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有害APP进校园,但出了校门怎么办?丨今日话题

拒绝有害APP进校园,但出了校门怎么办?丨今日话题_第1张图片


文丨陈雪波实习编辑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


智能设备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需要引起重视。但是,对学生成长产生危害的绝对不仅仅是“有害的学习类APP”,影响范围也绝不限于校园内。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应被视为学生的洪水猛兽,但不加防范,的确会耽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手机APP带来的不仅有知识的海洋,还有信息泥石流


在十几年前,“大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尚是一个争议话题,甚至有贫困生因为带了一部二手手机而失去贫困补助的案例。到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成本的下降,手机已经成了生活必需品,从老人到小孩似乎都会有一部手机,而且几乎清一色是智能机。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智能手机中安装的各色APP会不会对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呢?


DCCI&未来智库联合360中青奇未发布的《2017年中国青少年移动网络安全蓝皮书》发现:83.5%的家长都为儿童配备了智能手机;青少年日上网频次在4次以上的占38.4%;超50%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分布在半小时到2小时;使用移动网络进行聊天的接近半数;89.7%的家长反映自家孩子存在一定的手机依赖现象。


拒绝有害APP进校园,但出了校门怎么办?丨今日话题_第2张图片


其中,72.9%的青少年都接触过不良信息。诈骗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不良信息,占调查总数的37.9%,色情类信息排第二位,占28.1%,排在随后的分别是非法言论,赌博,暴力,恐吓、谩骂等信息,分别有20%左右的青少年接触过这些不良信息。


拒绝有害APP进校园,但出了校门怎么办?丨今日话题_第3张图片


智能设备大大提高了这些有害信息的传播到达率,太多信息没有办法经过父母、老师的审核就直接被青少年不加筛选地接收。本次教育部的通知中提到的“有害APP”正是这样一批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产品。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阶段,这些有害信息对青少年成长的侵害无疑是深重且长远的,他们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学、沉迷游戏,甚至模仿不良行为、走向犯罪。


那么,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内容是否只有这些“有害APP”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过去,儿童、青少年会选择少儿节目、青少年读物这样年龄界限很清晰的信息来学习享用。但互联网世界里,年龄界限越来越模糊,虽然也有一些平台生产少儿作品,但成年人的作品会不加选择地推送向手机端,只要孩子们感兴趣就会点开浏览。小学生整天在家中抱着手机看短视频中衣着暴露的美女跳舞、光头男劈砖块也就不足为奇。


某些信息对成年人不会产生多少负作用,但对本该抓紧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的学生,这些信息就是有害的、偏离轨道的。


再回到教育类APP,这些看似直接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功能类产品是否就有百利而无一害呢?令人失望的是,教育类APP也并人们没有想象中的单纯。


拒绝有害APP进校园,但出了校门怎么办?丨今日话题_第4张图片

在线教育行业用户已达3亿左右


为了引诱下载使用,一些教育类的APP中有“每日一冷笑话”等娱乐版块,完全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有些学校布置的作业需要在APP里完成,但部分APP只能免费使用3天,之后需要通过购买收费项目,来获得PK点、金币、体力卡、皮肤等等,“解锁”语数英三门课程可能需要多达1000元的资金。


问题还不止于此,因为要在APP上完成作业,学生回到家里有了拿到手机的理由,很多学生会以这为借口用父母的手机去玩游戏、看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原本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用手机却常常超过两个小时。


校外管理没到位,校内的禁令也会成为摆设


2018年7月,辽宁铁岭一8岁女孩一天内花光了父亲3年的积蓄:8.8万元。钱的去向竟是打赏了一名女主播。像这样孩子花光父母积蓄打赏网络主播的案例并不少。孩子本无恶意,这样“闯下大祸”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手机屏幕上的点点划划意味着什么。


连接了网络的手机,就是一个花花世界,充满着各种有趣的信息和各种诱惑。掌握合格的媒介素养,对成年人来说尚有难度,不经世事的孩子们,更容易被手机里的东西摆布。在未见到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前,他们会以为手机里的就是世界应该的样子。他们听任网络主播的指挥,去充值、打赏就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的了。


