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一个语文老师,但很愧疚的是,我古文并不好。
上大学的时候,我最爱的是现当代文学,那时候之所以不喜欢古文,是因为中文系古代文学的教材,都是繁体字的。(这理由够直白吧,简单说就是不识字)
那学起来,整个叫一个艰难啊!再加之教书的老先生,满口的"之乎者也",真是让人好不耐烦。
虽不喜古文,但古代的经典名篇该背的我也没有马虎。(这话说来实在是有点心虚)可因为古文的内容年代久远,阅读的时候,只觉得艰涩难懂。
可时间无情,它不管你理不理解,总还是推着你走,不得停留。
大学的古文课就这么混着过去了。我没想过,今天的自己会回过头去主动补课。想来人生的很多事情,都不能说得太绝对。
2.
工作之后,因为教语文,我必然懂得古文的重要性。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给自己做计划,励志把古文这座大山给攻破。
然而,这计划总是和“学英文”,“做运动减肥”这些计划一样,其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原因之一,固然有工作忙碌这些最好找的借口,但根本原因还是:畏难。
这事儿实际上就不好办了。连语文老师都觉得古文难,没法学,他还怎么能教好自己的学生呢?
优秀的语文教师,哪一个不是学养深厚,贯通古今呢?我很有职业危机感,同时,也意识到,学好古文,是我的责任所在。
3.
因着这种使命感,虽然我屡试屡败,但我依然屡败屡战。断断续续的,各种古文经典,我也积攒了不少,可多是落灰。后又看到有人背诵《古文观止》,那叫一个帅气,于是我也决定读《古文观止》。
好景不长,读了几十篇,又因为各种原因停了下来。再想看的时候,发现前面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全都忘记了,可怎么办。
又因为,《古文观止》所选篇目实在是太经典,我总想着背下来,所以看一篇古文需要的时间就很长。因为每看一篇都很艰难,久而久之,我就更畏难了。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有几年了。在坚持这一点上,我做的实在是不够好。
4.
可架不住持久的尝试,几年来,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决定不再拘泥于古文书籍的注释和版本,而是转而关注自己的阅读体验。换句话说,就是在阅读中坚持独立的思考。
为什么我格外地强调独立思考呢?那是因为,只有你自己独立思考过的,哪怕是错的,印象也是更为深刻的。(更何况,误解实在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在正式阅读之前,不要给自己那么大的思想包袱,别想着读一遍就全都背下来。纵使古文中有很多精华的内容,但实际上也有不少糟粕。过于追求对古文的背诵,只会更快地打消对古文阅读的积极性。
我就用着这种低要求,再一次重新开启了我的古文学习之旅。奇怪的是,这次我没有觉得困难,反而觉得阅读的过程很爽。
不是跟你吹牛,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跟我所选的书籍有关。
5.
老早就听读书群的一帮姐姐们,天天推荐《念楼学短》,我也架不住诱惑,就入了一套。
快递到了的时候,我还好一阵子稀罕。《念楼学短》,一套两册,这封面绒嘟嘟的,深红色的,摸起来很有质感。
这部书不是某一个阶段的古文集子,而是一个由现代人编纂的古文合集。编者钟叔河是一位具有69年出版经验的老编辑,他认为,读古文,首先应学其短,所以,最初这部书的名字,就叫《学其短》。
这部书所选的530篇小短文,涵盖着53个主题,且全部都是独立成篇且字数不超过100个字的。而且,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通过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更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
尤其有一些小短文,特别引人发笑。比如:《吴蠢子》一篇:
吴蠢子年三十.倚父为生.父年五十矣.遇星家推父寿当八十.子当六十二.蠢子泣曰.我父寿止八十.我到六十以后.那二年靠谁养活.
算命的说他父亲能活80,他能活到60,他推算了一下,不禁发问,剩下的那两年,靠谁养活?这小短文读的时候,我笑了半天。不愧是蠢子,要说啃老,当属他为先。
还有《朝云》一篇:
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遂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皆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
这侍女朝云虽有谄媚之嫌,但不可不说,这回答够智慧,够幽默。
还有《王安丰妇》: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王安丰的妻子总是叫他亲爱的,王安丰不好意思,但是他的老婆却对他说,亲你、爱你才叫亲爱的,我不叫你亲爱的,谁该叫呢?
如果不是看译文,真想象不到这是古人写的文章。
古代人的生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辽阔、更丰富。读了这些小文章,会突然觉得,整个古文都生动了起来。
6.
有人会说,尽管这些篇章都短小精悍,可自己还是看不懂怎么办?且听我说,这本书不仅仅有着530篇小短文,同时也是有翻译的,只不过这翻译和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又有点不同。作者称之为【念楼读】。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就是古文的大致翻译。但你没法细究到每个字对应着什么内容。因为没法一一对应,所以,读的时候,也不必纠结其某个字的具体含义。这古文,你读得多了,便自会生成一种语感。有些东西,全靠翻译,是无法全面体会的。你只要做的能理解,就行。
每一篇短小的文章,不仅有【念楼读】,还有【念楼曰】。【念楼曰】的部分是作者对短文的一个借题发挥。实际上就是钟叔河在读小短文的同时,所引发的那些所思所想。
这一部分文字,读不懂也没关系,作者纵横捭阖,联系到很多的内容,可谓是博古通今。我们吸收能吸收的,最重要的,还是学习钟叔河老先生的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于我来说,这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收获。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 也会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虽然有些不免显得幼稚,但好歹是自己思考的结果。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我们家中的一个大宝库。而古文,就是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读不懂,我们便不知这宝库里有什么,断然弃去,将会是很大的损失。
经典是该常读的,但若是啃不动大部头的古典书籍,就试试钟叔河的这本《念楼学短》吧。它将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