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说过年

文/罗文烈




从腊八开始,年的味道,就越来越重、越来越浓了,一直到次年正月十五,过年才算结束。过年,不是很短的一个时点,而是较长的一段过程。

正月初一,是农历一年伊始。所以,古时候把它称作“元旦”、“元日”或“正旦”。

古典小说里,对除夕及正月初一,却描写不多。侧重是祭祀、守岁。

《红楼梦》中写除夕吃年夜饭,大家三十祭祖向贾母等人拜礼,赐完押岁钱,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间更衣,众人方各散出。”  还想往下看更热闹的呢,怎么就“方各散出”了?

而对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描写,古典小说却不吝笔墨。使人觉得正月十五才是过年的最欢乐、最热闹的时刻。

《红楼梦》第53回的回目就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开夜宴?想都不用想,那场景肯定是热气腾腾,每个人都眉飞色舞。贾母在大花厅摆了十来桌酒席,还定了戏班子,唱的是《西楼会》,贾母看得高兴,吩咐赏钱,立刻有人将预备好的散铜钱,一人撮了一笸箩,便往台上撒。元宵献上来了,大家便吃元宵。接着又有女先生说书、击鼓传花、贾母和王熙凤讲笑话等……

《三国演义》中讲过年,最热闹的也是元宵节。第69回,“正月十五日夜间,城中大张灯火,庆赏元宵。”

《西游记》也写了元宵。第91回,“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

《水浒传》也把笔墨放在元宵。第72回,正月十五傍晚灯会,“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

大概农历十五,月儿正圆。这更蕴含人们对新的一年圆圆满满的企盼吧?

…………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年”,经历过一些曲曲折折。

民国时期,实行公历纪年。把原来属于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这个名称,挪到公历年的第一天,即公历1月1日,叫“元旦”;而原本民间把立春作为“春节”的,又挪过来,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当时,引起一片反对声。民间对公历1月1日这个新年,反应并不热烈。“元旦”这个名称,放到公历年后,就显得黯淡无光;而农历正月初一,虽改名为“春节”,却仍然热闹非凡。反正民众就认这个“正月初一”。

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两个新年并行,一个是公历的“元旦”,一个农历的“春节”。

在“破四旧,立四新”的那些年月,春节又受到冲击。被认为是封建残余,应归于被扫荡之列 (在洋节被抵制的今天,本土的春节,也被抵制过 )。但春节在许多民众心中,还是难以抹去,就换了一个提法,叫做 “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春节才算躲过一劫。但被淡化了。1967年1月29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1967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直到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为什么春节不放假》等两篇读者来信后,春节放假制度才重新实施……

古代的人,过年吃些什么?元宵(又称汤元)肯定必不可少。而饺子,虽是民间喜爱的食品,自古就有,但在除夕夜包饺子作为标配,怀疑是近代,满清人建立大清朝后,带过来的习俗。

顺便提一句,满清的统治,给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习俗冲击和破坏很大。如果一提到古代的人,就立马想到一顶瓜皮帽、和一条长辫子,那是清宫剧看多了。汉晋、唐宋时期,中国人俊朗多了。哪里是这个猥琐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言两语说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