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家排手記九 - 論讀書

常看見有人在群打聽關於家排的書,甚至有人問書的真假,做為一個讀書人,我想對此說說我的看法。

海爺爺早期並沒有想寫書,他說: 靈,移動如風。”寫下來的東西如此容易失去和真實的生活之間的連結,失去它的生命力,而變得過於簡單,流於一般化,只剩下約定俗成的空洞語句。” (根達韋伯於 Love’s Hidden Symmetry 序言) 可是他早期的追隨者根達韋伯有感於海爺爺工作的深度,於是建議伯特讓他來做”關尹”,由他將伯特的工作紀錄下來,原本只是給專業人士欣賞的 Zweieerlei Gluck (暫譯”兩種運氣”) 出版後出乎意料地成為全國暢銷書,同時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隨後他又和伯特以及杭特保曼花了三年的時間重新整理德文版的內容,加以增刪重整為更適合一般讀者的英文版,於是家族系統排列的第一本英文書 Love’s Hidden Symmetry (簡體版書名: 誰在我家) 於1998年問世。在這本書之後,伯特又和他們合作,將更多工作坊的內容紀錄下來,以德文和英文出書。

Love’s Hidden Symmetry 對於我來說是教科書。我在美國參加的第一個為期一年的家排訓練課程,老師的指定書目之一就是 Love’s Hidden Symmetry。這是一本大部頭的教科書,其中收錄了大量伯特和案主的對話,工作坊排列的重現,還有他說的故事,常用的隱喻以及家排中最基本而重要的概念,例如清白和罪惡、男人和女人、父母和孩子、良知的界限等等。當我上過更多家排工作坊,又在導師班的場域中浸泡一年多以後重新翻閱這本書,依然發現這本書內容之豐富,作者想要給讀者的東西之多,許多重要的答案都在裡面。

老實說,伯特的書我讀的並不多,英文閲讀速度比中文慢是一個藉口,他的書高深莫測,處處玄機是另一個藉口,然而他早期和後來的著作風格連我這沒讀過幾本書的人也看得出來相當不同。首先,他後面的著作已經不再是工作坊的內容整理,少了個案紀錄,也不再有其他人參與,而是他跟隨自己內在的移動寫下的關於不同主題的短篇。如果說他早期的著作像是教科書,他後期的著作更像是哲學,尤其是我所讀過的「再見耶穌」和「被引領」 (暫譯),文字簡煉而更富於藝術性和哲學家的深思,書中常常引用他所喜歡的詩歌、音樂和文學,要明白他說的意思,還要對聖經、里爾克、歌德和華格納有一些了解。他自己也說,這些書最好一次只讀一小段,讓每個章節的內容進到心裡去,讓文字安靜地發酵,帶領讀者進入他們自己的移動。這些短篇讀起來更像道德經,每個字都看懂了,但是幾個字合在一起就常常什麼也看不懂,怎麼也想不透。字少,但是含意更深。

照我看來,這樣的書大概不適合當教科書,也不適合打卡式求多的讀者,志在一年讀幾十本書的人有時間進入內在的移動嗎?或許有人可以做到吧。對於真正進入內在移動的人來說,時間似乎不是問題,金庸先生兩年半能寫出 將近100萬字的笑傲江湖,同時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還要應付左派的攻擊,維持報人的良心,而他的文字本身的魅力和作品所傳達的精神,遠遠超越後來那些無數照著他的作品改編翻拍的仿制品,小鮮肉再養眼也比不上他筆下描寫的人物那般鮮明, 外景固然美麗,卻不及他筆下的場景動人心魄。這樣說來,誰真正進入了內在的移動,不管是寫書的人還是看書的人,自己心裡都明白吧?

「在愛中升華」我還沒有讀完, 但我覺得是介於早期和後期之間,內容和第一本書同樣豐富,但或許多一些哲學,少一些個案。

這是伯特的書,那麼家排界其他的人寫的書呢?

首先,每個人都可以寫他自己的書,只要不是假冒別人的名義來寫,書就是書,只有高下,沒有真假。

第二,伯特一生慷慨地和別人分享他的洞見,在全世界各地開工作坊,參加他工作坊的人不計其數,不像其他心理治療界大師,他並未將他的工作坊分等級,規定只有上完初級中級訓練的學生才能來上他親自主持的高段班,因為他開這些工作坊的目的並不是要訓練什麼人做家排師,他不是來授業而是來傳道和解惑的,既然不是職業訓練,何需分等級。那些說曾經被伯特訓練過的人,其實就是參加過他工作坊的人,有人跟他的時間長,有人跟他的時間短,所有從他的工作坊受益的人,都可以說是他的學生,但是買書要看作者本人的洞見和角度是否適合自己,而不要去追求作者是不是伯特「訓練」出來的,世上作者千千萬萬,難道都要伯特訓練過才能寫書?但如果作者打著被伯特「訓練」過的名號來增加自己的分量,那就不是伯特本人的意思了。

再打個比方,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金庸能開寫作班嗎?

就算他真的開了寫作班,交錢去上課的人寫出來的作品就會好看嗎?

要寫出金庸那樣動人的作品,不但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底,還要有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勇氣,更要有佛家的悲憫情懷,有人說,一整代中國人的是非觀是從金庸的小說中得來的,什麼是俠?什麼叫義?什麼是超越個人狹隘的良知?讀者看完一部天龍八部自然有概念。金庸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化人於無形,並且使後生小子對傳統文化的優美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那麼,其他人寫的書到底值不值得看呢?我自己知道家排是由於無意中讀了周鼎文寫的「愛與和解」,這本書淺顯易懂,故事生動,給了我足夠的動力去了解甚至體驗家排。但是在我親身體驗過家排並讀了伯特的書以後,就不會想要再去找更多周鼎文的書來看。伯特在美國和德國都有很多學生,這些學生如今也是獨當一面的家排師,他們各自有擅長的領域,也有很多學生。美國最近特別流行研究代際家族創傷,馬克渥林的暢銷書「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已經有中文譯本,其實就是由科學的角度來解釋家族中的牽連糾葛,後代子孫如何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先輩未解決的創傷發展出行為模式和西方醫學無法解釋的症狀,同樣是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解釋一般人較難接受的概念,適合入門者。

老子只留下五千字,但值得後人反覆玩味研究。程度高者能為老子注釋研析,幫助更多人了解老子;程度低的,看不懂原文,可以先參照注釋研析,反覆背誦原文;連注釋研析也看不懂,又沒有耐心背誦原文,那就從更通俗更淺顯的簡易版讀起;再不行,還有漫畫版卡通版兒童版,總之是以各種方法去親近老子。但是方法畢竟是方法,不能取代本源,最糟糕的情況是,讀了簡易版就把原典擱在一邊,甚至以為自己通了,開始比手畫腳,批評原典。讀非伯特寫的關於家排的書也一樣,不能取代讀伯特寫的書,更不能取代親自體驗家排,尤其是伯特和索菲在場的體驗。

東方最傳統的師徒傳承,不論是傳道還是傳藝,都需要潛移默化,無法言傳,徒弟得從掃地挑水烹茶開始,沒有速成。因為,不論是道還是藝,都在生活中,在行住坐臥,一言一行當中。學生只能自己用功紥根底,不能妄想師父灌頂傳真氣。去除驕氣和習性,學生方能浸潤於師父的精神和氣韻之中,讓自己融於道、游於藝。不然,天資高者,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天資低者,則畫虎不成反類犬。讀書是基本功,認真而嚴謹的讀書態度也是基本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靈性家排手記九 - 論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