本次“通知”中,要求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但APP对学生的影响,只局限于“校园时间”吗?换种问法,学生使用APP大多是在什么时候?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腾讯公司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九成以上青少年经常上网的地点是家庭,且与父母同住的青少年在家里上网的比例要高出未与父母同住的比例。也就是说,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家中,且父母给了他们更多接触网络的机会。在不少寄宿制学校,为避免学生过度玩手机,宿管会很负责任地在上课时间和熄灯后把学生的手机收走,回到自己家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束缚了。


由此看来,家长成了为学生提供接触手机机会的直接决定人。那么,家长自己的使用手机习惯怎么样呢?很糟糕。多数家长会口头督促自己的孩子少玩手机、抓紧时间写作业,但他们自己却会在孩子面前止不住地玩手机。“啪啪打脸”一般的行为,给孩子做出了很差劲的示范。孩子会想:“爸爸都可以玩手机那么久,我为什么不行呢?”


拒绝有害APP进校园,但出了校门怎么办?丨今日话题_第5张图片


更严重的情况是,有一些“懒惰”的父母,很“惊喜”地发现手机和平板电脑能够让吵闹的孩子安静下来。于是,他们自作聪明地甩给孩子一句:“去玩会儿手机吧,别吵我了!”父母自作聪明地把手机当成了看孩子的工具,却也让孩子养成了不停地玩手机的坏习惯。越是受教育水平低的父母,这样的情况越普遍,教育质量更容易形成代际效应。


这样说来,哪怕校园方面严格管控APP的质量,保证在学校学习期间和布置作业没有遇到“带病”的教育类APP,一旦孩子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被放纵,学生同样还是会陷入各类APP的狂轰滥炸中不能自拔。


学校对“教育类”APP竖起了警示牌,似乎负责地管起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其他种类的APP图标同在一块屏幕上,怎么可能保证学生们视而不见?再者说,手机不同于教材、教辅资料,具有私密性,怎样确保学生各自手机里的APP是经过报备的,也存在难度。


APP不是洪水猛兽,但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管理很有必要


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应当为全人类享用,包括所有学生。不论大屏幕还是小屏幕,都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APP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资源,对所有学生,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会有深远的意义。但如果其中的娱乐资源挤占了教育资源,效果会适得其反。


拒绝有害APP进校园,但出了校门怎么办?丨今日话题_第6张图片


面对手机等智能设备对学生的侵扰,有很多国家已经采取措施。从2018年9月开始,法国全面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在校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有上网功能的通信设备,法案适用于所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


日本已有3家大企业发售面向儿童的新手机,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可以掌握孩子的所在位置。父母甚至还可以随时监测孩子的手机画面,一旦超出事先设定的行动范围还会自动发短信让父母知道。


国内市场上也开发出了针对孩子的防沉迷APP,父母端和学生端绑定后,父母可以监控孩子的手机使用记录,控制孩子手机使用时间。但有家长表示,单纯一个APP的管理效果十分有限。涉及到隐私问题,监控行为感觉也未必妥当。


拒绝有害APP进校园,但出了校门怎么办?丨今日话题_第7张图片


学生APP的使用,需要来自不同方面的全方位管理。


学校对教育类APP的审核制度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意识到了现在良莠不齐的APP打着教育的幌子祸害学生、圈钱。但只有对单种类型APP的审核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及时了解到学生手机的使用情况,加强合理使用手机的知识普及,适当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有必要讨论,可不可以增加学校在这方面的权限。


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家长,这是学生成长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有小孩的父母自身必须有相当的自律性,在孩子面前不能沉迷手机,自己不安装、不使用可能会对孩子成长起到负面作用的APP,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另外,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既保证他们不会失去通过现代设备了解世界的机会,也能避免不合理使用手机给他们造成伤害。


至于如何让家长做到,学校和家长的联动机制,有必要加强,相比起让家长监督孩子做作业,让家长监督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才是正事。


此外,APP下载平台也应加强监管。涉及青少年类的APP要严加审核,有不良内容的、挂羊头卖狗肉的、价格过高的,都不应该上架。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学生相关的APP质量尤其要高。


教育过程关系到下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质量,有丝毫偏差都会带来不可逆的大问题,疏忽不得,大意不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拒绝有害APP进校园,但出了校门怎么办?丨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