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过历史画轴(十)

光禄坊:福州兴盛了千百年的文脉就起源于此


跑过历史画轴(十)_第1张图片

我们来到了与吉庇巷相对的光禄坊,据说坊内有处刻有“光禄吟台”的摩崖石刻。都说三坊七巷不缺摩肩接踵的人群,但会到“光禄吟台”一探风雅的一定是有心之人。今天我们这群有心人,就是来探个究竟的。

在历史上,“光禄吟台”一直是个热闹的地方。相传宋朝名宦程师孟以光禄卿身份出任福州郡守时,常到附近的玉尺山游览吟诗,并在一处巨石上题写“光禄吟台”,此处成为福州历代名士显宦、才子佳人雅聚吟咏、切磋文才场所,现仍存有宋至民国一些文人雅士的摩崖题刻10余处,光禄坊也因此得名。

宋朝末年起陆续有学者儒生在玉尺山附近建造民居,不知不觉此处形成了一个读书人的圈子,孕育出了福州千年不衰的文脉。清朝嘉庆年间学者叶敬昌在此处居住,并把宅子起名为“玉尺山房”,后来山房历经沧桑、几易其主,主人多为当时闽中著名文学家或学者,这点也暗合了闽中文学史的时代特征。

我们所熟知的同光体闽派诗风就诞生于此,当时的山房主人是沈葆桢的两个外甥李宗言、李宗祎,他们志趣相近,热衷藏书与赋诗。说到二李藏书之多,可谓是积书连楹、浩如烟海。这一点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可以为证。林纾少时家贫,但喜读书,曾以“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为座右铭,当年他频繁出入李府就为借书,几年间在此借阅的书籍多达三四万卷之多,这对他的才情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他以文言文翻译了近两百部外国小说,成为中国介绍西方文学的先驱及译界之王,留下“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说到二李爱诗之深,可谓是如痴如醉、独乐其中。他们召集10余名高朋密友成立了一个诗社,成员包括先前介绍是陈衍、郑孝胥,每月都要在山房聚会数次,互为唱知,坚持活动达十年之久,他们的诗稿后来结集为《福州支社诗拾》。


跑过历史画轴(十)_第2张图片

我们跑遍光禄坊的支巷仍未见到目标,问了周围的人才知道附近景区改造工程围垱施工,支巷已无法通到“光禄吟台”处,必须得从南后街“泔液境”的楼牌遗址进去。于是,我们又折回到南后街宫巷对面的“泔液境”的楼牌遗址,楼牌后的小广场清新恬静,与身后南后街浓厚的商业气息形成了鲜明对比。小广场左边一处精致小巧的山包便是传说中的“玉尺山”,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井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有如一位知书达理、轻盈婀娜的名门闺秀。我们顺着小路走上玉尺山,终于找到了用篆书刻写的“光禄吟台”的巨石,虽饱经侵蚀,但仍苍劲有力。


跑过历史画轴(十)_第3张图片

我们饶有兴致的登上吟台,耳畔仿佛传来昔日的琅琅书声,仿佛感受到这块石头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不禁感叹“于今诗派无光禄,留此吟台孰主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跑过历史画轴(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