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者》:人这一生,到底应该怎样活?

《寄居者》:人这一生,到底应该怎样活?_第1张图片

很多人在《寄居者》中只看到了爱情,可惜爱情并不是本书的核心,与其它作品一样,严歌苓在极强的故事背景下探讨的是人性的复杂性,激发我们深层次思考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除此以外,本书横向对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惨遭希特勒驱逐的犹太人在上海的生存状况,十九世纪“淘金热”时进入美国境内的几代华工的艰难挣扎,描绘出乱世里小人物与命运抗争,随时局沉浮却无可奈何的凄惶。

(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日本人在我国国土上将国人当做粪土任意践踏,肆无忌惮地打骂残杀,尽管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上层社会依然“识时务、合时宜”的本分地生存着,闹哄哄地吃喝玩乐。

May是美国唐人街洗衣坊的后代,在上海与犹太难民彼得相遇并相爱,为了帮助恋人逃离梅辛格的“终极解决方案”,她不惜诱骗喜爱她、与彼得长相相似的美籍犹太人杰克布来到上海,想要利用杰克布的美国护照将彼得掉包至美国。

在热恋和背叛中,May在两个男人的转换中,对爱情的理解和信念逐渐发生变化。最后,May用彼得的钱赎救了杰克布,用杰克布的护照让彼得脱险。

彼得和杰克布有着相似的出身,但上海这片被西方侵略者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土地,造就他俩截然不同的人生。

(二)

彼得·寇恩原本生存于奥地利上流社会,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希特勒的屠刀向犹太人举起时,精明强干善于“留一手”的蔻恩夫人(彼得的母亲)以死相逼向中国的何先生求得一家人去往上海的许可证,由此来到中国。

也许是从最好跌落至最坏的心理落差迅速改变了原本善良、单纯的彼得,为使一家人尽快脱离苦海,彼得从勤快、苦干挣取辛苦钱,到私贩医药、囤粮欺市、投机倒把里牺牲品行,换起钞票。

与所有犹太商人一样,“到了一个地方,东南西北还弄不清,就开始没命地赚钱,存钱”。

May从小在美国唐人街长大,母亲逝世后与父亲一起回到祖籍上海,但她依然与在美国时一样,毫无安全感。

不过,仗着有美国护照的保护,她比起中国人更洒脱、无畏、任性。她的洒脱、无畏加上对彼得死心塌地的爱情,以及她的美国国籍,让彼得将她看作是梅辛格“终极解决方案”下达前拯救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杰克布是May拯救计划中的牺牲品。他是真爱May,对她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她远离战争平安地活着。他因阻止“终极解决方案”被关进集中营,几乎失去性命。历经生死并未让他退缩,在温世海的影响下,更加坚定地站到了反歧视反压迫的阵营里。

他在相馆说出反日的话语,怕惹事上身的相馆老板想用小礼物请他住嘴,他气宇轩昂呼道:“中国人胆小怕事是没用的,像犹太人那样明哲保身,独善其身,都给谁省事,根本没用,还是被纳粹和日本人任意宰割”。

他看透了压迫了本质,厌恶了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明哲保身,他明白总要有人先勇敢地站出来,对暴行和不公大声地说“不”。

(三)

那个影响了杰克布人生轨迹的中国大亨家的小少爷温世海,本可养尊处优在温室里无忧无虑地成长,温家的财力可以让他轻轻松松出国躲避战乱。

可对任何高雅的爱好都耷拉着眼、提不起神的温世海,只有在参加地下抗日活动时活成了另外一个人,精神抖擞,活力无限,无所畏惧,他是随时准备为国家抛热血撒热泪的人,他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将日本鬼子赶出国土。

彼得一家在困窘中为保持优越感而苦苦支撑,彼得为达目的不顾中国哀鸿遍野囤积粮食发战争财、为保全自己杀人灭口,彼得的妹妹对给予了三万多犹太难民一席之地的中国人民充满鄙夷,与他们徒有其表的庸俗不同,温世海的身上散发出别样的能量与光辉。

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敢于“不识时务者”,有着家国天下的豪情,敢于率先举起抗争大旗的先驱者。他参与抗日的时候也许是十六岁,或者更早,牺牲之时只有十九岁。在他与彼得因救助新四军而用德语说的那几句话语里,生命的高下立见。

正是有了他无私的奉献,更多的人才被带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进反对压迫的斗争里。

(四)

故事的最后,May完成了对彼得的承诺,将他送上了去往美国的轮船,在即将轮船即将起航前跳下,选择留在上海,留在那个真诚、热情、善良的自己身边。

看到这里,我在心里为她鼓掌的同时,也在叩问自己,我们这一生,到底应该怎样活?

是像彼得那样,只爱自己的父母兄弟,不惜利用、牺牲别人甚至没有一点儿愧疚之心?还是如同杰克布与温世海一样,从内心深处发出对自己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大爱,为了消灭和不公甘愿奉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者?

对于极大多数小人物来说,也许都不是,但无论如何,希望我们能够分清是非善恶,能够理性客观,不被恶裹挟,不被恶利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寄居者》:人这一生,到底应该怎样活?)