用现在的话就是打脸来得猝不及防。我忘了后面是怎么接话的,但我忘不了当时的懊恼和自我厌恶。

我很讨厌自己这种虚伪,但我从没有去剖析这种病态的心理,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看《圆桌派》的时候,蒋方舟在节目里不厌其烦地自曝糗事,毫无掩饰地说自己自卑,展示出自己的局促,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冷静凌厉地剖析自己,她说自己是谄媚型人格,控制不住地想要去讨好迎合别人。那一刻,我突然被击中,心中许多隐秘的情绪都清晰了起来。这便是我的症结所在,是我性格的缺陷,是我控制不住虚伪示人的根源。

以前我的大部分不快乐,都来自于这种缺陷人格的困扰,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喜欢。我很讨厌人多的社交场合,多少次在人群中感觉快要窒息,因为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我不是真实的我,面具太重,我承受不了太久。

这一年多来已经改善太多,很多时候我都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了。但骨子里是没有改变的,就像是一个圆,一环一环向内,圆心还是谄媚讨好的。

有人问哪部电影曾经让你痛哭过?衩姐说很多都哭过,但哭到缓不过劲儿来的只有《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因为它简直是一部“讨好型人格”者的墓志铭。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自己看电影时候的痛苦压抑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记得自己流着泪在心里说我不要做这样的人。

上海之行的喜悦,好似干涸已久的河床迎来了雨露,突然生出一些对抗恶劣之势的力量。因为感受到真实与真实碰撞出的火花,这温暖实在让人眷念。最开心的地方在于,我突然知道要怎么去和谄媚型人格的特性和解。

以前我是通过达成一件件小事,比如说决定去哪里玩吃什么菜等等,来证明我不再讨好别人。但一旦冒出一件大事时,我又会被打回原形,觉得自己无法根除谄媚型人格,开始自我谴责和自我否定,所以很是痛苦。

到现在我终于接受,它就是在我骨子里,在性格这个圆的圆心上,它是灰色的。我不企图消除它,只是尽力一层一层向内逼近,一点一点做真实的自己,一层一层释放自己真实的色彩。未来的日子,我觉得那个圆会更斑斓一些。

彩蛋

谄媚型人格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谄媚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